沃爾巴克氏體

沃爾巴克氏體

沃爾巴克氏菌又稱為沃爾巴克氏體,屬於變形菌綱Proteobacteria的α亞門,立克次氏體科烏巴克體族烏巴克體屬中的一種,1924年由Hertig和Wolbach在尖音庫蚊Culexpipiens的生殖組織里首次被發現。沃爾巴克氏體是一種在自然界節肢動物體內廣泛存在、能經卵傳遞的革蘭陰性細胞內共生菌,在鞘翅目、雙翅目、半翅目、同翅目、膜翅目、鱗翅目、直翅目和齧目等10多個目的150萬一500萬種昆蟲中都有共生。據估計約65%的昆蟲種類和28%的蚊蟲種類天然攜帶沃爾巴克氏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沃爾巴克氏體
  • 外文名:Wolbachia
  • 別稱:沃爾巴克氏菌
  • 屬於:變形菌
  • 類型:共生菌
  • 發現時間:1924年
  • 特點:偏愛雌性
  • 共生昆蟲:150萬一500萬種
繁殖習性,主要套用,

繁殖習性

1、沃爾巴克氏菌經宿主母系細胞質遺傳,不會導致宿主死亡,而且只能通過親子縱向傳播,無法在成蟲之間橫向傳染。
2、沃爾巴克氏體偏愛雌性,它可以將蜂卵轉雄為雌;而且只要是雌蟲感染上,下一代必將帶有沃爾巴克氏菌。法國普瓦泰大學的一項研究報導,沃爾巴克氏體常常不顧宿主胚胎的遺傳屬性,破壞雄性的胚胎在發育過程中雄激素的生成或其效應,從而使之雌性化。
沃爾巴克氏體還可增強雌性繁殖力,有研究發現,體內有沃爾巴克氏體共生的寄生蜂的產仔率是不含該菌的寄生蜂產仔率的2倍。 沃爾巴克氏偏愛雌性的實質是為了方便自已的擴散。即使感染的雄蜂與未感染的雌蜂交配產出的全是雄蜂,從種群數量來說也減少了未感染雌蜂所生未感染雌性下一代,擴大感染雌蜂在雌蜂的比例,從而幫助沃爾巴克氏體的傳播擴散。

主要套用

科技日報訊 《自然》網站2013年5月9日報導,一個由美國密西根大學、中國廣東中山大學等單位科學家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通過給蚊子注射一種細菌,使其與蚊子形成穩定的共生關係,第一次使蚊子具有抵抗瘧原蟲的免疫能力,且這種免疫能力能傳給後代。從理論上講,這將導致攜帶瘧原蟲的蚊子越來越少,有助於從根本上遏制瘧疾。
新研究由中山大學—密西根大學生物控制熱帶疾病聯合中心奚志勇(音譯)領導。他們用沃爾巴克氏體(Wolbachia)細菌感染了斯氏按蚊(中東和南亞地區的瘧疾攜帶者),攜帶這種細菌的雌性按蚊會和未受感染的雄性按蚊交配而生出被感染的後代,再把感染傳給它們的後代。這樣要不了8代,抗瘧細菌就會在蚊子群里迅速傳播。相關論文發表在今天的《科學》雜誌上。
在以往研究中,已有人用沃爾巴克氏體遏制蚊子向人類傳播其他病原菌。比如在埃及伊蚊中造出一種可遺傳的感染,遏制它們傳播登革熱病毒。但要在整個按蚊屬里單獨控制那些攜帶瘧原蟲的蚊子,還非常困難,按蚊喜歡的環境在實驗室也很難模仿。
新研究把一種在實驗室環境中生存得最好的按蚊——斯氏按蚊和一種已知的能感染伊蚊的沃爾巴克氏體細菌匹配,通過胚胎顯微注射技術給數百蚊子胚胎注射了細菌,然後發現一隻雌蚊抗過了感染倖存下來,並能在實驗室里繼續繁殖下一代。
研究人員發現,感染了沃爾巴克氏體的蚊子能抵抗惡性瘧原蟲。他們用感染了瘧原蟲的小鼠的血來餵養兩種蚊子,發現感染沃爾巴克氏體的蚊子唾液腺里所含的瘧原蟲數量比未感染的蚊子要低3.4倍。“這就相當於給蚊子接種了一種疫苗,”奚志勇說,“將來蚊子雖然還存在,但有可能失去傳播瘧疾的能力。”
把這些發現結合起來看,在野外那些被沃爾巴克氏體感染的蚊子能抵抗瘧疾感染,有能力取代那些攜帶瘧原蟲的天然蚊子群體。最終可能遏制蚊子向人類傳播瘧疾。
但沃爾巴克氏體究竟是怎么把其他病原菌排擠走的,這一點還不明確。研究人員發現,在被沃爾巴克氏體感染蚊子的組織中,比未感染的含有更多的活性氧成分,而這會遏制像惡性瘧原蟲這樣的病原菌。因此他們推測,可能是細菌通過激活蚊子的免疫反應,在蚊子內部產生了對瘧原蟲有毒的環境。
這種能穩定感染蚊子的方法為遏制瘧疾傳播帶來了希望。奚志勇和同事正在瘧疾肆虐的地方進行現場試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