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市位於,東部連線日照,地近黃海,西接棗莊、濟寧、泰安,北靠淄博、濰坊。地跨東經117度24秒─119度11秒,北緯34度22秒─36度22秒。南北最大長距228公里,是山東省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沂蒙地理
- 地點:山東省的東南部
- 總面積:17184平方公里
- 東西最寬度:161公里
沂蒙山的崮,沂蒙地理概況,文峰山,
沂蒙山的崮
在激烈的地殼運動中,沂蒙山地區由於強烈的地殼切割和抬升,加之漫長年代的風化侵蝕,形成了眾多地表呈圓形、山頂平坦開闊而四壁陡峭如削、峭壁以下坡度逐漸由陡到緩的“崮”,像是戴著平頂帽子的山頭。
崮作為山東大地上獨有的一種特異地貌景觀,集中散落在從山東濟南向南延伸的魯中南群山之中,其數量之多、形態之美,為世界罕見。素稱沂蒙“七十二崮”,其實有百餘崮之多,百崮雄奇秀美,頗有鬼斧神工之妙。在蜿蜒的山巒之間,有的崮像山頂上冒出的一個大蘑菇,有的形如古老的烽火台,有的似古代女子頭上的髮髻,有的如雄獅躍舞……崮頂之下梯田層層,溝壑舒展,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位於蒼山與棗莊交界處的“抱犢崮”享有“天下第一崮”之美稱,山勢突兀、巍峨壯麗、泉流瀑瀉、柏蒼松郁,在白雪皚皚的冬天,遠遠望去,酷似日本的富士山。自古以來,通往崮頂的惟有一線鳥道,凡登頂者,均沿九曲路徑攀登,再順著古人鑿出的“腳窩”、“把手”,一步三翹首,抱石扶崖而上,驚險刺激。
被譽為“地之神秀,山之驕子”的崮,以其獨有的風韻、巍峨的雄姿,構成了一幅嫵媚妖嬈、蔚為壯觀的大地畫卷。
在激烈的地殼運動中,沂蒙山地區由於強烈的地殼切割和抬升,加之漫長年代的風化侵蝕,形成了眾多地表呈圓形、山頂平坦開闊而四壁陡峭如削、峭壁以下坡度逐漸由陡到緩的“崮”,像是戴著平頂帽子的山頭。
崮作為山東大地上獨有的一種特異地貌景觀,集中散落在從山東濟南向南延伸的魯中南群山之中,其數量之多、形態之美,為世界罕見。素稱沂蒙“七十二崮”,其實有百餘崮之多,百崮雄奇秀美,頗有鬼斧神工之妙。在蜿蜒的山巒之間,有的崮像山頂上冒出的一個大蘑菇,有的形如古老的烽火台,有的似古代女子頭上的髮髻,有的如雄獅躍舞……崮頂之下梯田層層,溝壑舒展,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位於蒼山與棗莊交界處的“抱犢崮”享有“天下第一崮”之美稱,山勢突兀、巍峨壯麗、泉流瀑瀉、柏蒼松郁,在白雪皚皚的冬天,遠遠望去,酷似日本的富士山。自古以來,通往崮頂的惟有一線鳥道,凡登頂者,均沿九曲路徑攀登,再順著古人鑿出的“腳窩”、“把手”,一步三翹首,抱石扶崖而上,驚險刺激。
沂蒙地理
沂蒙地理概況
臨沂市位於山東省的東南部,東部連線日照,地近黃海,西接棗莊、濟寧、泰安,北靠淄博、濰坊。地跨東經117度24秒─119度11秒,北緯34度22秒─36度22秒。南北最大長距228公里,東西最寬度161公里,總面積17184平方公里,是山東省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市。
現轄蘭山、羅莊、河東3區及郯城、莒南、沂水、蒙陰、平邑、費縣、沂南、臨沭9縣。有250個鄉鎮辦事處,9544個行政村,漢族、回族、滿族、朝鮮族、壯族、彝族、苗族、蒙古族、藏族等33個民族的人民共同生活在沂蒙山區這塊富饒美麗的土地上。
臨沂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區東南部和魯東丘陵南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北而南,有魯山、沂山、蒙山、尼山四條主要山脈呈西北東南向延伸,控制著沂沭河上游及其主要支流的流向。以沂沭河流域為中心,北、西、東三面群山環抱。向南構成扇狀沖積平原。地形複雜,差異明顯,山區重巒迭嶂,千峰凝翠,丘陵逶迤蜿蜒,連綿起伏,平原坦蕩如砥,一望無際,河道縱橫交差,碧水如練。山地、丘陵、平原面積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山地集中分布在沂水、沂南、蒙陰、平邑、費縣、莒南等縣。地勢較高,一般海拔400米以上。山地植被比較茂密,是發展林果業、畜牧業的主要基地,黃煙、花生、小麥、地瓜等農作物亦有種植。丘陵主要分布於山區外圍,沂水、沂南、莒南、蘭山、蒼山、臨沭、郯城、平邑等地都有分布,以沭河以東分布最廣,一般海拔200米─400米。丘陵地帶的土壤砂性大,適耕性好,土層較簿,保水肥能力差,適宜發展防護林和經濟林,是花生、地瓜、玉米、黃煙等作物的的主要產地。平原有沂沭河沖積平原、山間溝谷平原、澇窪平原。沂沭河沖積平原主要分布在沂水南部、沂南東部、河東、蘭山、羅莊、蒼山、郯城。臨郯蒼平原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是糧食和蔬菜主要產區,素有“糧倉”之譽。山間溝谷平原主要分布在費縣、平邑中部,蒙山前平坦谷地,蒙陰、沂南、沂水等縣的山間溝谷之中,土層深厚,質地適中,多種小麥、玉米等作物。澇窪地平原主要分布於蒼山和郯城南部,土壤粘重,排水不暢,易澇,多種小麥、水稻、蔬菜等作物。
本市內地質構造複雜,地層發育比較齊全,從太古界至新生界,除上奧陶統、志錙系、泥盆系、下石炭統、三疊系及中、下侏羅統、老第三系古新統、新第三系地層缺失以外,其他斷裂帶經郯城北北東向延伸,縱貫全市。
境內山脈自北而南有魯山、沂山、蒙山、尼山四條主要山脈。較大山頭800餘座,一般海拔200米至500米。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有500餘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0餘座,秀出雲表,風光壯麗。蒙山海拔1156米,為山東第二高峰,素稱“岱宗之亞”,古為宗教文化名山。沂山海拔1032米,古稱東鎮,位居五鎮之首,山巒清秀,風景幽奇。兩山久負盛名,享譽中外。馬鬃山、羽山、天寶山、文峰山、甲子山、銀雀山、馬陵山、蒙陰山、蒼山、艾山等都以各自的雄奇、勝跡、史事、人物、傳說、物產等特點聞名遐邇。境內有不少由流水侵蝕造成的桌狀山,當地稱為“崮”,素稱沂蒙七十二崮,其實有百餘崮之多,百崮雄姿,不僅在中國大地上是一大奇觀,在世界也極為罕見。著名的有孟良崮、抱犢崮、南北岱崮、龍鬚崮、了陽崮、摩雲崮、蘇家崮、石崇崮、紀王崮、柱子崮等。解放戰爭時期,陳毅將軍躍馬蒙山沂水間,寫下了“一片好風光,七十二崮堪愛”的壯美詩句。
沂蒙地理
文峰山
位於蒼山縣尚岩鎮文峰山麓。1944年5月,為紀念原魯南區委書記趙鎛烈士和“銀廠慘案”中犧牲的烈士,原臨沂行政公署在此建立魯南革命烈士陵園。陵園分山上、山下兩個部分,山上修有77盤、397級台階。建有趙鎛烈士墓、趙鎛烈士紀念碑、“蒼山暴動”烈士紀念碑、“銀廠慘案”紀念碑、蒼山暴動司令郭雲舫烈士墓、山東軍區八師政治部主任曾明桃烈士墓、北海艦隊政委丁秋生骨灰安放處等。山下陵園占地59畝,陵園內安葬著蘇北、魯南、淮海等歷次戰役中犧牲的1282名外籍有名、無名烈士及蒼山1264名烈士的遺骨,並存有300多件烈士事跡資料和薄一波、王任重等國家領導及近百位著名人士的題詞。
文峰山亦名神峰山,素有“魯南小泰山”之稱,蒼松翠柏,曲徑通幽,人文資源豐富,有歷史上累積的宗教文化資源——千佛崖、泉源寺遺址等遺址和遺蹟;更有魯南革命烈士陵園、趙鎛墓、銀廠慘案紀念碑等紅色旅遊資源。它位於縣城西約17公里處,屬尼山山系,東北、西南走向,面積4.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34米。山體由石灰岩和變質岩構成,山中千岩萬壑,古柏參天,風景秀麗,古蹟遍布,更有“文峰三奇”傳為佳話。文峰山西3公里處有一千佛崖,高丈余,長百米,刀砍斧劈,壁立山澗。石壁遍刻佛像,端坐直立,大小不一,念經誦佛,百態千姿,大者七八十公分,小者十幾公分,畫刻略顯粗糙。山上原有的上廟,即季文子廟、三皇廟、三清觀故址還有泉源寺等遺址。沂蒙地理
文峰山亦名神峰山,素有“魯南小泰山”之稱,蒼松翠柏,曲徑通幽,人文資源豐富,有歷史上累積的宗教文化資源——千佛崖、泉源寺遺址等遺址和遺蹟;更有魯南革命烈士陵園、趙鎛墓、銀廠慘案紀念碑等紅色旅遊資源。它位於縣城西約17公里處,屬尼山山系,東北、西南走向,面積4.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34米。山體由石灰岩和變質岩構成,山中千岩萬壑,古柏參天,風景秀麗,古蹟遍布,更有“文峰三奇”傳為佳話。文峰山西3公里處有一千佛崖,高丈余,長百米,刀砍斧劈,壁立山澗。石壁遍刻佛像,端坐直立,大小不一,念經誦佛,百態千姿,大者七八十公分,小者十幾公分,畫刻略顯粗糙。山上原有的上廟,即季文子廟、三皇廟、三清觀故址還有泉源寺等遺址。沂蒙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