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餞稅巽甫》是南宋詞人李曾伯創作的一首詞,上片開頭三句即直接發議論和感慨,然後讚揚作者友人稅巽甫的高濟,安於貧困,一方面也說明稅巽甫當時的潦倒。下片以月色、水光為背景,表現兩人退隱後的鬧適自在的生活情趣和高濟的友誼。最後又歸結到送別。緊承前而的意思,提出既然不久即將相會,送別時就不必依依不捨的意思。這是一首類似“壯行色”的送別詞,特點是不傷別,反而鼓勵歸去,在平淡的措辭中,隱含著對現實的極度憤慨的情緒。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沁園春·餞稅巽甫》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可齋類稿》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李曾伯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沁園春1
餞2稅巽甫3。唐入以處士4辟5幕府如石、溫輩甚多。稅君巽甫以命士6來淮幕三年矣,略7不能挽之以寸8。巽甫號安之,如某歉何。臨別,賦【沁園春】以餞。
水北洛南,未嘗無人,不同者時9。賴交情蘭臭10,綢繆11相好;宦情12雲薄,得失何知。夜觀論兵,春原弔古,慷慨事功千載期13。蕭如也,料行囊如水,只有新詩。
歸兮,歸去來兮14,我亦辦征帆非晚歸。正姑蘇台15畔,米廉酒好;吳松江16上,蓴嫩魚肥。我住孤村,相連一水,載月不妨時過之。長亭路,又何須回首,折柳17依依18。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沁園春:詞牌名,雙調,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韻;後段十二句,五平韻。
- 餞:設酒席送行。
- 稅巽 (xùn)甫:作者友人,生平不詳。
- 處(chǔ)士:古代不曾入仕的士人。
- 辟(bì):召募,徵召。
- 命士:名士。
- 略:稍。
- 挽之以寸:盡力引薦,此為謙詞。
- 不同者時:不同的是時代。
- 交情蘭臭(xiù):語自《易經·繫辭上》:“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此處形容作者與稅巽甫情投意和。
- 綢繆(móu):情意纏綿。
- 宦情:作官的心情。
- 期:希冀。
- 歸去來兮:語自晉陶淵明《歸去來辭》首句:“歸去來兮”。落,淒涼。此指清貧。
- 姑蘇台:春秋時吳國建造,在今江蘇蘇州市姑蘇山上。
- 吳松江:即吳淞江,源於太湖,匯入黃浦江人海。
- 折柳:古代有折柳送別的習俗。
- 依依:形容柳枝柔弱輕舞的樣子。《詩經·小雅·採薇》詩云:“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白話譯文
唐代士子由幕府徵召而授官的很多,如元和年間的石洪、溫造即是。而稅君以一個在籍的士人身份,來我這裡三年了,我卻一點也不能使他得到提拔。他雖然處之泰然,可我多么歉疚!臨別,寫這首詞為他送行。
今天未嘗沒有石、溫那樣的人才,只是時代不同了。遇於時,則人才輩出,不遇於時,則命士如巽甫終是塵土銷磨。憑交情,我和巽甫是再好不過了;但我們都是拙於吏道,把做官看得很淡薄,就中的得失怎么看得清呢?照說,憑我們的交情和我的閫帥地位,巽甫是不難求得一進的,結果竟這樣!其原因除了上面提明的時代昏暗外,就是我的迂拙了。巽甫常常和自己夜間在樓台上談論軍事,在春原上憑弔古蹟,激昂慷慨,以千秋功業相期許。三年來一無所得,歸去是兩袖清風。
你先回去吧。這是我倆的共同願望,我已備置好遠行的船,不久也要辭官歸去。現在正是吳中米賤酒甘,吳松江上蓴菜鮮嫩、鱸龜肥美的時候。我的住處和你一水相連,不妨經常趁著月色乘船造訪。既然不久即將相會,那么,在長亭折柳送別時。又何必回首依依不捨呢?
創作背景
李曾伯於淳祐二年(1242)任淮東制置使兼知揚州,此詞當作於是時,小序所謂“淮幕”當指淮東制置使司幕府。詞乃為友人幕僚稅巽甫餞行而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開頭三句即直接發議論和感慨,說江北跟當日石、溫輩所在的洛南一樣,不是沒有人才。可是時代變了,石、溫輩能得到知遇,而稅巽甫卻遇不到。“不同者時”,語氣乾脆有力,憤慨之情可見。“賴交情蘭臭”四句,轉到敘述兩人的交往和友誼,實則讚揚對方的品德、志向和才能。意思說,我們兩人志同道合,氣味相投,都把做官看得象輕雲一樣淡薄,更何況做官的得失也難以預料呢?“夜觀”三句,進一步敘述他們交往的具體情況:兩人曾在夜間一同在樓觀談論軍事,在春日的郊原上憑弔古人,慷慨激昂地以千秋功業互相推許。這裡讚揚稅巽甫是位關心國家大事,有志報國的有識之士。也表示他之所以謀求出仕,不是為了升官發財,而是為了報國。他們“論兵”,足以表現對當時宋、金對峙局面的關心,對國勢的擔心。可是,這種人卻不被任用,流露了對當局的不滿。結句說稅巽甫清貧如洗,行囊里只有詩作。這一方面讚揚稅巽甫的高潔,安於貧困。一方面也說明稅巽甫的潦倒。
下片開頭寫得非常別致。作為送別,詩人不是表示挽留,抒發惜別之情,而是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歸去來兮”,似乎在催促對方歸去,還帶點慶賀的意味。這不僅僅指稅巽甫,還包括詩人自己在內,是承上片“宦情雲薄”而來。意思是說,你先回去吧,這是我倆的共同願望。所以下面緊接;我已備置好遠行的船,不久也要辭官歸去。這句補充上面的意思,也是過渡。“正姑蘇”四句,描繪想像中家鄉的美好情景:現在正是吳中米賤酒甘,吳松江上蓴菜鮮嫩,鱸魚肥美的時候。這裡用晉張翰的典故。詞人與張翰同為吳地人,但歸去的目的不同。張翰是“貴得適意”,而詞人卻以表面豁達的話語,表現內心的不滿與憤慨,也是對友人的安慰。言外之意是說,像稅巽甫這樣有才能、品德高尚的人不被任用,可見當政者的腐敗無能。這樣的政府沒有可以作為的。不如退隱吧。“我住”三句,進一步構想歸去後,兩人交往的融洽情景;我的住處和你一水相連,不妨經常趁著月色乘船造訪。這裡不寫其他交往情況,而只寫月夜乘船。一來是本地風光,顯示了江南水鄉的特點,二來是以月色、水光為背景,表現兩人退隱後的閒適自在的生活情趣和高潔的友誼。最後又歸結到送別,緊承前面的意思,提出:既然不久即將相會,那么,在長亭折柳送別時,又何必依依不捨呢?
這是一首類似“壯行色”的送別詞,特點是不傷別,反而鼓勵歸去而詩人的矛盾表現在:一方面為友謀官不得而歉疚,另一方面又安慰對方不當官也罷,我馬上也回去了。在平淡的措辭中,隱含著對現實的極度憤懣情緒。
名家點評
安徽大學中文系教授湯華泉:“這首詞的語言比較質樸,有的地方行以古文句法,本詞的使典、化用處也不少,好在出自有意無意間,這並沒有造成閱讀障礙,並給作品增添了許多意蘊,給讀者帶來了會心而得之的愉快。”(《宋詞鑑賞辭典 珍藏本 下》)
作者簡介
李曾伯(1198-?),字長孺,號可齋,覃懷(今屬河南)人。歷官兵部尚書、四川宣撫使等,主張抗擊金兵,為一時名臣。其尤工詞,擅作長調,慷慨奔放,不作綺艷語,風格與辛棄疾相仿。著有《可齋類稿》,有詞9卷,約200餘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