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寒食鄆州道中

《沁園春·寒食鄆州道中》是宋末元初詞人謝枋得所作的一首詞。該詞上片感慨自己飄零天涯,十五年來不能祭掃祖塋,曲折地表達了對元朝統治者的怨憤。下片宕開一筆,借道家之說表達以死報國的社志,以及不屈仕於元人的民族氣節。全詞慷慨悲歌催人淚下,詞人注重心理刻畫,含有感染力,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魅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沁園春·寒食鄆州道中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謝枋得
  • 作品出處:《全宋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註譯,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沁園春·寒食鄆州道中
十五年來,逢寒食節,皆在天涯。嘆雨濡露潤,還思宰柏;風柔日媚,羞見飛花。麥飯紙錢,只雞斗酒,幾誤林間噪喜鴉。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煉熟丹砂。把紫府清都作一家。想前人鶴馭,常游絳闕;浮生蟬蛻,豈戀黃沙?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耶。又何必,待過家上冢,書錦榮華!

注釋譯文

詞句註譯

①沁園春:詞牌名,又名“東仙”“壽星明”“洞庭春色”等。雙調,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韻;後段十二句,五平韻。
②鄆(yùn)州:北宋州名,治所須城,即今山東東平。這裡用北宋舊名,以示不忘故國。
③“十五”三句:謝枋得自宋德祐元年(1275年)知信州至作此詞時,一直飄泊在外,共十五年。
④宰柏:墳墓上的柏樹,又稱宰樹、宰木。
⑤飛花:切寒食節,語出韓翃《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
⑥只雞斗酒:均指祭品。
⑦幾誤林間噪喜鴉:祭掃過後,林間的鴉鵲就可來啄食這些祭品,由於自己多年末能祭掃,故耽誤了鴉鵲。幾,屢次。
⑧“天笑道”三句:這三句以反語表達怨天尤人之憤慨,“他”當指元統治者。
⑨紫府清都:道家稱仙人居住之地為紫府,語出《抱朴子·祛惑》;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官,語出《列子·周穆王》。
⑩絳闕:指神仙宮闕。蘇軾《水龍吟》:“古來雲海茫茫,道山絳闕知何處”?
⑪黃沙:意指塵埃濁世。
⑫此三句似指元至元十五年元僧楊璉真伽發掘宋帝後陵墓,盜取珍寶後,唐珏、林景熙等人收諸帝後遺骨埋於紹興蘭亭附近,並移植宋故官冬青樹於冢上之事。
⑬過家上家:回家鄉上墳。此處非泛說,而是特指奉皇帝之命回家祭告先祖,顯示皇帝的恩寵。《後漢書·宋均傳》:“光武嘉其功,令過家上家。”又《韓棱傳》:“遷南陽太守,特聽過家上系鄉里以為榮”。此處表示不屑接受元帝的恩遇”。
⑭書錦:意指富貴還鄉。《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語:“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漢書》作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白話譯文

十五年來,每逢寒食節,都是遠離家鄉,漂泊在天涯。在下雨的天氣里,思念著墳墓上的柏樹;在風和日麗的天氣里,卻又羞於見到飛花。寒食節自己不能供奉麥飯、紙錢、雞和酒祭掃祖塋,林間的喜鵲烏鴉也空等了!老天笑道:這不是因為我,也不是因為元軍的入侵。
自己早已深思熟慮,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煉熟,隨時可以升天,以紫府清都仙界為家了。想以前仙人駕鶴常游於天上的絳闕;世俗之身如同蟬蛻殼一樣被丟棄,豈能留戀於塵埃濁世?帝王命臣子守墳、修葺墓園,男子應當這樣報效君王。又何必等到回家上墳,如同白天衣錦還鄉一樣顯示榮華!

創作背景

該詞是謝枋得當年過鄆州時所作。宋朝滅亡之後,元朝不斷南征。其間,作者一直隱居在閩中,直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統治者強行逼迫詞人北上,中途遇寒食節,遂作此詞。詞人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終絕食而死,年僅六十四歲。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該詞上片主要抒發了詞人的思鄉之情。已經十五年沒有回家過寒食節,說明詞人在外漂泊已久,“皆在天洲”是誇張手法,說明詞人思鄉情濃,也暗含當時國破家亡,百姓飽受流離失所之苦。“嘆雨濡”四句寫詞人雖背井離鄉,但無時無刻不在掛念家中。十五年都沒有回家為祖塋掃墳祭墓,連“宰柏”都令詞人思念不已。而在陽光明媚的時節,詞人羞見飛花”,羞見的原因不想自知。“飛花”此處指熱同繁盛之所,國破家亡之際,自己身為人臣,卻無力挽大廈之將傾,實在羞愧。“麥飯”三句,寫林中的喜、烏鴉原本可以食祭祀之物,但由於自己多年未祭,連它們都要空等了。表面詞人在憐喜烏鴉,實則在為自己的不幸慨嘆。最後一句,詞人委婉地表達了對元統治者的憤慨。
該詞下片一改上片悲痛沉鬱之風,轉而抒發豪情。起首兩句,詞人借用道家之說,流露出自己早已看破生死、願與神仙天帝成作一家的想法,表明詞人為堅守氣節,視死如歸。“想前人取”四句,進一步說明詞人不戀紅塵俗世,不願荀且偷生,甚至渴望像前人一樣,解脫之後駕鶴雲遊,逍遙自在。“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耶”三句,詞人再次明志,表明自己誓死效忠宋朝,寧死不屈臣節的思想。正因為有了這種“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所以詞人最後說此次北上,雖被元人逼迫,但自己心意已決,他們也不能奈何。再次強調自己的堅定信念。
該詞由寒食節寫起,詞人先寫自己的思鄉之情,繼而由家至國,表明自己決不願做背信棄國的叛臣,即便捨棄性命也要保全臣節,從而升華了全詞的思想境界,增強了詞的藝術感染力。

名家點評

清·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卷七《詞綜補遺未收詞》條:詞有因人而重,如杜祁公之《滿江紅》,韓蘄王之《南鄉子》,其天真流露處,足與經濟事功相映發,不當以工拙計。故鳧薌宗伯《詞綜補遺》亟登之,顧搜采尚有未及。如李衛公德裕之《步虛詞》,楊文公億之《少年游》,曾文定鞏之《賞南枝》,禁忠惠襄之《好事近》,蘇文定轍之《漁家傲》,謝文節枋得之《沁園春》,即必詞論,亦工於杜、韓。

作者簡介

謝枋得,字君直,號疊山,信州弋陽(今屬江西)人。寶祐四年(1256)進士,曾任江西招諭使,知信州(今江西上饒)。宋亡之後,隱居國中。後福建參政魏天佑為取媚於金廷,強執謝枋得北上,至大都,絕食而死。有《疊山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