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閣 原名“興源寺”,位於山西汾西縣城北10公里的李安莊村,始建於唐代,現存均為明清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汾西觀音閣
- 地理位置:山西汾西縣城北10公里的李安莊村
- 原名:興源寺
- 年代 :明清建築
建築結構,院落布局,
建築結構
觀音閣依山勢而建築,分前、中、後三進院落,各有傳奇。前院正面“寶閣”,正塑觀音,端坐蓮台。閣樓結構嚴謹、古樸、渾厚,造形美觀,玲瓏別致。中院磚窯3孔,兩窯供老君、地藏金像,一窯龍泉水順石灰岩層嘩嘩流出,清澈甘甜,能治百病。
後院為四合院落,樓上雕有“靈泉寶閣”四字,檐下磚雕“神洞”門額。“神洞”石灰岩自然生成,天地平廣,高丈余,深無測,洞內風聲呼呼作響,神話傳說是通往五台山的隧道,門口對聯曰:“觀音神洞八百里,五台北峰正對門。” 師家溝清代民居群 位於縣城東南7公里,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歷經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四朝七十餘年逐步擴建而成,其建築占地近4000餘平方米,分主體和附屬兩部分。主體建築為二層、三層樓閣四合大院5座,連同附屬建築共25座院落。
院落布局
由於整體建築地基是一窪斜坡,院落布局則為樓上登樓、院中套院。院落建築格式多樣,各具特色,大門,耳門、園門、偏門、樓門、屏門,還有暗洞,上下左右,互相貫通,上院觀下院,前院望後院,出院又進院,如入迷離之宮。門樓、走廊過道上的各種木雕、磚雕、石雕、牌坊、題刻等,藝術文物古蹟隨處可見。窗欞圖案異彩紛呈達108種,據說代表我省當時的108個州縣。主體建築一周一條用長方石條鋪成的人行道長達1500餘米,故有“下雨半月不濕鞋”和“關好八大門,鎖好十小門,行人難出村”之說。雖經二百餘年的滄桑風雨,仍是一座具有一定研究和保護價值的古建文物寶庫,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