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流域超長尺度低頻洪水水文重構與淹沒效應評估》是依託陝西師範大學,由李瑜琴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汾河流域超長尺度低頻洪水水文重構與淹沒效應評估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李瑜琴
- 依託單位:陝西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低頻洪水特徵認知的缺失限制了工程設計洪水和流域洪水風險評估精度。本項目擬基於汾河流域深入細緻野外考察和樣品採集,通過實驗測試與理化分析,結合粒度端元分解模型分析樣品顆粒組分,判別典型低頻洪水特徵沉積物質特性;藉助沉積物微觀特徵和沉積動力格局,探究低頻洪水過程顆粒狀態、流態和沉積作用機制;綜合光釋光測年技術和地層年代對比法,建立可靠的研究區域低頻洪水沉積年代框架;依據沉積環境流場特性與水文情勢,復原行洪斷面形態,明晰低頻洪水沉積層厚度-顆粒濃度-水深回響關係;運用水文-水動力耦合模型,定量高解析度低頻洪水事件特徵值,重構超長尺度低頻洪水序列;根據研究區域河流地貌演變過程和規律,構建低頻洪水水位-淹沒面積模型,模擬不同頻率情景下研究河段現代低頻洪水淹沒情況。研究可為汾河流域洪水預測預報、應急預案制定和洪水資源化提供新的科學依據,對於黃河中下游大型水利水電工程設計和洪水管理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結題摘要
針對低頻洪水特徵認知的缺失限制工程設計洪水和流域洪水風險評估精度,通過對汾河流域深入細緻野外考察和樣品採集,利用沉積學實驗測試與地球化學分析,結合粒度端元分解模型分析樣品顆粒組分,判別典型低頻洪水特徵沉積物質特性;藉助沉積物微觀特徵和沉積動力格局,探究低頻洪水過程顆粒狀態、流態和沉積作用機制;綜合光釋光測年技術和地層年代對比法,建立可靠的研究區域低頻洪水沉積年代框架;依據沉積環境流場特性與水文情勢,復原行洪斷面形態,明晰低頻洪水沉積層厚度-顆粒濃度-水深回響關係;運用水文-水動力耦合模型,定量高解析度低頻洪水事件特徵值,重構超長尺度低頻洪水序列;根據研究區域河流地貌演變過程和規律,構建低頻洪水水位-淹沒面積模型,模擬不同頻率情景下研究河段現代低頻洪水淹沒情況。研究可為汾河流域洪水預測預報、應急預案制定和洪水資源化提供新的科學依據,對於黃河中下游大型水利水電工程設計和洪水管理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