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病

汽車帶來了擁堵、帶來了污染、可能也包括虛榮。最關鍵的問題是,我們最原始的訴求是汽車的速度,而現在,因為交通擁堵,它已經不快了。但這好像對許多人並不重要。他們已經離不開汽車,沒有汽車不會出行,哪怕出門就為買瓶醋。於是,不少人患上了“汽車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汽車病
  • 外文名:car sick
  • 症狀:沒有汽車不出門
  • 原因:汽車的告訴發展
背景,蔓延,評論,建議,

背景

經濟飛速發展,汽車產業伴隨城市化進程茁壯成長,結果是,“堵車”成為新的中國icon。
2010年,美國《外交政策》雜誌2010年8月24日發布世界“堵城榜”,中國首都北京雄踞榜首,被戲稱為“世界首堵”。 文中說:“在這五個地方,讓靈魂都破碎掉的擁堵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或許這個“堵城榜”最初參考了今年8月震驚世界的京藏高速大堵車,但之後在北京發生的事,同樣讓這個榜單成為一個“應景”的預言。9月17日,北京城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擁堵,全市擁堵道路超140條。“堵城”名副其實。 這個新生關鍵字的誕生讓人聯想到汽車產業的發展。
中國一直夢想當世界汽車界的“老大”。2009年,終於如願以償,乘用車產銷首次超過1000萬輛,成為世界第一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 市民同樣有夢,夢想儘快開上小汽車,最好一家一輛,一人一輛,即使未必真正需要。 直接後果就是,汽車產業紅火得一塌糊塗。人們即使每天遭遇堵車也要買車,甚至有人為了逃避尾號限行買兩輛車。 以北京為例,截至9月26日,其機動車保有量451.5萬輛,眼下北京市總人口1972萬。這意味著,在粗略計算下,平均每4-5個人就有1人有機動車。國人從“腳踏車控”華麗轉身為“汽車控”。

蔓延

汽車病隨即傳染給城市。城市開始“中毒”,開始“腸梗”,繼而開始“癱瘓”。 西方已開發國家經歷過類似的過程,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機動車在已開發國家高速發展,城市非常擁堵,那正如同現在中國的一線城市。” 他們擴寬馬路、修高速路……經過二三十年,他們發現,問題並沒有解決。 中國正在沿著類似西方的發展模式前行,但速度卻是西方國家的幾倍。不僅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也開始擁堵起來。甚至不分時段,不分地點。 城市交通“心臟病”爆發,等待打針,直至開刀。
2010年國慶長假司機劉銘從北京中心城區出發前往山東,在京石高速出京方向遭遇大擁堵——“從四環到出京收費站短短几公里的路程,竟然堵了三個半小時。以至於我停在同一個地方睡著了三次。”
其實,在擁有超過400萬輛汽車的今天,交通擁堵在北京已司空見慣。不只是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西安、長沙等城市也深陷“堵城”困局。越來越嚴重的擁堵,是中國快速走向城市化所面臨的空間衝突、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的縮影——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交通規劃與管理的困境,也不僅僅是一個城市規劃與管理的問題,更是一個我們如何規劃中國城市化發展模式的嚴峻課題。 擁堵正日益成為中國都市的常態。
中國正處於快速推進城市化的進程中,如何科學布局城市發展,正確處理城市化、城鎮化問題以及環境問題,實際上關係到我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整體戰略,關係到科學發展觀在城市化進程中如何落實。有關專家指出,目前中國城市過分追求規模,這就需要國家從巨觀層面進行布局調控,比如對不同城市實行梯度劃分,不適合大規模發展的城市就應因地制宜、突出各地特色,一味地貪大求大只會帶來越來越多的“城市病”。

評論

伴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中國城市化進程已經駛入快車道。2010年,北京提出建立世界城市的宏偉目標,更有100多個城市也先後確立了建立國際大都市的目標。
然而,日益嚴峻的交通擁堵問題卻在提醒著我們,一味貪大求大的城市發展模式已呈現出種種弊端。顯然,交通的擁堵只是一面鏡子,折射出的是面對汽車與人口激增帶來的交通堵塞、環境壓力,中國許多城市並沒有做好準備。比道路更缺乏的是我們在公共政策、法律規則、城市文明等軟體方面的捉襟見肘。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不僅是一個美好的理想,更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也更應成為城市的發展理念。中國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需要以更大精力、更高智慧應對擁堵等棘手問題,積極破解城市發展的深層次矛盾。

建議

《中國汽車社會發展報告(2012-2013)》則建議,中央政府應該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全面的汽車社會發展規劃,把汽車相關的不同方面納入整體規劃,特別是解決汽車產業與城市管理之間的矛盾,統合不同部門汽車相關政策,使得這些政策不再出現不兼容的問題,確保汽車社會能夠可持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