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口

決口

防被洪水或其他因素破壞,造成口門過流的現象。自人類修築堤防以來,就有決口現象。中國黃河下游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堤防決溢泛濫的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決口
  • 外文名:Levee  breach
  • 讀音:jué kǒu
  • 注音:ㄐㄩㄝˊ ㄎㄡˇ
  • 解詞:大壩被水衝出缺口
詳細釋義,成因,類型,搶險技術,

詳細釋義

1.謂堤岸被水衝出缺口。
清 黃軒祖 《游梁瑣記·堤轔子》:“有堤轔子,產河中……穴於堤中,以鯉魚為食,錐沙如空,鳧極快。每決口,必有堤轔子成羣結隊,力錐堤岸。”
老殘遊記》第十四回:“宮保以為夾堤里的百姓,廬墓生產可惜,難道年年決口,就不傷人命嗎?”
薛福成 《庸盦筆記·史料一·蒲城王文恪公尸諫》:“上命學士 蒲城 王文恪 公塞決口。”
殷夫 《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詩:“呵,我們將看見這個決口,紅的血與白的膿洶湧奔流。”
2.指割嘴巴。
《百喻經·唵米決口喻》:“如彼愚人,以小羞故,不肯吐米,以刀決口,乃顯其過。”
《資治通鑑·後漢高祖乾祐元年》:“ 弘肇 掌部禁兵,巡邏 京城 ,得罪人,不問輕重,於法何如,皆專殺不請,或決口,斮筋,折脛,無虛日;雖奸盜屏跡,而冤死者甚眾,莫敢辯訴。”

成因

決口有多種原因:①當發生超標準洪水、風暴潮或冰壩壅塞河道,水位劇增漫過堤頂而形成決口;②水流、潮浪衝擊堤身,發生坍塌,搶護不及而形成決口;③堤身、堤基土質較差或有隱患,如獾、鼠、蟻洞穴及裂縫、陷阱等,遇大水偎堤,發生滲水、管涌、流土、漏洞等嚴重滲漏現象,因防堵不及險情擴大而形成決口;④有計畫扒口分洪或以鄰為壑或軍事上的水攻,人為的掘堤開口;⑤地震使堤身塌陷、裂縫或滑坡而導致決口泛濫。

類型

按成因分,決口有漫決、衝決、潰決、扒決等4類:①因水位漫頂而決口稱漫決;②因水流衝擊而決口稱衝決;③因堤壩身塌陷決口稱潰決;④因人為掘堤而決口的稱扒決。按決口後洪水分流情況可分為兩類:①決口後主流或全河奪流,進而形成河流改道稱改道決口;②決口後一部分水流從口門流出,大部分水流仍走老河道稱分流決口。不論何種類型的決口,堵口的難度都很大。但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決口損失,務必儘快組織堵復。

搶險技術

堤防決口搶險是指汛期高水位條件下,將通過堤防決口口門的水流以各種方式攔截、封堵,使水流完全回歸原河道。這種堵口搶險技術上難度較大,主要牽涉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封堵施工的規劃組織,包括封堵時機的選擇;二是封堵搶險的實施,包括裹頭、沉船和其他各種截流方式,防滲閉氣措施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