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事比也稱比。漢代法律形式之一,即已判決的典型案例彙編後經皇帝批准,具有法律效力,可作為判案的依據。它是用來比照判案的典型判例比能補律令之不足,“若今律其有所事,皆依舊事斷之;其無條,取比類以決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決事比
- 外文名:exemplary cases of judgment
- 解釋:靈活性
- 一般稱:“決事比”
- 朝代:漢朝
名詞解釋,詳細介紹,
名詞解釋
漢代廣泛採用判例斷案,比的數量很多。比對於維護封建統治具有靈活性,但也為司法官吏破壞法制提供了方便條件。
詳細介紹
“比”,一般稱“決事比”,又分為“決事比”(判例)和“辭訟比”(案例)。比源於“比附”,是指用來作為比照案例的典型判例。即律令無正條,比照近似律令審判,並報請皇帝批准。漢代“決事比”是由秦代的“廷行事”發展而來的。
因此兩漢四百年中,“比”也是重要的法律淵源之一。如高祖時就有規定:“廷尉所不能決,謹具為奏,傅所當比律令以聞。”武帝以後,比作為一種法律形式在司法中大量適用。史載:“奸猾巧法,轉相比況,禁網寢密。”
這是秦代所沒有的現象。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比”的數量越積越多,僅武帝時的“死罪決事比”即有一萬多件。適用判例比照斷案雖然可以彌補律令之不足,但在客觀上成為漢代中後期司法黑暗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