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極震區映秀鎮紅椿溝特大土石流災害治理工程

《汶川極震區映秀鎮紅椿溝特大土石流災害治理工程》是由四川省廣漢地質工程勘察院,四川省華地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擔任主要完成單位,祝世強,趙松江,許向寧,李德華,曹楠,郝紅兵,張遠明,祝冰,王建華,王樂喜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汶川極震區映秀鎮紅椿溝特大土石流災害治理工程
  • 主要完成單位:四川省廣漢地質工程勘察院,四川省華地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 主要完成人:祝世強,趙松江,許向寧,李德華,曹楠,郝紅兵,張遠明,祝冰,王建華,王樂喜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40051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4-2-40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2014年8月14日,“5.12”特大地震震中汶川縣映秀鎮紅椿溝爆發特大土石流沖毀在建的映汶高速路,淤埋213國道,並堵斷岷江形成堰塞湖,致使洪水沖入映秀新區,造成重大損失。為保衛災後恢復重建成果,省委政府立即部署實施“紅椿溝特大土石流災害治理工程”。溫家寶總理親臨現場指導應急搶險和治理。 紅椿溝巨災型土石流的特點是:溝內斷裂發育,地震物源聚集度高、啟動規模巨大、成災機理異常複雜,危害目標重大,工程治理難度和風險極大。 一、應急搶險處置:利用災後高清晰航拍影像解譯驗證調查方法,快速查明了土石流再次暴發的條件,預判土石流存在二次堵江的可能性,為保障溝口堰塞湖疏浚搶險安全,防止災情擴大,提出對存在二次啟動的土石流新近堆積物,採用鋼筋石籠肋底槽固底穩坡、排洪導流快速治理,“急、難、險、重”搶險效果顯著,控制了災情進一步擴大。 二、專業監測預警:採用實時自動雨量監測、土石流次聲報警、遠紅外視頻等先進監測技術建立了自動化、全天候的專業監測網和預警預報體系,多次準確預報土石流,搶險施工隊伍提前避險。有效防控風險,實現了高風險作業無傷亡的科學救災目標。 三、綜合治理勘查評價:突破傳統土石流認識的束縛,對紅椿溝土石流成災過程中物源的聚集、拉槽、堵潰和揭底啟動等災變過程進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建立了土石流多點堵潰和集中揭底的成災機理模式,分析了土石流堵江成災的機理模型。對再次暴發土石流的條件和二次堵江可能性、危險區進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為制定治理方案奠定了紮實基礎。 四、綜合治理工程設計:創新提出了“上游穩坡固源、中游攔蓄調節、下游固床排導”的治理方案。實現了穩固物源防啟動、逐級攔擋防堵潰、軟底排導防止揭底、控制總量防堵江的設計總目標。在土石流工程治理中首次提出樁基承台20m高壩的創新技術,破解土石流衝擊力巨大及新近堆積體上建高壩沉降變形過大的關鍵技術難題,下游新近堆積體上採用鋼筋柔性石籠防沖軟底槽解決了土石流過流強烈磨蝕和不均勻變形引起剛性防護堤開裂問題。 五、治理工程施工:在土石流高危區高強度施工作業,針對大體積混凝土、新近堆積物開挖樁基承台、軟底槽等制定了科學、合理的施工組織設計,運用信息化、新技術施工方法。採用交叉作業區工期倒排、不同時間節點工序有機銜接的控制措施,較正常工期提前4個月竣工。工程受到時任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省委書記劉奇葆、省長魏宏地高度評價,並建議向全國推廣。 六、工程效果監測:建立了物源區雨量、物源啟動、土石流過流、工程體結構受力等土石流全過程自動化監測體系,大量監測數據表明,經歷三年5次強降雨,尤其是2013年“7.10”超標降雨檢驗,紅椿溝土石流啟動規模和排放入江量均受到工程的控制和約束,治理工程結構安全、防災有效,達到了設計目標。 七、工程成果運用:工程勘查設計成果已在汶川地震災區、青海玉樹地區,西藏亞東地區等土石流高發區20多條重特大土石流溝治理中得到推廣套用和借鑑。已作為成都理工大學的野外科研教學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