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 8.0大地震的力學成因及其震後地震危險區探討

《汶川 8.0大地震的力學成因及其震後地震危險區探討》是依託北京大學,由蔡永恩擔任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汶川 8.0大地震的力學成因及其震後地震危險區探討
  • 項目負責人:蔡永恩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2008年汶川8.0大地震出乎意料地發生在構造運動非常緩慢的龍門山斷層帶上,其成因至今仍是一個謎。兩年來從力學的角度定量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很少。對震後地震危險區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對庫侖應力變化的探討。本研究將建立一個能夠模擬震前應力場,地震發生的動力學過程和震後應力場調整的統一的地震力學數值模型。改善以往對這個問題分割研究的局面。並且研究利用GPS觀測、地應力測量以及歷史地震位錯等數據作為約束的地應力場反演新方法。用這兩個方法研究汶川大地震與構造應力場的關係及其力學成因,同時探討由於材料的不均勻以及地質構造的複雜性對震源位置和斷層破裂過程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引進地震觸發以及地震危險度變化兩個判斷準則,研究汶川地震後應力場的調整和未來地震危險區。本項目提出的研究方法,能夠克服庫侖應力變化方法的局限性和反映出初始應力、材料的非均勻性以及斷層帶相互作用對地震觸發和應力轉移的影響。

結題摘要

本研究項目經過三年工作圓滿完成了原定目標。共發表論文8篇(7篇SCI,其中3篇國際),博士和碩士論文各1篇,博士後出站報告1篇。主要工作和成果概括如下: 1、建立了一個能夠模擬震前應力場,地震發生和餘震演化的動力學過程和震後應力場調整的統一的地震力學數值模型和數值方法,改善了以往對這個問題分割研究的局面。利用地震觸發以及地震危險度變化兩個判斷準則和所提出數值模型,研究了汶川地震後地震危險區. 2、研究了利用GPS觀測、地應力測量以及歷史地震位錯等數據作為約束的地應力場反演方法。用這方法研究了汶川大地震與構造應力場的關係及其力學成因. 3、提出了如何利用InSar觀測數據研究在介質不均勻和構造複雜條件下確定斷層破裂深度問題,發現零應變線與斷層破裂深度的關係. 4、研究了汶川地震覆蓋層厚度對地表變形的影響,結果表明覆蓋層厚度、斷層泊松比和斷層幾何形態和厚度對地表變形有顯著影響. 5、發現最大和最小構造應力大小之比和泊松比對斷層內主應力大小和方向及泊松比對摩擦係數的影響顯著影響。 本課題為深入研究震源力學環境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