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紹訓

汪紹訓

汪紹訓,男,臨床放射學先驅之一,臨床醫學教育家。為中國臨床放射學事業培養了大批專業骨幹人才。主編和撰寫了中國第一部放射診斷學高等教材。最早發表了國人肺癌X線診斷特點、消化道惡性淋巴瘤和肺吸蟲病的X線診斷等研究成果。參與創製適合國人套用的計算心表面積的公式(汪-謝公式)。多次主持起草和修訂中國的矽肺診斷標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汪紹訓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07年10月16日
  • 逝世日期:1986年6月4日
  • 出生地:江蘇省常州市
  • 性別:男
人物經歷,人物貢獻,放射學研究,桃李滿天下,主編教材,主要論著,

人物經歷

1912~1922年 在國小和家塾學習。
汪紹訓
汪紹訓
1923~1925年 在蘇州振聲中學學習並畢業。
1925~1926年 在蘇州東吳大學理學院生物系醫學預科學習。
1926~1928年 在北京燕京大學醫學預科學習。
1928~1933年 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學習並畢業,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
1933~1934年 任北京協和醫院內科住院醫師。
1934~1939年 任北京協和醫院放射科住院醫師,北京協和醫學院放射學助教、講師。
1939~1940年 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及賓夕法尼亞大學附屬醫院進修。
1940年~1942年 任北京協和醫學院放射科助教授。
1942~1943年 任北平清源醫院放射科醫師。
1944~1948年 任河北省唐山市開灤礦務局醫院院長兼內科和放射科主任。
1949年 任北京大學醫學院(後北京醫科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放射學教授,兼任北京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北大醫院)、北京中央醫院(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和北京協和醫院的放射科主任、兼職教授。
1950~1952年 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學會副主任委員。
1952~1985年 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學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
1953~1986年 任中華放射學雜誌總編輯。
1985~1986年 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學會名譽主任委員。
1986年6月4日 因癌症於北京逝世。

人物貢獻

放射學研究

汪紹訓一生進行了大量科學研究工作。他處處從中國的臨床實際出發,用適合中國情況的方法解決危害中國人民健康的常見病、職業病、流行病的X線診斷問題。早在1930年代,他就首先發表中國人原發性支氣管肺癌的X線診斷特點的論文,提出可以用X線早期發現肺癌,從而達到早期治療的目的。儘管當時肺癌的發現率還很低,他卻明確地提出,肺癌將會成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此後的幾十年內,他繼續深入研究,在中國首次把肺癌的組織類型與X線徵象聯繫起來,為進一步治療提出了指導性意見。
1950年代初,他在中國首次報告了消化道淋巴肉瘤的X線研究。
為了準確地估計心臟的大小、增大的程度以及進行動態觀察,放射科醫師對心臟測量進行了許多研究。汪紹訓吸取先進經驗,與中國臨床放射學前輩謝志光長期合作,根據120例健康成年人的心臟測量,於1956年以身高和體重為相關係數,創造出適合中國人套用的計算心臟橫徑和心表面積的公式,並製成便於查對的“心表面積預計值表”,該公式被學術界稱為“汪-謝公式”。
汪紹訓首先在中國開展肺吸蟲病的X線診斷研究,闡明其X線診斷特點。他關心勞動人民的疾苦,遠在1930年代赴美深造時,他就特別注意學習危害礦工的職業病的診斷。回國後他一直負責各種塵肺的X線檢查和診斷。1950~1960年代,他多次親臨礦區考察,參加各種塵肺的普查,舉辦塵肺診斷培訓班,並主持召開討論肺部職業病診斷問題的會議,在此基礎上編寫了《塵肺診斷學講義》。1957~1962年,他3次出席了制訂中國“關於矽肺X線診斷及其分期標準”的研討會,親筆起草了中國的矽肺診斷標準。1984年,他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總結經驗,結合國際通用的矽肺診斷標準,起草了中國新的塵肺診斷標準。
射學知識,要求大家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他每年都抽出一定的時間到全國各地講學。
汪紹訓對中外醫療技術的新進展非常重視和關注,帶頭學習,勇於推廣。這些新技術如:乳腺的X線靜電照相和乳腺癌的X線診斷、B型超聲檢查、計算機化斷層X線檢查(CT)、磁共振檢查的原理和基礎以及介入性放射學等。他不顧年事已高,親自登台講解,宣傳臨床放射學的發展動向和新技術。
1970年代以後,他積極扶植X線靜電乾版照相技術,深入研究乳腺癌的診斷。隨後他又積極參與B型超聲診斷的研究,並將其與傳統的X線診斷結合起來,以求達到更準確的診斷。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共中央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決策。汪紹訓受到很大的鼓舞,提出“從本職工作做起,使放射學工作實現現代化。”
1970和1980年代初,他的科研焦點轉到醫學影像學方面。他認為,要使放射學事業現代化,就必須把單一的傳統X線檢查發展成為多種影像學檢查,把傳統放射學發展為包括傳統X線診斷、B型超聲檢查、核素檢查、電子計算機化斷層X線檢查、磁共振檢查以及介入性放射學在內的醫學影像學,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這既有利於提供更多診斷信息,提高早診率和準確率,能做到早診斷早治療,又有利於拓寬放射診斷學的領域,促進臨床放射學向更高的醫學影像學水平發展。他到處奔走,在報刊上、電台上、政治協商會議上、講學和教學活動中號召放射學界準備迎接新技術的到來。1983年,他與李松年教授一同找到國家衛生部部長崔月犁,介紹磁共振檢查的作用以及臨床、科研價值,以爭取衛生部的支持。他身體力行,努力學習電子計算機化斷層X線檢查和磁共振檢查的原理和基礎知識,向科技界人士請教,並熱心為放射學界講課,邊學邊講,邊修改邊提高。在這段時間內,他領導同事及研究生先後寫出有關B型超聲檢查與X線檢查的對照研究文章。

桃李滿天下

汪紹訓50多年來傾注了大部分精力於醫學教育。他教學認真,治學嚴謹,直到晚年病臥在床以前,一直堅持為醫學生講課。雖然教學經驗豐富,他仍堅持備課,不斷更新和豐富講課內容。他的講課內容精闢,重點突出,條理分明,語言生動,學生都說聽他的講課是一種藝術享受。
汪紹訓誨人不倦的精神還表現在對年輕醫師的培養和教導方面。他堅持親自接見新分配到科里來的醫師,鼓勵他們作醫療戰線默默無聞的偵察兵——放射科醫生,指出“一切為了病人”是醫生的天職。無論是平時讀片,還是參加會診,他經常讓年輕醫師先提出看法,然後一同討論。每當外出講學,他常帶領科內的年輕醫師同行,在實踐中培育年輕一代。
他多年來堅持給進修醫師和研究生講課,早在1950~1952年,他就主持了衛生部委託舉辦的全國高級放射科醫師培訓班,每年一期,共辦兩屆。這些學員後來都成為各省市放射學界的中堅力量。
1978年他擔任碩士生導師,1981年擔任博士生導師。作為放射學界首批博士研究生導師之一,他為培養研究生嘔心瀝血,從研究計畫到論文內容的科學性、邏輯性,從文章措辭到插圖和標點,他逐字逐句推敲,對數字都親自驗算,有的論文他前後反覆修改十數遍。就在臨終前數日,他還在為擬晉升高級職稱的醫師潤色推薦信。

主編教材

汪紹訓先後發表論文和專著80餘篇(部),共約500多萬字。他與榮獨山、胡懋華一道主編、撰寫了中國第一部放射專業的高級教材——《放射診斷學》。他翻譯了200多萬字的作品,包括《原子醫學》在內的許多名著。此外,他還參與主編和撰寫了許多學術水平很高的參考書,如《中國醫學百科全書·X線診斷學》等。
文化大革命期間,汪紹訓看到專業書刊嚴重匱乏,十分著急。他經常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求購專業書刊的信箋。於是他組織同道編寫了60餘萬字的科技資料,多次登門造訪幾家大出版社,尋求出版,但均被婉言拒絕。他設法以“內部資料”的形式出版了5冊《X線診斷資料彙編》彌補了當時科技資料奇缺造成的空白。此後,他又主編了60餘萬字的放射診斷進修班用教材《放射資料選集》1~2冊。

主要論著

1 汪紹訓.多骨行纖維異常增殖症.中華新醫學報,1949,1∶65~73.
2 汪紹訓,蔣鳳英.小腸黏膜皺襞之X光研究與其對幾種病患之關係.中華新醫學報,1950,2∶195~204.
3 汪紹訓.先天性心臟病的X光診斷.中華新醫學報,1950,2∶239~242.
4 汪紹訓.癌瘤放射療法的原理與套用.華北醫刊,1951,14∶54~58.
5 汪紹訓.腎性骨營養不良之X光研究.中華新醫學報,1951,2∶169~179.
6 Huang CT,Wang SH.Primary lymphosarcoma of the stomach.Chin Med J,1951,69:310~327.
7 汪紹訓.原子醫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2.
8 黃萃庭,汪紹訓.原發性胃淋巴肉瘤:文獻檢討並報告三例.中華醫學雜誌,1952,38∶38~48.
9 汪紹訓,湯慧.對食管癌放射治療的初步經驗.中華放射學雜誌,1953,2:109~115.
10 張玉閣,谷銑之,汪紹訓.氣壓損害性中耳炎及慢性卡他性中耳炎的放射治療.中華放射學雜誌,1954,2:128~132.
11 汪紹訓.腹部臟器X線檢查的新進展.中華放射學雜誌,1954,2∶140~156.
12 汪紹訓.讓X線檢查更準確的為臨床診斷服務.中華放射學雜誌,1954,3:1685~167.
1949年 任北京大學醫學院(後北京醫科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放射學教授,兼任北京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北大醫院)、北京中央醫院(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和北京協和醫院的放射科主任、兼職教授。
1950~1952年 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學會副主任委員。
1952~1985年 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學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
1953~1986年 任中華放射學雜誌總編輯。
1985~1986年 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學會名譽主任委員。
1986年6月4日 因癌症於北京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