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16年1月27日,汪濂出生於江西省興國縣龍頭灣村,是一個地道的農家子弟。早年就讀於家鄉私塾。1928年9月,從興國縣立高級國小考入江西贛州幼幼中學。正當他躊躇滿志繼續求學之際,1931年,在我國東北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於是,他毅然投筆從戎,在贛州參軍,服役於蔡廷鍇將軍率領的19路軍61師。沒想到,這一決定使他再也沒有回到家鄉,至今整整85年。1932年,剛滿16歲的汪濂跟隨19路軍61師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戰,任營部文書。1932年7月,他被調往福建泉州19路軍61師幹部隊培訓。1933年9月,又奉命去福建漳州人民革命軍事政治學校學習。1934年9月,調往河北保定61師366團任排長。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件爆發,他隨張治中將軍率領的第9集團軍參加了第二次淞滬抗戰,任第9集團軍指揮部特務2連連長。1938年3月,調任西安行營特務團2連連長,後升任1營副營長、補訓2團營長。1941年,畢業於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七分校軍官總隊第10期。同年8月,調任58師2團團副。1944年2月,調任3團副團長,後任團長。抗日戰爭期間該團駐防甘肅武威,在河西走廊一帶承擔護路任務,確保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戰場的戰略物資運輸安全暢通。1946年8月,調任新疆烏魯木齊新2軍軍械上校科長,次年改任整編78師副官處處長。20世紀40年代後期,新疆局勢不穩,社會動盪,就在這時(1948年6月)他奉命調入227旅680團任團長,該團駐防瑪納斯河一線,並負責保護瑪納斯河大橋。1949年9月25日,他跟隨陶峙岳將軍率部起義。
此後,汪濂積極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整編部隊,順利完成部隊交接任務,於1950年1月,奉命前往烏魯木齊市新疆軍區政治部幹部學校學習。4月,參加軍區政治部巡迴視察團。1951年7月,調任西北軍區補訓6團3營營長,訓練部隊新兵赴朝作戰。韓戰停戰後,1952年,他奉命隨補訓6團再次進入新疆,駐防伊犁鞏留縣。
50年代初,中國人民解放軍2 軍5師13團、6軍騎兵團、新疆軍區通信團、西北軍區補訓6團、以及6 軍17師50團、5軍14師40團、41團、42團等部隊陸續進駐伊犁,參加剿匪平叛、建黨建政、社會改革、開荒造田、修渠引水、創辦農場,為伊犁農墾事業的建設發展奠定了基礎。
伊犁墾區的建設發展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的,國家沒有投資,完全是白手起家。1952 年3月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5軍15師成立,汪濂即奉命擔任師司令部生產科副科長、工程科科長。從此,開始了他百年人生中漫長的屯墾戍邊的軍墾生涯。1953年6月5日,15師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4師,他先後任該師基建科科長、工程處副處長、水利工程處處長。那個時候沒有休息日,沒有現代的交通工具,他和幹部戰士早出晚歸,騎馬或是步行穿行於戈壁沙漠、荒山禿嶺,經受了風吹雨打、烈日暴曬的洗禮,克服了蚊蟲叮咬等困難,很好地完成了伊犁墾區開發建設初期的農場定點布局、土地墾荒、農田規劃、水利灌溉等項工作。1958年6月,汪濂調任70團(建場初稱農4師益群農場)團長。到任後,他就帶領團機關一班人和幹部戰士前往伊犁河北岸伊寧市東南20公里處安營紮寨,先治坡後治窩,邊生產邊建設,開渠引水,墾荒造田,按照師黨委的要求,組建現代化的國營農場。團場東西長12.8公里,南北寬6公里,總面積達12.77萬畝,耕地5.3萬餘畝,總人口約9500餘人。該團現已成為新疆兵團伊犁墾區的香料生產基地、葡萄酒生產基地,該團生產的薰衣草精油、伊珠紅白葡萄酒和冰酒享譽全國。1961年,他調任4師物資供應處處長,其間,很快在全師培養了一批商業物資人才,在4師建立起了與我國計畫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商業物資流通體制。1966年5月,調任農3師44團團長,前往南疆巴楚縣,在塔里木沙漠邊緣金墩,組建新疆兵團小海子墾區的新型團場,占地總面積66.8萬畝,耕地總面積6.02萬畝,總人口達9300餘人。該團是墾區的糧食棉花生產基地。
汪濂是一位身居新疆兵團在西北邊陲屯墾戍邊的黃埔老人。他性格內向且不善言辭,但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追求、有抱負。做人他堅守道德,寬人律己,與人為善;做軍人他堅持黃埔操守,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利益;做事他堅守大義,顧全大局,兢兢業業,勤勤懇懇。1984年,他離職休養,享受副師級(副廳)待遇,被安排到新疆自然條件相對較好的4師駐伊寧干休所養老,這是他又一次離開南疆返回北疆伊寧市。他的晚年生活很幸福,家中已是四世同堂,孩子們長期在他身邊陪伴、照顧。在汪濂老人百歲之際又迎來人生中最高興的一件事,2015年9月,舉國歡慶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兵團4師黨委受託為他頒發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