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漢滔(1891-1963),字紀南。浙江省江山大陳人。曾任浙江省第一特區行政督察專員。1942年從財政部簡派福建省稅務局局長的任上辭職歸里,集族產創辦大陳萃文中學,並親任董事長兼校長。工書畫、詩文、金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汪漢滔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91-
- 逝世日期:1963
人物生平,人物相關,
人物生平
汪漢滔(1891-1963)字紀南,江山縣大陳鄉人,清稟生仲鴻公之幼子,幼年失估,從族叔訪平就讀。既長,娶趙家鄉武舉人徐殿品之三女為妻,生有四子三女。青年時就讀於上海神州法政大學,加入同盟會。畢業後歷任衢州、台州承審員北京中俄督辦公署秘書長,青島魯案督辦公署秘書長。1924年曾應保全戴志南之請,為戴氏家族《戴氏仙霞宗譜》撰序,名噪一時。
1926年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任東路軍軍法處長。北伐勝利後,歷任浙江省嘉善縣長、開化縣長,南京國民政府工商部、實業部參事。
1933年任浙江省第一特區(衢州)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加入中國國民黨。
1935年9月任財政部參事。抗戰開始,隨政府遷至重慶,在此期間,因母親跌傷,胞兄汪漢鼎病故,請回歸故里。後經孔祥熙推薦,於1941年由財政部簡派任福建稅務局局長。
1942年辭職歸里,集族產創辦大陳萃文中學,任董事長兼校長,聘請姜宗青為教導主任,汪施仁為事務主任,教師陣營堅強,先後有數學教師胡定,化學教師李仁,地理教師朱開仁等,均為江山教育界之知名人士。萃文中學以大陳汪氏宗祠租谷十二萬七千五百斤作固定收入,實行成績優秀學生享受公費制度,對發展江山教育事業作出一定貢獻。當年秋,錄取新生150人,學生除本縣者外,有衢州、常山、龍游、開化縣人。至民國三十五年(1946)九月,開始招收高中班新生54名,此時,漢滔先生辭去校長職務。校務主任交由汪以藩、汪經方主持。萃文中學最興盛時,有十二個班級,其教學質量與江山縣立中學媲美。
1946年底,赴杭州主持法律事務所,執行律師事務。
1951年去台灣,任台灣國民政府財政部高級顧問。1953年曾有賀友人姜超岳小女水雅結婚聯語:異地相逢成眷屬 同鄉難得此姻緣 。1960年12月16日,台灣知名人士孔祥熙、王正廷等曾發起為漢滔先生祝七十壽誕,江山籍在台灣同鄉毛子水、毛彥文、姜超岳、姜紹謨等140餘人參加祝壽活動。先生秉性耿介,潔身自好,工書畫詩文金石,與名流沈鈞儒、于右任、余紹宋均有交往,其部分詩稿,暫存於復旦大學教授湯孤芳處。
1963年7月6日,先生得中風病逝台北,按汪公遺願,骨灰於1990年10月葬於安徽省安慶市公墓。
人物相關
大陳村:古村文化遍地開
“媽媽的那碗大陳面,伴隨著我們一年又一年。”婉轉的旋律,飄蕩在大陳鄉大陳村汪氏宗祠的上空,飛檐斗拱、雕樑畫棟訴說著這座村落古往今來的文化。
在宗祠里新購置的音響、風琴、鑼鼓,讓這裡成了一個露天的音樂劇場。牆壁上掛著很多歷史典故的字畫,來激勵後人要積極作為、救危扶貧。“《太夫人見面認字》的故事正在籌拍微電影,這幾天還在選演員,還會讓一些村民參演。”村支書汪衍君介紹說。
村裡的10多位大姐正在排練《媽媽的那碗大陳面》,即使不是正式演出,她們依舊面露微笑。站第一排的王育蓉面色紅潤,氣色特別好。“我已經40歲了,不過心態好,跳舞特別開心。”王育蓉說,村歌讓她充滿了自信、驕傲。8月21日,村民在衢州市農村文化禮堂推進會上,齊聲唱響《文化禮堂之歌》,讓文化禮堂建設的文化之花在大陳村絢麗綻放。
大陳村許多地方都有文化禮堂的建設成果,每座獨具特色的歷史建築都是文化教育的活標本,把禮堂的場館分散在村裡的古建築中,在現代新農村文化建設里回味歷史的印痕。文化禮堂的展示展覽館,設在一代教育家汪漢滔的老宅內,鄉村民俗文化展、古村落攝影展,精美的圖片記錄深厚的文化內涵;汪氏名賢館羅列了30多位汪氏傑出人物,在村里舉行開蒙儀式的時候,還會讓孩子們到這裡參觀;萃文中學教室里還設立了最美微講堂,不斷勉勵著村民學無止境……“汪氏衍脈文化、萃文教育文化、大陳名賢文化、一味書屋陳列、幸福鄉村綜合展示”等5大文化禮堂場館,充分展示了“文化大陳”的誘人魅力,5個展館的建成,不但提升了大陳村幸福鄉村建設的品位,而且為村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園地,為當代人建立了傳統文化教育基地。
“晚上村子裡傳出的是歌聲、笑聲和讀書聲。”村民介紹說,在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中找到了精神歸屬,一大家子、親朋鄰里、幹部民眾一起聚在文化禮堂,其樂融融,滿滿的都是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