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格莊

汪格莊,是海陽市西南部的面積為7.5平方公里,1574人的村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汪格莊
  • 平均海拔:97米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汪以智從安徽省舒城縣遷此建村,以姓命名汪格莊。後朱姓來此居住,繼之,姜、劉、萬、祁、何、於、張、紀、趙、韓、宋、聶、李等姓自外地遷入。 汪格莊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0°57′、北緯36°45′。地勢山低坡緩,丘陵平原交錯,平均海拔97米,東與鳳凰村、杏家莊、龍門口村為鄰。西隔白沙河與西寨頭村相望。南與瑞宇村相連。北與新莊頭村接壤,北距小紀鎮政府駐地4公里,東距市政府駐地23公里。原屬趙疃鄉,2000年撤趙疃鄉後,劃歸行村鎮。距行村鎮政府駐地10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19.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蘋果、桑、蔬菜等。 2002年,全村550戶,1574人。有姜、劉、萬、祁、朱、張、何、於、紀、趙、韓、宋、高、李等14姓,均為漢族。其中姜姓人口較多。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汪格莊國小。1956年成立汪格莊完小。1969年,建立汪格莊聯中,學生200餘人。1972年,由聯辦村共同出資3萬元,修建校舍18間。1973年,又由聯辦村共同出資7萬元,修建新校舍36間,有教職工18人,學生420餘人。後,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92人。 村對科技教育很重視,多次聘請專家教授講課,並派人外出學習。到2002年,村民獲農藝師職稱的3人,獲技術員職稱的8人。 人民生活建國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21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47公斤,全村收入45.1萬元。2002年,全村收入1606萬元,人均存款6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200輛,機車50輛,電話250部,彩電330台,電冰櫃60台,洗衣機3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5平方米。1975年,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到2002年,規劃新房區面積7.5萬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5平方米。 集體福利1969年,建立村合作醫療站,村民平常吃藥不花錢。1972年,村民用藥藥費報銷50%。1975年,村投資擴大了醫療機構,為本村及鄰村民眾治病,並對老人及病重患者送藥上門。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76年,購買8.75mm電影放映機1台。1978年,又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82年投資13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95年投資13.5萬元,修自來水蓄水池,村民用上了自來水。1996年投資11.3萬元,安裝閉路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祁洪早在夏澤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本年成立黨支部,姜德順任黨支部書記。1946年,在黨支部領導下,以劉雲海為首成立第一個互助組。以後相繼又成立了若干個互助組,並先後組織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員80人,隨軍參加了萬第、孟良崮戰鬥及淮海等戰役,全村有28人為國捐軀。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9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8個,黨員91名。曾有姜德順、劉恩澤、劉雲海、萬世維、祁洪民、姜恆勝、劉子成、祁文彥、朱永進、劉欽忠、姜英忠等任黨支部書記。2000年7月起,姜玉昌任黨支部書記。村黨支部曾多次被中共海陽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立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有祁洪喜、姜德俊、萬學孟、劉洪奎、祁德茂、劉洪興、劉欽忠、張振山、姜英忠擔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1991年,村委被海陽縣政府評為先進集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