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醫學全書:明清名醫全書大成

汪昂醫學全書:明清名醫全書大成

《醫方集解》書分六卷,列類二十一門,採集正方三劃七十餘首,附方四百九十有奇,未附《急救良方》、《勿藥元詮》。每方先述適應症候,次為方藥組成和套用之法,再次為方義方解,及附方加減。有關諸方套用之病原,脈候,臟腑、經絡、藥性、治法、歷世名家論述及用方已見無不備述。《急救良方》系急救套用方法;《勿藥元詮》系列述古來養生之法。近代方書中,以汪氏此編,列述精審,引見切要,學者稱便,故套用最多,流傳量廣。《本草備要》,書分八卷,及“藥性總義”一篇,內容分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獸、鱗介魚蟲、人、日食菜物等部。共收常用藥物478種,續增日食菜物54種,對各味藥物的性味、歸經、主治、禁忌、產地、採集、收貯、畏惡、炮製等均有論述。特別是引述歷代名家精論,及驗案、奇案、疑案、驗方、秘方,及對有關藥物之辨誤、辨疑、質疑等。通書考校精詳,評議肯切,內容完備,套用切要,便於臨證套用,自問世而後,為諸家所推許。汪氏諸書,因著述嚴謹,採集精到,論理中肯,便於實用而為醫家所認定。其對理論研究,臨床套用,均不失為一部意義精深的參考書。

基本介紹

  • 書名:汪昂醫學全書:明清名醫全書大成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頁數:549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 作者:項長生 胡國臣
  • 出版日期:1999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1560035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作者簡介

汪昂(1615~1695年)字仞庵,明末清初安徽休寧西門人氏。其自幼苦讀經書,“經史百家,靡不殫究”,為邑之秀才。明朝末年,汪昂寄籍浙江麗水,曾參加過科舉考試,但每每名落孫山。明亡後,隨著其年齡、閱歷的增長,汪昂越來越看清科舉考場的腐敗,厭惡科舉制度,又有感於國家民族的興衰,於是,在清。順治初年,毅然棄儒功醫,篤志方書,以其畢生的精力從事醫學理論研究和著書之說,著有大量醫學科學普及書籍,盛行於世。
其作者有,《黃帝素問靈樞類篡約注》、《醫方集解》、《本草備要》、《湯頭歌訣》、《經絡歌訣》。

圖書目錄

素問靈樞類篡約注
醫方集解
本草備要
湯頭歌訣
經絡歌訣
汪昂醫學學術思想研究
附:汪昂醫學研究論文題錄

文摘

醫方集解·一卷
補養之劑
補者,補其所不足也;養者,栽培之,將護之,使得生遂條達,而不受戕賊之患也。人之氣稟,罕得其平,有偏於陽而陰不足者,有偏於陰而陽不足者,故必假藥以滋助之,而又須優遊安舒,假之歲月,使氣血歸於和平,乃能形神俱茂:而疾病不生也。經日: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故先補養,然補養非旦夕可效,故以丸劑居前,湯劑居後。
六味地黃丸
補真陰,除百病。錢氏仲陽因仲景八味丸減去桂、附,以治小兒,以小兒純陽,故減桂、附,今用通治大小證。
治肝腎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憔悴贏弱,腰痛足酸,自汗盜汗,水泛為痰。仲景日:氣虛有痰,宜腎氣丸補而逐之。丹溪日:久病陰火上升,津液生痰不生血,宜補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發熱咳嗽,腎虛則移熱於肺而咳嗽。按之至骨,其熱烙手,骨困不任為腎熱。頭暈目眩,《直指方》云:淫慾過度,腎氣不能歸元,此氣虛頭暈也;吐衄崩漏,脾不攝血,致血妄行,此血虛頭暈。耳鳴耳聾,遺精便血,消渴淋瀝,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虛火牙痛,足跟作痛,下部瘡瘍等證。諸證皆由腎水不足,虛火上炎所致。詳註分見各門。
地黃砂仁酒拌,九蒸九曬,八兩山茱肉酒潤山藥四兩茯苓乳拌丹皮澤瀉三兩
蜜丸,空心鹽湯下,冬酒下。
錢氏加減法:血虛陰衰,熟地為君;精滑頭昏,山茱為君;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為君;小便淋瀝,澤瀉為君;心虛火盛,及有瘀血,丹皮為君;脾胃虛弱,皮膚乾澀,山藥為君;言為君者,其分用八兩,地黃只用臣分兩。
此足少陰、厥陰藥也。熟地滋陰補腎,生血生精;山茱溫肝逐風,澀精秘氣;牡丹瀉君相之伏火,涼血退熱;李時珍日:伏火即陰火也,陰火即相火也。世人專以黃柏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勝也。丹者南方火色,牡而非牝,屬陽,故能入腎,瀉陰火,退無汗之骨蒸。山藥清虛熱於肺脾,補脾固腎;能澀精。茯苓滲脾中濕熱,而通腎交心;澤瀉瀉膀胱水邪,而聰耳明目。解見後注。六經備治,而功專腎肝;寒燥不偏,而補兼氣血。苟能常服,其功未易殫述也。或謂腎氣丸為補水之劑,以熟地大補精血故也,不知精血足則真陽自生,況山藥、、茱萸皆能澀精固氣。氣者火也,水中之火,乃為真陽,此劑水火兼補,不寒不燥,至平淡,至神奇也。或曰:腎氣丸實補肝藥也,腎為肝母,子虛則補母之義。古云:肝腎之病,同一治也。

序言

《明清名醫全書大成》系列叢書是集明清30位醫學名家醫學著作而成。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其學術源遠流長,發展到明清時期,已日臻成熟,在繼承前代成就的基礎上,並有許多發展,是中醫的鼎盛時期。突出表現在:名醫輩出,學派林立,在基礎學科和臨床各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別是本草學和臨床學尤為突出。同時著書立說很活躍,醫學著作大量面世,對繼承發揚中醫藥學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本草學在明代的發展達到了空前的高峰,其著述之多,內容之豐,觀點之新,思想之成熟,都是歷代難以與之媲美的。尤其是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被譽為“天下第一藥典”。全書52卷、62目,載藥1892種,附本草實物考察圖譜1110幅,附方萬餘首。他“奮編摩之志,僭纂述之權”,“書考八百餘家”,“剪繁去復,繩謬補遺,析族區類,振綱分目”,在藥物分類、鑑定、生藥、藥性、方劑、炮製、編寫體例等許多方面均有很大貢獻,其刊行以來,受到國內外醫藥界的青睞;在中國藥學史上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多種譯本流傳於世界諸多國家,其成就已遠遠超出醫藥學的範圍,曾被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譽為“中國的百科全書”。除時珍之卓越貢獻之外,還有繆希雍的《神農本草經疏》,是對《神農本草經》的闡發和注釋,與其一生藥學經驗的總結,。詳明藥理及病忌。藥忌,為明代本草註疏藥理之先。更有清代張璐的《本經逢原》,其藥物分類捨棄《神農本草經》三品窠臼,而遵《本草綱目》按自然屬性劃分,體例以藥物性味為先,次以主治、發明,內容廣泛,旁徵博引,參以個人體會。全書以《神農本草經》為主,引申發明,凡性味效用,諸家治法以及藥用真偽優劣的鑑別,都明確而扼要地作了敘述,使“學人左右逢源,不逾炎黃繩墨’’而“足以為上工"也。另外,尚有薛己的《本草約言》,汪昂的《本草備要》,徐靈胎之《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陳修園之《神農本草經讀》,張志聰之《本草崇原》等,這些書也都各具特點,流傳甚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