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熙

汪德熙

汪德熙(1913年9月27日—2006年8月8日),出生於北京,核化學化工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高級顧問。

1935年汪德熙從清華大學化學系畢業後繼續在該系讀研究生;1938年開始先後擔任中國大學化學系講師、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化工系助教;1941年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系讀研究生;1946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博士學位;1947年回到中國,擔任南開大學教授;1952年至1960年擔任天津大學化工系系主任;1960年調到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後,歷任副所長和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原子能研究院副院長;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3年擔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1985年擔任核工業研究生部主任;1990年擔任中國核學會第三屆理事長;1991年擔任核工業總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高級顧問,核工業部研究生部名譽主任;1999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6年8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汪德熙主要從屬高分子化學和核化工研究,是中國核化學化工事業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早期從事高分子化學研究,50年代研製不飽合聚酯玻璃鋼,60年代後從事核化學與核化工的研究,80年代帶領研究生在冠醚化學和高放廢液最終處置領域進行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汪德熙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13年09月27日
  • 逝世日期:2006年08月08日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 主要成就: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代表作品:《核化學工程》《同位素分離與核科學技術》《汪德熙文集》
  • 祖籍:江蘇省灌雲縣
  • 政治面貌:中國共產黨黨員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個人生活,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13年9月27日,汪德熙出生於北京,祖籍江蘇省灌雲縣。
1929年夏,汪德熙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在北京師範大學附中學習。
1931年,汪德熙考上清華大學化學系學習。
1935年,汪德熙從清華大學化學系畢業後,繼續在該系讀研究生,在化學家張大煜的指導下,發表《關於農業纖維素原料用兩步法制高韌性紙漿》和《有機物電解還原》等論文。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後,汪德熙曾在八路軍冀中軍分區供給部從事炸藥研製工作。
1938年,汪德熙先後擔任中國大學化學系講師、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化工系助教。
1941年,汪德熙考上清華赴美公費留學,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系讀研究生,並進行用連續電解法將葡萄糖還原為甘油代用品辛六醇的研究。
1946年,汪德熙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獲得科學博士學位。同年,在美國Parker塑膠工廠實習。
1947年,汪德熙從美國回到中國,擔任南開大學教授(至1952年)。
1952年,由於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汪德熙轉入天津大學,擔任化工系系主任(至1960年)。
1956年,汪德熙被邀請參加全國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制定工作,主持《稀有金屬》、《鈦冶金》兩個專題規劃的編寫。
1960年,汪德熙調到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後,歷任副所長和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原子能研究院副院長。
1980年11月,汪德熙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3年,汪德熙擔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核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
1985年,汪德熙擔任核工業研究生部主任。
1990年,汪德熙擔任中國核學會第三屆理事長。
1991年,汪德熙擔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高級顧問,核工業部研究生部名譽主任。
2006年8月8日21時15分,汪德熙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汪德熙早期從事高分子化學研究。20世紀50年代研製不飽和聚酯玻璃鋼。60年代後從事核化學與核化工的研究,提出了解決核燃料後處理萃取流程乳化問題的構想,並組織熱試予以證實,使新流程在工業上套用。在發展核武器方面,領導化學線在核子彈引爆中子源的研製,釙-210及其他放射源的研製,氚的提取和生產工藝研究,核爆炸當量的測定,核燃料的分析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並起了重要的組織領導作用。80年代帶領研究生在冠醚化學和高放廢液最終處置領域進行研究。
汪德熙研製成功用鄰苯三酚和糠醛合成熱固性塑膠和不飽和聚酯,並用來製成玻璃鋼小汽車殼體,屬國際首創。汪德熙領導和組織了一系列國防科研項目,如核燃料後處理萃取工藝、核子彈引爆裝置的製備、核試驗用釙-210及其各种放射源的研製、氚的提取生產工藝、核試驗當量的燃耗測定、核工業產品中的鈾和鈽及雜質的分析鑑定方法的研究等。他曾力排眾議,主張廢棄原沉澱法生產軍用鈽-239的工藝路線,改用萃取法,使後處理廠節省投資3.6億元,而且可連續操作。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在纖維素利秀、有機物電解還原、磷苯三酚-糠醛塑膠、聚脂樹脂複合材料等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六十年代起領導了釙-210及其各种放射源的研製和氚的提取及其生產工藝的研究,是中國獨立完成的核燃料後處理萃取法流程和輕同位素分離流程研究的主要組織領導者之一。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汪德熙在中國核電建設、核燃料生產、動力堆輻照核燃料後處理以及放射性廢物管理等重大事件的決策中發揮重要作用。他領導的“輻照核燃料後處理的萃取工藝”科研項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在中國原子能事業發展初期,汪德熙領導和組織了核武器引爆裝置點火中子源的研製任務以及多次核試驗爆炸當量的測定任務,按時提供了測量數據,受到有關方面的肯定,上述成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及國家發明獎。
  • 學術論著
出版日期名稱作者出版社
1993.12
《汪德熙文集》
汪德熙著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88.08
《核化學工程》
(美)Benedict, M.等著;汪德熙等譯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86.12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年報 1985》
汪德熙主編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85.12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年報 1984》
汪德熙主編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85.02
《原子能研究所年報 1983》
汪德熙主編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61.06
《物理化學及矽化學》
(蘇)Г.И.Клоковский,Л.А.Мануйлов著;汪德熙等譯
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
1957.03
《物理化學及矽化學》
(蘇)Г.И.Клоковский,Л.А.Мануйлов著;汪德熙等譯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7.03
《化學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世界科學技術新成就》
汪德熙
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

人才培養

20世紀80年代初,汪德熙看到核工業戰線人才匱乏、後繼乏人的嚴峻情況,他與王淦昌戴傳曾、李毅等聯名給核工業部領導寫信,建議創辦核工業研究生部以培養高級專業人才。核工業研究生部成立後,汪德熙擔任了首任主任。辦學初期,條件異常艱苦,他殫精竭慮,四處奔波,從設備到教師,從體制到教材,都親自過問落實。從1986年到1988年,70多歲的汪德熙,親自上台授課,並滿足學生的需求,用英語講課。
晚年的汪德熙除做好帶研究生的工作外,還在冠醚的配位化學、同位素效應與核燃料循環化學方面進行研究,並瞄準一些前沿課題指導碩士生和博士生進行研究,在鈽分離科學技術、錒系元素化學領域培養出數名博士生和碩士生。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1980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0年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999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0年—1990年
中國核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
1988年—1992年
國際放射性廢物管理委員會委員
1990年—
中國核學會第三屆理事長

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汪德熙的大哥汪德耀是細胞生物學家、動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中國細胞生物學的奠基人與開拓者,解放後任廈門大學校長等職;他的二哥汪德昭為物理學家、中國水聲事業奠基人、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 興趣愛好
汪德熙從小喜愛音樂,曾學習過小提琴、鋼琴和聲樂。20世紀40年代初,汪德熙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時,經常參加由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留學生組織的“合唱團”活動。他們演唱最多的歌曲是《義勇軍進行曲》和《長江船工號子》,對音樂的喜愛使他曾一度有過專業從事音樂的想法。

人物評價

汪德熙在發展核武器方面,領導化學線在核子彈引爆中子源的研製,釙-210及其它放射源的研製,氚的提取和生產工藝研究,核爆炸當量的測定,核燃料的分析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並起了重要的組織領導作用。(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評)
汪德熙是一位德高望重、卓有成就的科學家,為中國化工事業和原子能事業發展嘔心瀝血,數十年如一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中國原子能事業發展初期,汪德熙領導和組織了核武器引爆裝置點火中子源的研製任務以及多次核試驗爆炸當量的測定任務,按時提供了測量數據,受到有關方面的肯定。(南開大學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