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汪廷珍
- 字號:玉粲
- 所處時代:清代
- 出生地:江蘇山陽
人物介紹,基本信息,軼事,人物生平,人物評價,道光御先生,汪廷珍長生祠聯,
人物介紹
基本信息
汪廷珍(1757年-1827年),字瑟庵,江蘇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十二歲喪父,由母親程氏扶養成人。早年科考不順,乾隆五十一年中舉,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考中己酉科一甲第二名進士,與阮元、伊秉綬同年,授編修。歷官禮部侍郎。二十二年署翰林院掌院學士。任大椿很看重他,稱他是國士。官至禮部尚書,卒諡文端。著有《實事求是齋詩文集》。
軼事
清朝大臣。少孤,母程撫之成立。家中落,歲凶,饘粥或不給,不令人知。母曰:“吾非恥貧,恥言貧,疑有求於人也。”力學,困諸生十年,始舉於鄉。成乾隆五十四年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大考,擢侍讀。未幾,遷祭酒。六十年,以事忤旨,降侍講。
人物生平
早孤,家貧,攻苦力學,志趣高簡,不事聲氣結納,人多以迂怪目之。任大椿侍御主講淮上,一見嗟嘆,期以國士。乾隆己酉,以一甲第二名及第,授編修。嘉慶初,擢侍講,遷祭酒。當國者惡其不附己,多方阻抑,公益自厲不少挫。累官左都御史,上書房總師傅,禮部尚書。道光癸未,臨雍禮成,詔加太子太保。乙酉,授協辦大學士,越明年,卒於位,贈太子太師,賜祭葬如例,謚曰文端。公於書無所不窺,尤深於經術。十三經義疏皆能暗誦。平居講學,於漢宋不為左右袒,一本義理為折衷。其他民情政治之大,下及輿地名物算數方技,無不曲究。當是時,阮文達方用通經博學負盛譽,嘗勸公著書。答曰:“六經之奧,昔儒皆先我言之,豈敢復以此語相溷哉!但讀書所以析義,要歸於中有所主而已。”先後立朝三十餘年,風節侃侃,不棘不阿;而文章品誼,自高天下,海內推為正人。又其虛衷延納,優恤寒畯,亦與阮公相亞雲。
嘉慶元年,直上書房。大考,擢侍講學士。母憂歸,服闋,補原官。七年,督安徽學政。任滿,復督江西學政。累遷侍讀學士、太僕寺卿、內閣學士,皆留任。廷珍學有根底,初為祭酒,以師道自居,選成均課士錄,教學者立言以義法,力戒摹擬剽竊之習。及官學政,為學約五則以訓士:曰辨塗,曰端本,曰敬業,曰裁偽,曰自立。與士語,諄諄如父兄之於子弟。所刻試牘,取易修辭之旨曰立誠編。士風為之一變。萬載棚民入籍,舊分學額,後裁之,土客訐訟久不決;廷珍請復分額,爭端乃息。十六年,授禮部侍郎。復直上書房,侍宣宗學。十八年,典浙江鄉試,留學政,任滿回京。二十二年,署翰林院掌院學士,擢左都御史,充上書房總師傅。二十三年,遷禮部尚書。二十四年,仁宗六旬萬壽,慶賀期內遇孝慈高皇后忌辰,部臣未援故事疏請服色,坐率忽,降侍郎。逾年,復授禮部尚書。
道光二年,典會試,教習庶吉士。車駕謁陵,命留京辦事。三年,宣宗釋奠文廟禮成,臨幸辟雍,詔曰:“禮部尚書汪廷珍蒙皇考簡用上書房師傅,與朕朝夕講論,非法不道,使朕通經義,辨邪正,受益良多。朕親政後,畀以尚書之任,盡心厥職,於師道、臣道可謂兼備。今值臨雍,眷懷舊學,加太子太保。子報原,以員外郎即補用,示崇儒重道之意。”四年,仁宗實錄成,賜子報閏主事,孫承佑舉人。南河高堰潰決阻運,上以廷珍生長淮、揚,命偕尚書文孚往勘,劾河督張文浩、總督孫玉庭,譴黜有差。疏籌修濬事宜,交河督辦理。五年,回京,協辦大學士。七年,卒,上震悼,優詔賜恤,贈太子太師,入祀賢良祠,命大阿哥賜奠,賜銀千兩治喪,諡文端。江蘇請祀鄉賢,特詔允之。
廷珍風裁嚴峻,立朝無所親附。出入內廷,寮寀見之,莫不肅然。自言生平力戒刻薄,凡貪冒諂諛有不忍為,皆守母教。大學士阮元服其多聞淵博,勸著書,廷珍曰:“六經之奧,昔人先我言之,便何以長語相溷?讀書所以析義,要歸於中有所主而已。”服用朴儉,或以公孫弘擬之,笑曰:“大丈夫不以曲學阿世為恥,而徒畏布被之譏乎?”後進以文謁,言不宗道,曰:“異日恐喪所守。”屬官有例送御史者,持不可,曰:“斯人華而不實,何以立朝?”後皆如所言,人服其精鑒。
人物評價
道光御先生
汪廷珍性格嚴毅,初為祭酒,即以師道自居,選刻《成均課士錄》,倡導“教學者立言以義法,力戒摹擬剽竊之習”。在任安徽學政之初,立《學約》五則以訓士。《學約》五則是汪廷珍教育思想的體現:“一日辨塗。謂喻義喻利,人心之分盡於此。為己為人,學術之分盡於此,有志者當立辨乎毫釐千里之差。
一日端本。謂士者四民之首,天下事皆吾分內事也,自公卿至一命之吏,皆讀書人為之,故貫通古今達事變,相期為有體有用之學。
一日敬業。時文者,古文之一體,猶之碑誌、傳記、表疏、論序雲耳。以摹擬剽竊者不足言文,乃並時文而小之,過矣。
一日裁偽。謂昌黎論文惟其是,吾論文惟其真,蓋必能真而後是非可得而論也。……
一日自立。文之不能不變者時也。挽其變而歸之正,或因其變而愈益神明於正,學者事也。苟非克自樹立,隨風氣為轉移,取已陳之芻狗,沾沾然仿效之,庸有冀乎哉。”
就上述五則內容看,汪廷珍的教育思想,十分注重引導士子明確讀書作學問的目的性,特彆強調讀書人要以天下為己任,切實掌握實用之學,為義為人,不為利為己。在治學方法上,他反對沿襲前人的陳腔濫調,主張因時制宜,求真辨非,樹立自己的獨立見解而不為社會風氣所左右。因此,他把自己的書室名為“實事求是齋”。汪廷珍在江西學政任內,還平息了一場久訟不息的爭端。先是,萬載縣外來戶入籍,曾分給學額,後來被裁掉,土客民為此爭訟已久,拖延不決,廷珍到任後,果斷的申請再分學額,使當地客籍學子重獲入學的機會。
汪廷珍的一生,始終謹守母教,保持著儉樸的生活,有人把他比做漢代的寒士公孫弘,他不以為然,笑道:“大丈夫不以邪曲的學術投世人之所好為可恥,而只怕服飾被人譏笑乎?”其為人嚴峻正派,舉止有分寸,待人以禮,而又不與要人拉拉扯扯,部屬敬畏之。不貪虛名,大學士阮元很佩服他學識淵博,勸他著書立說,廷珍言:“六經的奧秘,古人在我之前言之,何需我再喋喋相渾,讀書目的是明白事理,明白了其中的主旨就可以了。”其雖未專事著述,但生平為人書刊序跋,與人唱和詩詞也有不少,後編成《實事求是齋集》。《山陽藝文志》收錄其文多篇。
汪廷珍長生祠聯
政並白、蘇遺澤遠;
文成雅、頌繼聲難。
(李宗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