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巷村

汪巷村

汪巷村是浙江省餘姚市梁弄鎮下轄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汪巷村
  • 地理位置:浙江省餘姚市梁弄鎮
  • 面積:面積2.4平方公里
  • 人口:常住人口1162人
  • 社會總產值:2008年全村社會總產值3322萬元
基本村情,歷史沿革,歷代名人,古建築,地圖信息,

基本村情

汪巷村由原來的汪巷、西明、姚巷三個村合併而成,村域面積2.4平方公里,有耕地784畝、山林2581畝。全村有常住戶364戶、常住人口1162人。2008年,全村實現社會總產值3322萬元。近年來,該村先後獲得市文明村、三星級民主法治村、村莊整治改造工作先進村等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梁弄汪巷村由汪巷、姚巷兩個自然村組成,世稱汪姚巷。唐乾符六年,越國公汪華裔孫汪亮為集賢院院長兼秘書閣直學士,因避亂偕妹丈姚御史諱穎,自歙來遷於餘姚四明,同卜宅於西明山之南。自此汪亮居地為汪巷,姚穎居地為姚巷,光陰荏苒已越千年。
背靠龍舌山,面臨紫溪水,汪巷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汪氏在此生息繁衍,耕讀傳家,文脈延綿,成為姚江望族。“簪纓世濟,文臣武士代不乏人。”至明為尤盛,“文武科甲,聯登不絕。”“文則布政按察僉憲主事,武則參將總戎鎮國將軍。”

歷代名人

明朝時汪氏十八世汪瑚,字廷美,人稱“萬松公”。“種德公門,義方教子”,督訓四子,學俱成。他建四桂堂,植桂花四株。“占花先發者先成名”。事後見驗,其仲子汪惇,幼子汪克章,先後得中進士,人稱兄弟進士。
汪惇,字叔厚,號南泉,資敏才捷,受業文正公謝遷,學問宏博,議論雄長,善詩賦。以禮記中明弘治戊午年(1498)鄉試,正德辛未(1511)進士,授太昌州守,廉潔清操,升南寧府同治,晉階朝議大夫。致仕修統宗家譜並作序。有詩聲,與弟東泉公齊名。《題會稽東山東西眺》入載《東山志》,作《世德堂詞》,“只教兒孫代代施仁義”。
汪克章,字叔憲,號東泉,博文介直,量大心公,以禮記中弘治辛酉(1501)經魁,正德戊辰(1508)會魁,初授刑部廣東清吏司主事,左遷湖北安陸州守,因反對宦官劉瑾遭貶。正德五年八月劉瑾伏殊,復任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轉本司員外郎,升廣東按察司僉憲,晉授朝議大夫。為官任上厚重廉明,剛毅能議,文章政績見於諸傳錄。致仕隱居四明故里汪巷,角巾野氅,養怡泉石。與兄汪惇,重修“越國殿”和始祖學士汪亮墓。有詩聲,今僅存《題東山東西眺》、《自敘詩五十韻》。“白水煮仙茶,風清趁月皓。暢飲滌襟懷,豪情直到卯。”正是他晚年生活的寫照。汪克章壽八十,致仕隱居四明時,廣收典籍,積書萬餘卷,藏於四桂堂。他在自敘詩中寫道:“積書萬卷余,書香後人紹”。汪氏子孫博覽藏書,入仕登科,不乏其人。汪克章還於明嘉靖年間,捐資建立羊額嶺庵,捐助北斗灣田二十丘與道人孫普堅為業。道人將此事跡鐫刻北斗灣出口岩石上,共106字,世稱“北斗灣摩崖石刻”。為四明山現存古代字數最多的一處摩崖石刻。

古建築

汪巷村建有兄弟進士大牌憲,朝東北,為四柱石坊,高8米,寬6米,用花崗石建成。坊飾精美石雕,上方兩面石匾各書“兄弟進士”、“父子甲科”,二層坊頂飛檐翹角,高大壯觀。牌軒兩側各有“龍眼井”一口,惜已在建造余梁公路時被毀,只留下相關地名。
在汪巷建亭立“萬松公敕命碑”於內。漢白玉聖旨碑底座為龜趺螭首,高1.8米,寬1.2米。碑首篆有兩龍,四周刻雲紋,中間有“奉天敕命”四字,下面有“明正德十二年十六日贈承德郎雲南清吏司主事汪瑚敕命”一道。舊稱此處為“三尺禁地”,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汪氏為謝聖恩,建“重恩堂”。重恩堂有前廳、中廳、後廳三廳組成,俗稱大廳。中廳五間,上懸“重恩堂”匾,中柱抱對書“重慶千秋克昌厥後,恩榮百世長發其祥”楹聯。大廳毀於上世紀60年代,遺址上已建有現代會堂,頗有氣勢。

地圖信息

地址:寧波市餘姚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