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嶔(1881年—1921?年),字曼峯,一作躉峯,別署黃海峰郎,浙江杭州人。中華民國杭縣第一任縣知事,對於杭州的市政建設,多有規劃。他參與籌建了浙江省貧兒院。提倡工藝美術,造就鐫刻拓碑人才頗多。汪嶔本人善詩文、書法,工行、草,筆致勁挺,姿勢開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汪嶔(嶔)
- 別名:汪曼峯
- 民族:漢
- 出生地:杭州
- 出生日期:1881年
- 逝世日期:1921年左右(具體年份不詳),逝世時年50許
- 職業:中華民國杭縣首任縣知事
- 畢業院校:求是學堂(今浙江大學的前身)
- 主要成就:錢塘縣學堂首任堂長
分別創辦了杭州市內水亭址、馬家弄、龍井三處的三所初等學堂
籌建浙江省貧兒院 - 時代:近現代
經歷概述,早年經歷,求學之路,仕途,關心教育,熱心書法,後人紀念,
經歷概述
早年經歷
汪嶔的童年很受他的一位庶曾祖母李睞希(即汪嶔曾祖父汪春生的一個侍妾,汪春生去世時候,李睞希只有24歲)的照顧。汪嶔自出生以來,就一直是這位庶曾祖母李睞希在照顧。汪嶔5歲那年,罹患了天花(痘疾),李睞希就不眠不休地看護他10多天。
1892年(清光緒壬辰年,汪嶔11歲),汪嶔的生母去世。1893年(光緒癸巳年,汪嶔12歲),汪嶔的生父汪毅臣也去世了。這使汪嶔的家境迅速變差,汪家的遺孀們只能在汪嶔嫡母的帶領下,靠做一些針線活來維持生計。但是,汪嶔的長輩們仍舊很關心他的學習,白天,汪嶔帶著書去上課,晚上回來以後,李睞希和汪嶔的嫡母等人,就督導他讀書。
求學之路
1898年(光緒戊戌年,汪嶔18歲),汪嶔進入杭州宗文義塾讀書。
汪嶔從宗文義塾畢業之後,進入了求是書院深造。
汪嶔在求是書院讀書時,就關心國家大事,參加社會活動,力求上進。
他發起組織勵志學社,要求社員致力學習,並在課外閱讀新書刊,摘錄要點,寫閱讀心得,在每星期六晚上舉行的座談會上交流,藉以增長社員的見識與才智。每逢星期日,勵志社社員還要分赴附近茶館,向茶客宣講《杭州白話報》,宣傳新思想;平時還派社員與附近私塾聯繫,請塾師採用新編的教科書;並請塾師接受勵志社社員捐贈的少量津貼,免費吸收一些貧寒家庭的子弟入學。由於汪嶔處事老練,辦事熱心,被社員推選為該社的主事。
1903年,汪嶔跟一班維新志士一起加入了中國同盟會。
仕途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
1911年11月15日,杭州城內新軍起義,杭州光復。
1911年11月8日,新政權宣布將杭州府的錢塘縣、仁和縣合併為杭縣。由汪嶔擔任杭縣的民政長兼杭州軍政分府的負責人。故汪嶔也以杭縣首任縣知事而聞名。同時,汪嶔還兼任了一個月的浙江省會巡警廳廳長(1911年11月)。
1914年12月,北京民國政府將汪嶔派往安徽省任職。
1916年,由浙江省都督府任命為參事。
1917年,經北京民國政府批准,出任浙江官產處處長。
關心教育
汪嶔認為辦新式學堂的首要任務是要使學生接受新思想,培養成國家有用的人才。因此錢塘縣學堂很重視學生新思想的培養。他在出席光緒三十四年(1908)五月舉行的教育研究會上,也曾提出培養學生新思想的主張,得到與會同行的一致贊同。為了提供縣學堂的生源,汪嶔又分別在水亭址、馬家弄、龍井3處創辦縣立初等國小堂各一所,招收學生90餘人,畢業後擇優選送進縣學堂。
汪嶔在任杭縣知事的時期內,也非常關心杭州的教育問題。
辛亥革命以後,汪嶔將杭州的紫陽書院改為杭縣第一高等國小校,並親任校長。擔任校長的汪嶔“對學生的學習、考試、管理都非常嚴格,但也很愛護學生”。
在清代末年創辦的中、國小堂中,有一部分經費來自清政府的各級官吏與衙門。清政府被推翻後,這些學堂由於經費來源斷絕而難以續辦,汪嶔總是千方百計籌募經費,幫助了不少學校。
後汪嶔又受命籌建浙江省貧兒院,1913年,浙江省立貧兒院正式成立。汪嶔慎重挑選人員,勘定院址,收容無家可歸的貧寒子弟入院,進行教育培養,十年如一日,培養許多人才。
熱心書法
汪嶔本人也是近代歷史上較為有名的書法家,擅長行草。他的行草筆致勁挺,姿勢張開。
同時,對於杭州的書法、篆刻事業的發展,汪嶔也較為關注。
根據《西泠印社志稿》中的記載,汪嶔曾襄助西泠印社的成立。西冷印社最初設在西湖邊的蔣果敏祠堂。蔣果敏是浙江藩司,太平天國戰亂後,收復杭州有功,杭州建了祠堂來紀念他。丁仁(西冷印社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家是杭州巨紳,祠堂歸他家管理。蔣祠門口懸一幅“西泠印社”的標識,印社就開張了。但是,民國成立之後,清代的官家公產都要沒收,蔣祠也在充公行列。後來,經過擔任杭縣縣知事的汪嶔從中斡旋,西冷印社才免於一難,汪嶔也因此而被稱作是西泠印社的“恩人”。
後人紀念
汪嶔謝世後,他的門生、族親為他在金沙港崇文書院舊址,設立專祠以資紀念。1948年,汪姓族親又在汪公祠設立汪氏曼峰初級國小,用以表示繼承汪嶔熱心教育的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