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銘(1919—1993),小名汪家寶,上海人。193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華僑大學黨委第一副書記、副校長,中共福建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福建省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1993年3月18日,因病去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汪大銘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19年
- 逝世日期:1993年3月18日
- 出生地:上海寶山
- 小名:汪家寶
人物生平,人物榮譽,
人物生平
汪大銘(1919—1993),小名汪家寶,上海人。出生於上海寶山一個貧苦的勞動人民家庭。父親是郵差,母親是紡織女工。雖家境貧寒,但還讀至高小畢業。
1932年初,“一·二八”淞瀘抗戰爆發,與母親逃難到上海租界。1933年冬,經同鄉介紹到上海毛德潤英文補習學校當學徒。在校期間,看了許多進步書籍和馬列主義著作。後來離開學校,到迦南醫院當藥劑師。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學習實踐,基本學會了一個藥劑師、護士和醫生助理應具備的知識和技能。1934年起參加學生運動和抗日救亡活動。1935年參加上海各界抗日救國會。1938年春,發起組織上海戰時服務團,帶領救國會一批積極分子奔赴皖南參加新四軍。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1月,擔任中共章家渡地區工作組長兼民族解放先鋒隊區隊長。3月,調新四軍軍部政治部民運部任民運幹事。10月任新四軍第三支隊政治部民運科科長兼中共繁昌縣委組織部部長。1939年秋,調中共中央東南局第一期黨訓班學習。後因局勢變化,提前結束學習到蘇南茅山敵後工作。歷任中共句北縣委書記,江句中心縣委組織部部長、書記,蘇南特委代書記、書記,茅山地委書記兼新四軍茅山保全司令部政委等職。其間,積極建立抗日民眾組織,發展抗日地方武裝和民兵基幹隊,領導抗日軍民開展反掃蕩、反清鄉、反蠶食等鬥爭。1945年7月,奉調赴浙東抗日根據地工作,任中共浙東區黨委組織部代部長。8月,任中共四明工委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隨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北撤。10月底任浙東幹部團政委。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新四軍第一縱隊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一縱隊第二旅政治部副主任,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二旅第四團政委,第一縱隊第三師政治部主任,第九兵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曾參加渡江戰役等重大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派赴朝鮮人民軍第三軍團聯絡組組長,志願軍第二十軍第六十師政委。回國後,隨二十軍移防浙東沿海地區,參加解放大小鹿山、羊嶼、雞冠山、積穀山等島嶼的戰鬥。後任華東軍區政治部幹部部副部長。1954年調任第二十八軍政治部主任兼軍黨委副書記。之後被委任為二十八軍副政委,但因患病住院未到任。1961年初轉業到地方工作,先後擔任中共福建省委財貿部副部長、組織部副部長,廈門市委第二書記,連江縣委常委,福建省五七幹校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到迫害,後得到平反。1978年5月,任華僑大學黨委第一副書記、副校長,負責恢復、重建停辦的這所大學。1984年後,任中共福建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福建省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1993年3月18日,因病去世。
人物榮譽
因不懼艱難、勇挑重擔,作戰英勇、領導有方,被選為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第一屆英模代表,被中央軍委授予大校軍銜。曾獲國家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自由二級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