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公道,名喜山,民眾送號“公道”。原籍奉天省瀋陽東陵人,生於1871年(清同治10年)。於1909年(清宣統元年),由奉天省移居額穆。遷來初,在額穆城東南約二華里處建宅第安家,並辛勤開荒五垧余,以為生計。 汪喜山為人忠厚,樂善好施,性情耿直,一生勤奮耕耘,熱心公益事業。汪公道每年除勤懇經營自己的土地外,一年四季農閒時還無償地修橋鋪路。他維修的道路,由額穆城東大廟屯至三岔口(現黑石鄉丹南屯)長達30餘華里。剛遷來時,無畜力就用獨輪胯車自己推土墊路,後來有了牲畜就用畜力車拉土墊路,幾十年如一日。他的實際行動,深受鄉親鄰里、額穆地區民眾以及當時官府的好評。後來在汪公道家的東北面,由當時民眾匯集建立了一個屯,由於汪公道一生熱愛公益事業,當地民眾為紀念他,將此屯命名為“公益屯”。
生平事跡
1926年(中華民國15年),額穆縣知事(即縣長)厲維城,為了表彰汪公一生為公益事業所做出的功績,賜給他一塊木質牌匾(黑地金字)掛在他家的大門樓上。此牌,據汪公的大兒子汪吉貴介紹,日偽時期送給公益屯王福臣家做玉米樓子底了,早已損壞無從查考。但汪公大兒子汪吉貴還能清楚地記得匾的樣式及匾上書寫的文字。其牌匾的樣式如下:
汪公於祖國光復前,搬至擋石河子居住。1945年秋,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一夥逃竄退卻的日本兵來到他家,將汪公夫婦及次子汪吉子用戰刀刺死。不幸遇難,時年74歲。
1926年(中華民國15年),額穆縣知事(即縣長)厲維城,為了表彰汪公一生為公益事業所做出的功績,賜給他一塊木質牌匾(黑地金字)掛在他家的大門樓上。此牌,據汪公的大兒子汪吉貴介紹,日偽時期送給公益屯王福臣家做玉米樓子底了,早已損壞無從查考。但汪公大兒子汪吉貴還能清楚地記得匾的樣式及匾上書寫的文字。其牌匾的樣式如下:
汪公於祖國光復前,搬至擋石河子居住。1945年秋,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一夥逃竄退卻的日本兵來到他家,將汪公夫婦及次子汪吉子用戰刀刺死。不幸遇難,時年7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