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汨羅粽子
- 產地名稱:湖南省汨羅市
- 品質特點:糯軟略粘,清香味甜
- 地理標誌:國家知識產權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告第331號
- 批准時間:2019年10月8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 感官特色
汨羅粽子外形呈牛角狀、扎線鬆緊適當;剝去粽葉,粽體顏色橙黃,晶瑩透亮;入口糯軟略粘,清香味甜。
- 理化指標
汨羅粽子肉粽乾燥失重≤56%,蛋白質含量≥5.0%,脂肪含量≤17.5%。汨羅粽子原味粽或豆粽乾燥失重≤62%。
產地環境
汨羅市地處洞庭湖畔,生態資源豐富,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帶來分明的四季、充沛的雨量;東南高、西北低的丘陵中奔涌著115條大小河流,水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41.8%,積蓄林木218.3萬立方米。汨羅市農業經濟基礎堅實,農產品門類齊全,優質高產。水稻、玉米、紅薯品質優。糯米、粽葉、餡料,是粽子的三大原料,關係到粽子的品質。汨羅市已建成長樂、三江、羅江三大糯稻種植基地,糯米種植面積3.4萬畝以上,年產優質糯谷近2.8萬噸;在汨羅白塘、屈子祠、桃林寺等鄉鎮,建立優質粽葉種植基地,種植面積近十萬畝。為汨羅粽子品質提供了產業保障。
歷史淵源
楚頃襄王十九年(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愛國詩人屈原在汨羅江邊悲壯一躍,投江而去。據《汨羅市志》記載,東漢建武(25年-56年)中,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屈原忌日改投箬葉裹黍米的粽子於汨羅江,由此沉澱和演變成汨羅江兩岸人民獨特的端午習俗,汨羅粽子也成為了獨具特色的端午節食品。
粽子,古稱“角黍”。粽子最早記載於1600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土記》,其云:“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於是口口相傳,相沿成俗。
2017年以來,汨羅市按照“5萬畝糯稻優質基地、5萬人就業、50億元產值”的總體發展目標,加快粽子文化產業發展。汨羅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汨羅粽子地理標誌產品保護領導小組,由市場監管局牽頭協調相關單位部門,對粽子品質特性、歷史淵源、自然環境、人文因素等進行深入調研,聘請省內技術專家反覆論證探討,按照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要求,做好“汨羅粽子”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申報工作。
2019年7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召開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技術審查會議,“汨羅粽子”順利通過專家審查。
生產情況
2018年,汨羅市有粽子加工企業8家,汨羅粽子生產規模年產量近4000萬個,年產值近8000萬元。
產品榮譽
2006年5月,以粽子製作為主要習俗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年4月,汨羅將“粽子製作技藝”單列,被汨羅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9年10月8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批准對“汨羅粽子”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湖南省汨羅市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原料要求。
1.生產用水:產地範圍內的地下水,水質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規定。
2.粽葉:產地範圍內生產的箬葉,從採摘到加工使用不多於2天。
3.糯米:產地範圍內當年產的“桂花糯”(俗稱“三粒寸”),應符合國家大米相關標準規定。
4.食用鹼:應符合國家食用鹼相關標準規定。
5.豬肉:應符合國家畜肉相關標準規定。
6.紅豆、綠豆:應符合國家糧食相關標準規定。
(二)工藝流程。
選料→淘米→浸泡→配料→包制→水煮→冷卻→成品。加工要點:
1.浸泡:浸泡 45 分鐘,瀝乾水 30 分鐘。
2.配料:(1)原味粽:按照糯米、食用鹼100∶1的比例攪拌均勻。(2)肉粽:按照糯米、食用鹼、豬肉或臘豬肉100:1∶30的比例攪拌均勻。(3)豆粽:按照糯米、食用鹼、紅豆或綠豆100:1∶30的比例攪拌均勻。
3.包制:箬葉包裹,並用彩線包紮。
4.水煮:水溫95至100℃,水面沒過粽子約10厘米,水煮時間150分鐘,然後關火燜60分鐘。
(三)安全及其他質量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汨羅粽子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湖南省汨羅市智慧財產權管理部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湖南省知識產權局審核,報國家知識產權局核准後予以公告。汨羅粽子的檢測機構由湖南省知識產權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
歷史文化
- 粽子的起源
關於粽子的起源,說法眾多,其中最耳熟能詳的是“紀念屈原說”。楚頃襄王十九年(前278年),秦將白起破楚都郢都,屈原深感復國無望,又不願做亡國奴,遂在這一年的五月五日含恨投汨羅江以身殉國。據考證,屈原在汨羅一住9年,朝與漁父駕舟撒網捕魚,日隨農夫荷鋤躬耕田壠,夜伴婦孺耆宿暢言燈下,與鄉民們水乳交融,深得鄉民愛戴。在汨羅期間,他完成了光輝著作《離騷》、《天問》、《九歌》及《九章》中部分篇章的創作,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也在民間留下了眾多的關於屈原的動人故事和美麗傳說。
相傳屈原投汨羅江那天,除了江面上千舟競發打撈屈原屍體外,還有兩岸的漁婦、農婦將家中煮好的米飯加上一點鹽,然後捏成飯坨,丟進汨羅江,目的就是為了讓江中的大魚小魚去搶飯坨吃,不要傷害屈原的屍體。後來,飯坨逐漸演變成了牛角粽。此後每年端午節,人們便向河裡丟粽子,以示祭屈原、慰忠魂。這一習俗由此向華夏各民族傳播,相沿成為各地吃粽子紀念屈原的端午習俗。
關於粽子的起源,在梁吳均《續齊諧記》有相關記載,同時,在宗懍在《荊楚歲時記》、東漢應邵撰《風俗通義》、明嘉靖《湘陰縣誌·禮典》、清康熙《湘陰縣誌·風俗》、清道光《湘陰縣誌·風俗》、《湖南大辭典》、《湖南志書·民俗志》、《湘陰縣誌》、《汨羅市志》等中均有汨羅粽子及其紀念屈原的專門習俗的史料記載。
- 品種與食用方法
汨羅粽子歷來以品種多、製作精巧而著稱於世。如:“竹葉粽”:取竹葉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艾香粽”:糯米淘淨,夾棗、栗、綠豆,以艾葉浸米裹,入鍋煮;“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軟,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蓮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松仁粽”:松仁去皮包小粽;“火腿粽”:入火腿塊包粽,火腿要正宗金華火腿,精肥適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粽子味雖美,但吃粽有學問。吃粽子時,可以適當喝些茶水或糖水有助於消化。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更有營養。另外,有慢性胃腸等消化道疾病的人不宜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