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統地介紹近20年來王曉蓉課題組在典型污染物形態與生物有效性、毒性效應和致毒機制、生態風險早期診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共13章。
基本介紹
- 作者:王曉蓉
- ISBN:9787030370976
- 頁數:584
- 定價:168.00元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4
內容介紹,本書目錄,
內容介紹
《污染物微觀致毒機制和環境生態風險早期診斷》從微觀角度出發,系統研究水生生態系統(藻、水蚤、魚和沉水植物)和陸生生態系統(農作物、蔬菜和蚯蚓)等生物體生理、生化指標對污染物脅迫的回響和回響機制。發現了多種污染物誘導不同生物體產生活性氧的直接證據,揭示生物體內活性氧積累水平是化學污染物導致氧化損傷致毒的關鍵,篩選出活性氧、超氧化物歧化酶、還原型谷胱甘肽和氧化型谷胱甘肽比值、應激蛋白、植物絡合素等系列敏感生物標誌物,獲得了部分典型污染物早期傷害的關鍵閾值,構建了套用多種分子生物標誌物生態風險早期診斷指標體系與預測方法,為我國環境質量基準和標準的修定提供科學理論依據和技術。
本書目錄
前言
1 緒論
1.1 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
1.2 生態毒理學研究進展
1.3 生態風險評價及生態風險早期診斷研究
1.3.1 生態風險評價
1.3.2 生態風險早期診斷研究
1.4 生態風險早期診斷的意義及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2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環境中的分布特徵、毒性效應及生態風險研究
2.1 水環境中POPs的分布特徵、來源識別和生態風險研究
2.1.1 海南五指山地區水環境中POPs的分布特徵和來源識別
2.1.2 海南銅鼓嶺地區水環境中POPs的分布特徵及生態風險初探
2.1.3 太湖沉積物POPs的分布特徵和生態風險初探
2.1.4 江蘇近海沉積物中POPs的分布特徵和生態風險初探
2.2 POPs在生物體中的分布特徵和健康風險研究
2.2.1 江蘇近海地區POPs在生物體中的分布特徵和健康風險
2.2.2 太湖地區POPs在生物體中的分布特徵和健康風險
2.3 新型有機污染物污染現狀、毒性效應及進展
2.3.1 水環境中全氟化合物污染現狀和研究進展
2.3.2 PBDEs研究進展
2.3.3 藥物和個人護理品研究進展
2.4 研究展望
2.4.1 開展精準的生態風險評價方法研究
2.4.2 關注新型POPs的環境行為和生態毒理效應研究
參考文獻
3 土壤的重金屬污染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
3.1 江蘇沿江典型農業土壤和蔬菜中重金屬的分布特徵
3.1.1 南京沿江幾個主要蔬菜產區土壤和蔬菜中重金屬的分布特徵
3.1.2 蘇州主要農業土壤及農作物中重金屬的分布
3.1.3 揚中市主要農業土壤及蔬菜中重金屬的分布
3.1.4 邗江主要農業土壤及蔬菜中重金屬的分布
3.2 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和影響因素
3.2.1 土壤重金屬的賦存形態的生物有效性
3.2.2 pH對土壤Cd賦存形態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響
3.2.3 老化效應對土壤重金屬形態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響
3.2.4 土壤有機質和配體對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影響
3.3 土壤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測定和預測模型研究
3.3.1 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研究方法進展
3.3.2 套用DGT技術預測田間農作物的生物有效性
3.3.3 金屬的生物有效性模型
參考文獻
4 環境生態風險早期預警方法原理
4.1 生態毒理學研究進展
4.1.1 生物標誌物的定義和發展
4.1.2 生物體敏感指標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
4.2 主要生物標誌物的研究與套用
4.2.1 細胞色素P450系統作為生物標誌物的研究
4.2.2 應激蛋白的研究和套用
4.2.3 抗氧化防禦系統用做生物標誌物的研究
4.2.4 活性氧及其用於生態風險早期預警的潛力
4.3 活性氧引起的氧化應激與損傷
4.3.1 氧化應激的概念與產生機制
4.3.2 污染物脅迫下活性氧的產生與氧化損傷
4.4 植物絡合素作為生物標誌物的研究
4.5 生態風險早期預警的研究方法
4.5.1 生物標誌物的篩選
4.5.2 生態風險早期預警的研究方法
4.5.3 套用多種生物標誌物綜合診斷污染環境的早期生態風險
參考文獻
5 生物體內P450酶系對污染物脅迫的回響
5.1 P450的組成、功能及其多樣性
5.1.1 P450的組成和功能
5.1.2 P450的多樣性
5.2 P450基因的誘導表達和抑制效應
5.2.1 P450基因的誘導表達
5.2.2 P450基因的抑制效應
5.3 P450在污染物降解和環境污染診斷中的套用研究
5.3.1 動物P450在環境污染診斷中的套用研究
5.3.2 植物P450在環境污染早期診斷中的研究
參考文獻
6 污染物的氧化脅迫及氧化損傷機制研究
6.1 魚體內活性氧捕獲方法的建立、鑑定和定量
6.1.1 活體異位捕獲技術的建立
6.1.2 活體原位捕獲技術的建立
6.1.3 體外捕獲技術的建立
6.1.4 活性氧的鑑定和定量
6.2 活性氧用做生物標誌物對污染物的早期預警研究
6.2.1 鯽魚對酚類污染物脅迫的回響
6.2.2 鯽魚對多環芳烴類污染物脅迫的回響
6.3 植物體內活性氧和自由基的定量及分析方法
6.3.1 O2的定量方法研究
6.3.2 氮氧自由基和過氧自由基
6.3.3 碳中心自由基的測定方法
6.3.4 H2O2的定量研究
6.3.5OH的定量研究
6.4 生物體氧化損傷的研究方法
6.4.1 膜脂質過氧化的研究
6.4.2 蛋白質氧化損傷的研究
6.4.3 DNA斷裂、DNA加合物和DNA交聯的研究
參考文獻
7 污染物對生物體內谷胱甘肽系列的影響
7.1 生物體內的谷胱甘肽系列
7.1.1 谷胱甘肽的結構特徵
7.1.2 谷胱甘肽系列的生物學作用與機制
7.2 重金屬對生物體內谷胱甘肽系列的影響
7.2.1 單一重金屬污染對生物體內谷胱甘肽系列的影響
7.2.2 重金屬複合污染對生物體內谷胱甘肽系列的影響
7.2.3 有機配體存在下重金屬對生物體內谷胱甘肽系列的影響
7.3 有機污染物對生物體內谷胱甘肽系列的影響
7.3.1 石油烴類污染物對生物體內谷胱甘肽系列的影響
7.3.2 酚類污染物對生物體內谷胱甘肽系列的影響
7.3.3 苯胺類污染物對生物體內谷胱甘肽系列的影響
7.3.4 PAHs對生物體內谷胱甘肽系列的影響
7.3.5 溴化阻燃劑對生物體內谷胱甘肽系列的影響
7.4 谷胱甘肽系列在環境生態安全早期診斷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8 污染物的遺傳毒性與發育毒性研究——以五氯酚為例
8.1 五氯酚及其生物毒性
8.1.1 PCP的生物毒性
8.1.2 PCP致毒機制
8.2 遺傳毒性及其檢測技術
8.2.1 遺傳毒性
8.2.2 DNA損傷及檢測技術
8.2.3 基因點突變及檢測技術
8.3 PCP誘導斑馬魚p53基因點突變研究
8.3.1 p53基因在遺傳毒性研究中的套用
8.3.2 PCP誘導斑馬魚p53基因點突變的巢式PCR-RFLP分析
8.3.3 PCP誘導斑馬魚p53基因點突變的克隆測序分析
8.3.4 DHPLC及其分析方法的建立
8.3.5 DHPLC分析PCP對斑馬魚p53基因的作用
8.4 五氯酚對斑馬魚毒理基因組學研究
8.4.1 毒理基因組學
8.4.2 PCP暴露下斑馬魚胚胎基因晶片分析
8.4.3 PCP對斑馬魚細胞凋亡的影響
8.5 五氯酚對斑馬魚發育毒性研究
8.5.1 發育毒性
8.5.2 以斑馬魚為模式動物的發育毒性檢測方法
8.5.3 PCP對斑馬魚發育毒性研究
8.6 展望
參考文獻
9 污染物對生物體的內分泌干擾效應及其機制研究
9.1 環境內分泌干擾物
9.1.1 環境內分泌干擾物簡介
9.1.2 環境內分泌干擾物的種類和來源
9.1.3 環境內分泌干擾物的生物學效應及其作用機制
9.2 污染物對魚類和腹足類的性激素干擾效應及其作用機制
9.2.1 氯代芳烴對鯽魚血清性激素水平及肝臟代謝關鍵酶的影響
9.2.2 三丁基錫對腹足類的雄激素干擾效應及其作用機制
9.3 污染物對魚類和兩棲類動物的甲狀腺激素干擾效應及其作用機制
9.3.1 污染物對魚類的甲狀腺激素干擾效應及其作用機制
9.3.2 污染物對兩棲類動物的甲狀腺激素干擾效應及其作用機制
9.4 鯽魚淋巴細胞增殖實驗在環境內分泌干擾物篩選中的套用
9.4.1 天然激素和雙酚A對鯽魚免疫細胞體外暴露的研究
9.4.2 天然激素和雙酚A對鯽魚免疫細胞體內暴露的研究
9.4.3 天然激素和雙酚A對鯽魚免疫細胞影響的分析
9.4.4 套用鯽魚淋巴細胞增殖實驗篩選環境內分泌干擾物
9.4.5 小鼠前脂肪細胞(3T3-L1)在環境肥胖激素篩選中的套用
9.5 展望
9.5.1 新的內分泌干擾物和內分泌干擾效應
9.5.2 典型內分泌干擾物的作用機制
9.5.3 內分泌干擾物的分子作用機制與種群水平上的生態效應的聯繫
9.5.4 內分泌干擾物的篩選和生物監測方法
參考文獻
10 生物體內應激蛋白對污染物脅迫的回響研究
10.1 HSPs檢測方法
10.1.1 Western blotting技術
10.1.2 酶聯免疫技術
10.1.3 其他研究方法
10.2 動物應激蛋白在水生生態環境污染監測中的研究和套用
10.2.1 水生動物應激蛋白在水生生態環境污染監測中的研究現狀
10.2.2 鯽魚不同組織HSP70對重金屬脅迫的回響
10.2.3 鯽魚肝臟HSP70對有機污染物脅迫的應激回響
10.2.4 動物應激蛋白在陸生生態環境污染監測中的研究進展
10.3 植物應激蛋白在環境污染監測中的研究
10.3.1 蠶豆幼苗HSP70對土壤重金屬污染脅迫的回響
10.3.2 番茄幼苗HSP70對土壤重金屬脅迫的回響
10.4 植物HSP70對稀土元素氧化脅迫的應激回響
10.4.1 葉片組織La含量的測定
10.4.2 葉片組織O2和H2O2的原位顯色
10.4.3 葉片組織4種抗氧化酶同工酶圖譜的變化
10.5 La通過介導HSP70等生理指標的變化干擾植物細胞的增殖周期
10.5.1 受試蠶豆幼苗的培養和染毒
10.5.2 根部組織La、Ca、Fe和K元素含量的變化
10.5.3 根尖細胞增殖周期和增殖指數的變化
10.5.4 根尖組織HSP70誘導表達水平的變化
10.6 稀土元素拮抗重金屬對植物氧化脅迫的研究
10.6.1 以蠶豆葉片作為研究對象
10.6.2 以蠶豆根部組織作為研究對象
10.7 轉基因模式動物和植物的Hsps作為環境污染監測的生物標誌物
10.8 應激蛋白作為分子標誌物需要注意的事項
參考文獻
11 植物絡合素對重金屬污染脅迫的回響研究
11.1 PCs的發現、命名及其結構
11.1.1 PCs的發現
11.1.2 PCs和M-PCs複合物的合成
11.2 PCs的檢測方法
11.2.1 差減法
11.2.2 高效液相色譜柱前衍生化法
11.2.3 毛細管電泳法
11.2.4 電化學法
11.2.5 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
11.2.6 其他的儀器聯用技術
11.3 重金屬脅迫下生物體內PCs的回響
11.3.1 PCs的生物標記物作用
11.3.2 PCs的重金屬解毒作用
11.3.3 PCs調節和維持植物體內金屬離子的平衡作用
11.3.4 PCs的抗氧化脅迫作用
11.3.5 PCs的其他作用
11.4 PCs作為生物標記物的潛力
11.4.1 陸生植物體內PCs的回響與重金屬生物毒性的關係
11.4.2 水生植物體內PCs的回響與重金屬生物毒性的關係
11.5 PCs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2 多種生物標誌物在環境生態風險早期診斷中的套用研究
12.1 多種生物標誌物對進行生態風險早期診斷的意義
12.2 套用多種生物標誌物對水環境生態風險的早期診斷
12.2.1 敏感分子生物標誌物的篩選
12.2.2 不同生物對同一污染物脅迫回響的比較研究
12.2.3 生物對不同化合物脅迫回響的差異性
12.2.4 腐殖酸對生物受污染物脅迫回響的影響
12.2.5 太湖藍藻水華對鯉魚生態毒理效應的原位研究及其早期預警初探
12.3 套用多種生物標誌物對土壤環境生態風險的早期診斷
12.3.1 Cd污染土壤對作物脅迫的生態風險早期診斷研究
12.3.2 套用蚯蚓生物標誌物對Cd污染土壤的生態風險早期診斷
12.3.3 Pb污染土壤對蔬菜脅迫的生態風險早期診斷及微觀致毒機理
12.4 污染物的興奮效應與致毒關鍵閾值研究方法的探討
12.4.1 Pb污染土壤誘導蠶豆幼苗的Hormesis效應及其風險性評價方法
12.4.2 La誘導蠶豆幼苗的Hormesis效應及其風險性評價方法
12.5 套用與展望
12.5.1 繼續套用多種分子生物標誌物綜合診斷水環境早期生態風險
12.5.2 繼續開展基於重金屬形態生物有效性的多種分子生物標誌物綜合診斷方法的套用
12.5.3 套用多種分子生物標誌物對生態風險綜合早期診斷技術應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3 生態毒理組學技術研究及其套用
13.1 生態毒理基因組學
13.1.1 基因晶片
13.1.2 差異顯示反轉錄技術
13.1.3 基因表達系列分析技術在毒理基因組學的套用
13.2 生態毒理蛋白質組學
13.2.1 蛋白質組學技術
13.2.2 磷酸化蛋白質組學技術
13.2.3 從生態毒理基因組學到蛋白質組學
13.3 代謝組學技術
13.4 生態毒理組學技術研究內容
13.4.1 生態毒理組學研究常用生物平台
13.4.2 生態毒理基因組和生態毒理蛋白質組學研究內容
13.5 套用生態毒理組學技術研究藍藻水華衍生物毒性效應
13.5.1 水環境富營養化污染現狀
13.5.2 微囊藻毒素的分子致毒機理
13.5.3 與微囊藻毒素致毒機制密切相關的蛋白
13.5.4 太湖藍藻水華對鯉魚肝臟毒性效應的蛋白質組學研究
13.6 生態毒理基因組學和生態毒理蛋白質組學研究展望
13.6.1 生態毒理基因組學和生態毒理蛋白質組學研究存在問題
13.6.2 生態毒理基因組學和生態毒理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緒論
1.1 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
1.2 生態毒理學研究進展
1.3 生態風險評價及生態風險早期診斷研究
1.3.1 生態風險評價
1.3.2 生態風險早期診斷研究
1.4 生態風險早期診斷的意義及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2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環境中的分布特徵、毒性效應及生態風險研究
2.1 水環境中POPs的分布特徵、來源識別和生態風險研究
2.1.1 海南五指山地區水環境中POPs的分布特徵和來源識別
2.1.2 海南銅鼓嶺地區水環境中POPs的分布特徵及生態風險初探
2.1.3 太湖沉積物POPs的分布特徵和生態風險初探
2.1.4 江蘇近海沉積物中POPs的分布特徵和生態風險初探
2.2 POPs在生物體中的分布特徵和健康風險研究
2.2.1 江蘇近海地區POPs在生物體中的分布特徵和健康風險
2.2.2 太湖地區POPs在生物體中的分布特徵和健康風險
2.3 新型有機污染物污染現狀、毒性效應及進展
2.3.1 水環境中全氟化合物污染現狀和研究進展
2.3.2 PBDEs研究進展
2.3.3 藥物和個人護理品研究進展
2.4 研究展望
2.4.1 開展精準的生態風險評價方法研究
2.4.2 關注新型POPs的環境行為和生態毒理效應研究
參考文獻
3 土壤的重金屬污染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
3.1 江蘇沿江典型農業土壤和蔬菜中重金屬的分布特徵
3.1.1 南京沿江幾個主要蔬菜產區土壤和蔬菜中重金屬的分布特徵
3.1.2 蘇州主要農業土壤及農作物中重金屬的分布
3.1.3 揚中市主要農業土壤及蔬菜中重金屬的分布
3.1.4 邗江主要農業土壤及蔬菜中重金屬的分布
3.2 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和影響因素
3.2.1 土壤重金屬的賦存形態的生物有效性
3.2.2 pH對土壤Cd賦存形態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響
3.2.3 老化效應對土壤重金屬形態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響
3.2.4 土壤有機質和配體對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影響
3.3 土壤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測定和預測模型研究
3.3.1 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研究方法進展
3.3.2 套用DGT技術預測田間農作物的生物有效性
3.3.3 金屬的生物有效性模型
參考文獻
4 環境生態風險早期預警方法原理
4.1 生態毒理學研究進展
4.1.1 生物標誌物的定義和發展
4.1.2 生物體敏感指標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
4.2 主要生物標誌物的研究與套用
4.2.1 細胞色素P450系統作為生物標誌物的研究
4.2.2 應激蛋白的研究和套用
4.2.3 抗氧化防禦系統用做生物標誌物的研究
4.2.4 活性氧及其用於生態風險早期預警的潛力
4.3 活性氧引起的氧化應激與損傷
4.3.1 氧化應激的概念與產生機制
4.3.2 污染物脅迫下活性氧的產生與氧化損傷
4.4 植物絡合素作為生物標誌物的研究
4.5 生態風險早期預警的研究方法
4.5.1 生物標誌物的篩選
4.5.2 生態風險早期預警的研究方法
4.5.3 套用多種生物標誌物綜合診斷污染環境的早期生態風險
參考文獻
5 生物體內P450酶系對污染物脅迫的回響
5.1 P450的組成、功能及其多樣性
5.1.1 P450的組成和功能
5.1.2 P450的多樣性
5.2 P450基因的誘導表達和抑制效應
5.2.1 P450基因的誘導表達
5.2.2 P450基因的抑制效應
5.3 P450在污染物降解和環境污染診斷中的套用研究
5.3.1 動物P450在環境污染診斷中的套用研究
5.3.2 植物P450在環境污染早期診斷中的研究
參考文獻
6 污染物的氧化脅迫及氧化損傷機制研究
6.1 魚體內活性氧捕獲方法的建立、鑑定和定量
6.1.1 活體異位捕獲技術的建立
6.1.2 活體原位捕獲技術的建立
6.1.3 體外捕獲技術的建立
6.1.4 活性氧的鑑定和定量
6.2 活性氧用做生物標誌物對污染物的早期預警研究
6.2.1 鯽魚對酚類污染物脅迫的回響
6.2.2 鯽魚對多環芳烴類污染物脅迫的回響
6.3 植物體內活性氧和自由基的定量及分析方法
6.3.1 O2的定量方法研究
6.3.2 氮氧自由基和過氧自由基
6.3.3 碳中心自由基的測定方法
6.3.4 H2O2的定量研究
6.3.5OH的定量研究
6.4 生物體氧化損傷的研究方法
6.4.1 膜脂質過氧化的研究
6.4.2 蛋白質氧化損傷的研究
6.4.3 DNA斷裂、DNA加合物和DNA交聯的研究
參考文獻
7 污染物對生物體內谷胱甘肽系列的影響
7.1 生物體內的谷胱甘肽系列
7.1.1 谷胱甘肽的結構特徵
7.1.2 谷胱甘肽系列的生物學作用與機制
7.2 重金屬對生物體內谷胱甘肽系列的影響
7.2.1 單一重金屬污染對生物體內谷胱甘肽系列的影響
7.2.2 重金屬複合污染對生物體內谷胱甘肽系列的影響
7.2.3 有機配體存在下重金屬對生物體內谷胱甘肽系列的影響
7.3 有機污染物對生物體內谷胱甘肽系列的影響
7.3.1 石油烴類污染物對生物體內谷胱甘肽系列的影響
7.3.2 酚類污染物對生物體內谷胱甘肽系列的影響
7.3.3 苯胺類污染物對生物體內谷胱甘肽系列的影響
7.3.4 PAHs對生物體內谷胱甘肽系列的影響
7.3.5 溴化阻燃劑對生物體內谷胱甘肽系列的影響
7.4 谷胱甘肽系列在環境生態安全早期診斷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8 污染物的遺傳毒性與發育毒性研究——以五氯酚為例
8.1 五氯酚及其生物毒性
8.1.1 PCP的生物毒性
8.1.2 PCP致毒機制
8.2 遺傳毒性及其檢測技術
8.2.1 遺傳毒性
8.2.2 DNA損傷及檢測技術
8.2.3 基因點突變及檢測技術
8.3 PCP誘導斑馬魚p53基因點突變研究
8.3.1 p53基因在遺傳毒性研究中的套用
8.3.2 PCP誘導斑馬魚p53基因點突變的巢式PCR-RFLP分析
8.3.3 PCP誘導斑馬魚p53基因點突變的克隆測序分析
8.3.4 DHPLC及其分析方法的建立
8.3.5 DHPLC分析PCP對斑馬魚p53基因的作用
8.4 五氯酚對斑馬魚毒理基因組學研究
8.4.1 毒理基因組學
8.4.2 PCP暴露下斑馬魚胚胎基因晶片分析
8.4.3 PCP對斑馬魚細胞凋亡的影響
8.5 五氯酚對斑馬魚發育毒性研究
8.5.1 發育毒性
8.5.2 以斑馬魚為模式動物的發育毒性檢測方法
8.5.3 PCP對斑馬魚發育毒性研究
8.6 展望
參考文獻
9 污染物對生物體的內分泌干擾效應及其機制研究
9.1 環境內分泌干擾物
9.1.1 環境內分泌干擾物簡介
9.1.2 環境內分泌干擾物的種類和來源
9.1.3 環境內分泌干擾物的生物學效應及其作用機制
9.2 污染物對魚類和腹足類的性激素干擾效應及其作用機制
9.2.1 氯代芳烴對鯽魚血清性激素水平及肝臟代謝關鍵酶的影響
9.2.2 三丁基錫對腹足類的雄激素干擾效應及其作用機制
9.3 污染物對魚類和兩棲類動物的甲狀腺激素干擾效應及其作用機制
9.3.1 污染物對魚類的甲狀腺激素干擾效應及其作用機制
9.3.2 污染物對兩棲類動物的甲狀腺激素干擾效應及其作用機制
9.4 鯽魚淋巴細胞增殖實驗在環境內分泌干擾物篩選中的套用
9.4.1 天然激素和雙酚A對鯽魚免疫細胞體外暴露的研究
9.4.2 天然激素和雙酚A對鯽魚免疫細胞體內暴露的研究
9.4.3 天然激素和雙酚A對鯽魚免疫細胞影響的分析
9.4.4 套用鯽魚淋巴細胞增殖實驗篩選環境內分泌干擾物
9.4.5 小鼠前脂肪細胞(3T3-L1)在環境肥胖激素篩選中的套用
9.5 展望
9.5.1 新的內分泌干擾物和內分泌干擾效應
9.5.2 典型內分泌干擾物的作用機制
9.5.3 內分泌干擾物的分子作用機制與種群水平上的生態效應的聯繫
9.5.4 內分泌干擾物的篩選和生物監測方法
參考文獻
10 生物體內應激蛋白對污染物脅迫的回響研究
10.1 HSPs檢測方法
10.1.1 Western blotting技術
10.1.2 酶聯免疫技術
10.1.3 其他研究方法
10.2 動物應激蛋白在水生生態環境污染監測中的研究和套用
10.2.1 水生動物應激蛋白在水生生態環境污染監測中的研究現狀
10.2.2 鯽魚不同組織HSP70對重金屬脅迫的回響
10.2.3 鯽魚肝臟HSP70對有機污染物脅迫的應激回響
10.2.4 動物應激蛋白在陸生生態環境污染監測中的研究進展
10.3 植物應激蛋白在環境污染監測中的研究
10.3.1 蠶豆幼苗HSP70對土壤重金屬污染脅迫的回響
10.3.2 番茄幼苗HSP70對土壤重金屬脅迫的回響
10.4 植物HSP70對稀土元素氧化脅迫的應激回響
10.4.1 葉片組織La含量的測定
10.4.2 葉片組織O2和H2O2的原位顯色
10.4.3 葉片組織4種抗氧化酶同工酶圖譜的變化
10.5 La通過介導HSP70等生理指標的變化干擾植物細胞的增殖周期
10.5.1 受試蠶豆幼苗的培養和染毒
10.5.2 根部組織La、Ca、Fe和K元素含量的變化
10.5.3 根尖細胞增殖周期和增殖指數的變化
10.5.4 根尖組織HSP70誘導表達水平的變化
10.6 稀土元素拮抗重金屬對植物氧化脅迫的研究
10.6.1 以蠶豆葉片作為研究對象
10.6.2 以蠶豆根部組織作為研究對象
10.7 轉基因模式動物和植物的Hsps作為環境污染監測的生物標誌物
10.8 應激蛋白作為分子標誌物需要注意的事項
參考文獻
11 植物絡合素對重金屬污染脅迫的回響研究
11.1 PCs的發現、命名及其結構
11.1.1 PCs的發現
11.1.2 PCs和M-PCs複合物的合成
11.2 PCs的檢測方法
11.2.1 差減法
11.2.2 高效液相色譜柱前衍生化法
11.2.3 毛細管電泳法
11.2.4 電化學法
11.2.5 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
11.2.6 其他的儀器聯用技術
11.3 重金屬脅迫下生物體內PCs的回響
11.3.1 PCs的生物標記物作用
11.3.2 PCs的重金屬解毒作用
11.3.3 PCs調節和維持植物體內金屬離子的平衡作用
11.3.4 PCs的抗氧化脅迫作用
11.3.5 PCs的其他作用
11.4 PCs作為生物標記物的潛力
11.4.1 陸生植物體內PCs的回響與重金屬生物毒性的關係
11.4.2 水生植物體內PCs的回響與重金屬生物毒性的關係
11.5 PCs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2 多種生物標誌物在環境生態風險早期診斷中的套用研究
12.1 多種生物標誌物對進行生態風險早期診斷的意義
12.2 套用多種生物標誌物對水環境生態風險的早期診斷
12.2.1 敏感分子生物標誌物的篩選
12.2.2 不同生物對同一污染物脅迫回響的比較研究
12.2.3 生物對不同化合物脅迫回響的差異性
12.2.4 腐殖酸對生物受污染物脅迫回響的影響
12.2.5 太湖藍藻水華對鯉魚生態毒理效應的原位研究及其早期預警初探
12.3 套用多種生物標誌物對土壤環境生態風險的早期診斷
12.3.1 Cd污染土壤對作物脅迫的生態風險早期診斷研究
12.3.2 套用蚯蚓生物標誌物對Cd污染土壤的生態風險早期診斷
12.3.3 Pb污染土壤對蔬菜脅迫的生態風險早期診斷及微觀致毒機理
12.4 污染物的興奮效應與致毒關鍵閾值研究方法的探討
12.4.1 Pb污染土壤誘導蠶豆幼苗的Hormesis效應及其風險性評價方法
12.4.2 La誘導蠶豆幼苗的Hormesis效應及其風險性評價方法
12.5 套用與展望
12.5.1 繼續套用多種分子生物標誌物綜合診斷水環境早期生態風險
12.5.2 繼續開展基於重金屬形態生物有效性的多種分子生物標誌物綜合診斷方法的套用
12.5.3 套用多種分子生物標誌物對生態風險綜合早期診斷技術應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3 生態毒理組學技術研究及其套用
13.1 生態毒理基因組學
13.1.1 基因晶片
13.1.2 差異顯示反轉錄技術
13.1.3 基因表達系列分析技術在毒理基因組學的套用
13.2 生態毒理蛋白質組學
13.2.1 蛋白質組學技術
13.2.2 磷酸化蛋白質組學技術
13.2.3 從生態毒理基因組學到蛋白質組學
13.3 代謝組學技術
13.4 生態毒理組學技術研究內容
13.4.1 生態毒理組學研究常用生物平台
13.4.2 生態毒理基因組和生態毒理蛋白質組學研究內容
13.5 套用生態毒理組學技術研究藍藻水華衍生物毒性效應
13.5.1 水環境富營養化污染現狀
13.5.2 微囊藻毒素的分子致毒機理
13.5.3 與微囊藻毒素致毒機制密切相關的蛋白
13.5.4 太湖藍藻水華對鯉魚肝臟毒性效應的蛋白質組學研究
13.6 生態毒理基因組學和生態毒理蛋白質組學研究展望
13.6.1 生態毒理基因組學和生態毒理蛋白質組學研究存在問題
13.6.2 生態毒理基因組學和生態毒理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