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子崖村

池子崖坐落於膠州老城區南門通往營房(今營海鎮)唯一東南向的大路左側約五華里處。村東沿九龍河畔,西同管理村一路之隔,西南一里處是景要村,東北角半里處與南屯(後並歸為高家台子)相鄰。現全村一百八十戶,五百六十八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池子崖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膠州老城區
  • 人口:568人
村莊由來 建村年代不詳。道光已巳《膠州志》已有標註。相傳明末有個叫高在武的財主在此建池養魚,漸聚成村,坐落崖旁,於是而得名池子崖。
經濟狀況 從一九五八年秋到一九八一年,中國農村全是一化-人民公社化。男女勞動力整年“乾到臘月二十九,吃完餃子再動手”。一整勞力一天工日勞酬三至五毛錢,多的也不超過一元錢。每人每年口糧三百六十斤稍多點,副食談不上。
一九七八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一大二公的公社化結束。實行土地國有聯戶計酬,分田責任到戶,若干年不變。一九八二年全村農業大豐收,從此馬車、拖拉機街頭站,人人天天吃白面。人們除耕種好自己的承包田外,耕耘之餘用車、拖拉機向城裡運輸沙、石,還有販賣蛤蜊、青菜或作其它生意,這年村人均收入1500元,全村780萬元。當年村里就新買汽車兩部,拖拉機近二十台,萬元戶如雨後春筍。到2005上半年,有各種汽車40餘部。大型吊車一台,大型裝土車兩台。大小包工及個人創辦企業19處。全村人均收入6000餘元。
村居建設 一九五八年秋,全國性的“躍進”風起雲湧,全縣性的大興水利工程開始,青年水庫就此建成。水庫橫臥村南,洪水仍威脅我村,村民為擺脫水的威脅,咬緊牙關,自力更生,靠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優越性,於一九七二年正月,用了三年的功夫搬遷鳳凰山北頭(今村址)。從此“池子崖,下雨陰天出不來”的民間順口流結束了。
社會事業 池子崖人重視教育。清朝到民國期間均有私塾,1931年,盛福村的王先生在此教書,學生全日制。以《三字經》、《百家姓》、日常雜字、《上論語》、《下論語》、《詩經》等為教材。管理村、景要村、台子村的孩子在此就學。於騰蛟1937年也曾教過書。1947年七七事變後學校停辦,1950年春國小重新恢復。學生來源除本村外,還有管理、高家台子、辛莊的。教材是新編教材。學校連續辦學44年,94年與劉家村國小合併。
池子崖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中小學生畢業率達100%。二00二年,池水崖村被劃入市新城區,青年水庫後,香港路以北,770畝地被市府徵用,村獲徵用費1500萬元。這筆款全部做為村民固定資金。從固定資金存款利息中抽出部分合理髮放給村民。二00五年村兩委給每個村民辦理了醫療保險,村民每人每月供應麵粉二十斤,花生油一斤。每人一年發1500元的生活補貼金,男女年滿六十歲以上者每人每月發放80元到90元的養老金補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