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龍(中國科學院院士)

江龍(中國科學院院士)

江龍,1933年1月1日出生於上海,祖籍福建建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53年江龍畢業於南京大學化學系膠體化學專業。1960年研究生畢業於莫斯科蘇聯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所,獲副博士學位。200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江龍長期從事膠體與界面化學研究。六、七十年代,領導並參加了研製航空航天遙感用膠片的任務。八十年代初從事代油燃料水煤漿以及強化採油的研究。八十年代以來,在國內倡導並開展有序分子薄膜及生物分子電子器件的研究。在仿生酶膜、仿視覺薄膜、泡囊仿生感測器,DNA生物感測器以及納米顆粒製備、組裝和納米顆粒生物效應等研究中做了大量創造性工作。曾任中國化學會第一屆分子有序組合體委員會主任,發起了中日雙邊LB膜會議和亞洲有序薄膜會議,擔任過一屆亞洲有序薄膜會議、兩屆中日雙邊LB膜會議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33年1月1日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莫斯科蘇聯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所
  • 主要成就:200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性別:男
  • 祖籍:福建建甌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33年1月1日,江龍出生於上海,祖籍福建建甌。
1950年,進入南京大學化學系,膠體化學專業學習。
1953年,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長春物理化學所,跟隨柳大綱先生從事矽酸固化地基的工作。
1954年,隨柳先生來北京化學所工作,當年被派往南京大學在戴安邦先生領導下進行矽酸鹽聚合的研究。
1956年9月,被派往蘇聯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所做研究生,專業膠體科學,從師列賓捷爾院士。
1960年,畢業,獲副博士學位。回國後,仍在化學所從事粘土膠體的流變工作。
1964年,開始感光科學的工作,於1975年到感光所工作。歷任副研究員(1979)、研究員(1986)、研究室主任(1981-1996)、膠體與界面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1998)。
1960-1975年,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作。
1975-1999年,中國科學院感光研究所工作。
1990年12月至1991年6月,在德國馬普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任訪問學者。
1990年12月至1991年6月,在德國馬普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任訪問學者。
1999年至今,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作。
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8年,為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江龍長期從事膠體與界面化學研究。六、七十年代,領導並參加了研製航空航天遙感用膠片的任務。八十年代初從事代油燃料水煤漿以及強化採油的研究。八十年代以來,在國內倡導並開展有序分子薄膜及生物分子電子器件的研究。在仿生酶膜、仿視覺薄膜、泡囊仿生感測器,DNA生物感測器以及納米顆粒製備、組裝和納米顆粒生物效應等研究中做了大量創造性工作。
1.矽酸凝膠與二氧化矽超細顆粒的研究
江龍早年跟隨戴安邦從事矽酸聚合理論的研究,為主要研究者之一。從理論上闡明了SiO2溶膠膠凝速度與pH的關係,該理論被傅鷹稱之為“關於SiO2溶膠膠凝速度與pH關係的第一個定量理論”並收入書中,這一成果同時被Iler引用收入“ChemistryofSilica”書中,於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濃分散體系流變學的研究
濃分散體系普遍存在於自然界與工農業生產中,因而研究其穩定性與流變性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用意義。60年代初期江龍主要研究粘土體系的流變與絮凝特性,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流變學研究手段。從1983年起,江龍結合國家攻關項目對新型代油燃料水煤漿的製備及其機理進行研究。從表面吸附和複合添加劑入手,使之具有特定的觸變結構,製備了當時認為是難度極大的濃度高達70%的可流動水煤漿。工作中,他充分利用了顆粒大小級配的思想,提出了雙峰級配工藝路線,採用天然表面活性劑使質優價廉的水煤漿的生產成為可能。這種工藝雖然先進,但比較複雜,當時未被承認。直至1987年義大利Snamprogetti公司來華介紹他們在世界上最大的水煤漿廠的製漿工藝路線時,人們才發現意方的工藝和江龍等的思路和工藝路線是一樣的,致使中國在與意方談判中始終處於平等地位。1986年他參加“七五”攻關和1989年參加世界實驗室項目“難成漿神木煤製漿研究”,利用表面處理的辦法解決了無法製成濃度大於60%的水煤漿的難題,使之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七五”攻關鑑定評語)。1988年又進一步發展了這方面的理論,解決了“黃金礦全尾砂充填”難題,即將礦區中大量存積的尾砂變成高濃度(78%)可流動砂漿。這項工作,國外雖已有報導,但國內一時還不知從何著手。江龍根據界面科學和流變學的原理,很快解決了這一難題,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還深化了膠體化學中的一些基本問題,例如離漿現象與漿體動態穩定性之間的關係,表面憎水性與堆積濃度之間的關係等,對濃分散體系的研究有重要意義。水煤漿工作獲得了三項中國專利,一項科學院二等獎。
感光乳劑是鹵化銀微晶的濃分散體系,60年代初期,江龍領導和參加了仿製U-2飛機所用膠片的任務,開展了鹵化銀乳劑及菁染料在鹵化銀上吸附的基本研究。U-2飛機用膠片仿製成功,推動了當時中國感光科學和工業的發展。以後參加了人造衛星膠片的研究工作。獲國防專用科技進步特等獎和科技大會獎等多項獎勵。他們提出的在鹵化銀表面上形成了染料與鹵化銀的電荷轉移絡合物以及在聚集態形成過程中弱作用力起主要作用等觀點,受到了國際上的重視。
3.單分子膜與界面流變
單分子膜的研究對人工仿生膜以及分子電子器件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江龍及其小組近十餘年來建立了比較系統的研究液/氣界面性質與界面流變的手段。其中有Brewster角顯微鏡、表面反射光譜儀等原位方法,所用儀器大多是自行安裝成功的,這些方法使他們能從更深層次上闡明許多現象的本質。
1987年在從事國家攻關項目強化採油的工作中,江龍等利用自製的扭擺式界面流變儀證明了驅油產物穩定性與油滴界面粘度有密切關係。這是強化採油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問題。該工作和其他單位的工作一起,獲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以後,他們又利用單分子膜技術研究了鹼驅和高分子驅油中高分子和表面活性劑的相互作用,證明了高分子和表面活性劑能形成絡合物,具有超加和作用,提出了生成高活性絡合物的新模型。這一成果已被國外學者多次引用。
4.功能分子有序組合體和生物分子電子學的研究
從80年代開始,由於微電子學以及仿生學發展的需要,利用LB膜等方法以形成功能分子有序組合體的工作迅速發展。自1985年以來,江龍從LB膜與界面化學入手,開始了這方面的工作,並將研究重點領域集中在生物體系上。主要從事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仿視覺納米薄膜的研究,細菌視紫紅質是一種極有前途及壽命很長的生物光電材料。因此製備細菌視紫紅質及其發色功能化合物視黃醛的光電回響薄膜,研究它在有序組合體中電子與能量傳遞的工作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在日本公布得到雙向光電流後僅一年,他們就測出了同樣的效應,並在此基礎上研製出了光報警器原型(已通過科學院院級鑑定)和光計數器。這方面已發表論文31篇。“八五”863項目評語為“在細菌視紫紅質和視黃醛仿生功能材料的研究,在成膜技術、膜表征和光電回響原型器件的試製等方面均取得很大進展,也反映了很高的學術水平,很好地完成了任務”。目前他們與德國Hampp教授,西安光機所、生物物理所有合作關係。江龍和他的同事曾就此題目應邀於1994年在印度以及1997年在中國舉行的“國際分子電子學和生物計算機會議”上作大會發言。
二是LB膜和泡囊在仿生感測器中套用的研究。主要結合葡萄糖氧化酶仿生感測器來進行研究。其特點是在酶膜中引進LB膜以擴大電流回響的寬容度,採用了聚吡咯以提高回響電流。由於這一工作牽涉到仿生模擬膜的許多理論問題,又涉及糖尿病、病毒和細菌的檢測,因此引起人們的普遍注意。在1991年第五屆國際LB膜會議上,M.Petty在其大會邀請報告中,專門介紹了江龍實驗室的工作。美國加州大學的T.F.Yen教授約江龍為他主編的“Membrane-MimeticChemistryanditsapplications”一書寫稿(1994)。
利用變色泡囊以檢測病毒和細菌是自1993年開始的。當年Charych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利用嵌有唾液酸頭的變色聯乙炔泡囊可以識別感冒病毒。這一發現引起了人們的普遍注意。但她所用的唾液酸是聯在聯乙炔的分子上的,然後通過乙炔鏈間聚合將唾液酸引入泡囊。這種方法十分複雜,而且很貴。江龍等成功地利用了非聚合的方法將糖脂結合到泡囊之中,形成了可變色泡囊,使這種泡囊在遇到細菌時也能變色,為這種研究另闢蹊徑。該工作刊登在J.Amer.Chem.Soc.和Langmuir等國際著名雜誌上。
在生物有序組合體的研究中,江龍等觀察了葡萄糖氧化酶、細菌視紫紅質等生物體對不同憎水鏈長的中性和帶電糖脂單分子膜的插膜現象,證明了弱作用力(尤其是憎水力)在形成等仿生有序組合體中的重要作用,是使生物體保持α螺旋和活性的重要條件,這一證明對製備仿生分子器件有重要意義。
5.納米顆粒的製備及其套用
納米材料研究的突破和巨大套用前景,使膠體與納米顆粒的製備成為科學研究的前沿。江龍等近五年來集中研究超細憎水單分散顆粒的製備及其在高技術中的套用,發展了一系列製備憎水單分散二氧化矽和貴金屬的膠體化學方法,能製得從30納米到10微米範圍內的單分散二氧化矽微粒和10納米以下的貴金屬顆粒,同時解決了納米顆粒的聚集難題,利用弱作用力使金顆粒整齊排列。他的實驗室首次證明,納米憎水顆粒可以提高泡沫的穩定性,定量地計算了泡沫穩定的兩種因子與顆粒表面憎水化的關係。提出了納米憎水顆粒穩泡效應的主要原因是使泡沫膜中形成納米顆粒的網狀結構,使其重力淌水因子變弱。江龍等還在自行設計的單分子膜裝置上制出小於2納米的顆粒。納米顆粒的整齊排列在未來的納米電子學中是一個關鍵問題。但由於納米顆粒的巨大表面能易於聚結,整齊排列是科學上的一個難題,江龍等利用納米顆粒的單一化技術和LB膜技術使憎水納米金顆粒緊密排列形成二維有序的方陣,他們又進一步地在高分子襯底上得到了整齊的二維金原子點陣。
納米顆粒的生物效應在國內外都是一個涉及不多的領域。江龍等將納米金和二氧化矽納米顆粒加入葡萄糖氧化酶中,發現可提高葡萄糖氧化酶感測器的回響電流達10倍以上。又發現納米顆粒能提高細菌視紫紅質和視黃醛仿生光電回響薄膜的光電流和壽命。他們提出了這種效應的機理是由三種因素造成的,即比表面、表面定向和量子尺寸效應造成的。其中表面定向和量子尺寸效應的提法帶有自己的特色。
  • 學術論著
江龍共發表論文270餘篇,編、譯著論著5本、獲15項國家專利。
  • 學術交流
江龍積極從事國內外學術交流的組織工作。曾是中國化學會物理化學委員會副主任。1987年促進了LB膜專業組的建立,並任第一屆LB膜專業組長(以後為分子有序薄膜專業委員會主任)。發起了中日雙邊LB膜會議和亞洲有序薄膜會議、一屆亞洲有序薄膜會議、二屆中日雙邊會議和三屆國內會議主席

人才培養

江龍是感光所膠體與界面開放實驗室的第一屆學術委員會主任。他已培養博士、碩士生40餘名。在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講授“膠體與界面化學”近7年。1998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獎

榮譽表彰

1998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京區優秀共產黨員。

社會任職

江龍擔任北京理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和蘇州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科學院膠體和界面、化學熱力學重點實驗室學委會主任,《ColloidandSurfaceScienceA》和《化學進展》編委以及俄國《膠體雜誌》英文版國際編委等職務。曾任中國化學會第一屆分子有序組合體委員會主任,發起了中日雙邊LB膜會議和亞洲有序薄膜會議,擔任過一屆亞洲有序薄膜會議、兩屆中日雙邊LB膜會議主席。

人物評價

江龍在推動中國膠體與界面化學的研究和發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江龍學術思想活躍,學風民主、嚴謹。在學科建設和引進國外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