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市科安傳動機械有限公司總部位於江陰市,經營範圍為傳動機械。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江陰市科安傳動機械有限公司
- 總部地點:江陰市
- 經營範圍:傳動機械
- 公司性質:民營
公司簡介,齒輪介紹,齒輪結構,齒輪的分類,
公司簡介
江陰市科安傳動機械有限公司是生產高精度弧錐齒輪的專業製造公司,公司位於江南魚米之鄉--無錫江陰市。緊鄰沿江高速霞客出口6公里,錫澄(京滬)高速江陰南出口6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捷。廠區占地12000m2,廠房等建築面積12500m2,年生產弧錐齒輪25000餘套。
現有美國格里森弧錐齒輪磨齒機、銑齒機共20台,整套易普森可控氣氛多用爐熱處理生產線,其它輔助配套設備60餘台,檢測手段齊全,配有齒輪測量中心,超音波探傷、磁粉探傷等熱處理檢測儀器,其模數規格涵蓋從2~18.5不等,最大加工直徑¢980mm,最大 主軸通孔直徑¢170mm,傳動比1:1-1:10之間。因性能優良,價格合理、製造周期短,服務周到而深受客戶好評。 先進的生產設備,科學的管理體系,優秀的員工隊伍使公司得到快速發展。公司憑藉專業的製造經驗和較強的設計開發能力,可根據用戶所提供的技術參數,進行測繪或設計各種非 標專用弧錐齒輪及硬齒面圓柱齒輪。嚴密的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保證產品的可控性,公司已通過法國BV和中國船級社CCS船檢認證。
公司本著“勤奮務實,開拓創新”的企業精神,“以誠為本”的經營理念,竭誠為廣大新老客戶提供優質產品、優質的服務,最終成為你最忠實的合作夥伴。
齒輪介紹
據史料記載,遠在公元前400~200年的中國古代就巳開始使用齒輪,在我國山西出土的青銅齒輪是迄今巳發現的最古老齒輪,作為反映古代科學技術成就的指南車就是以齒輪機構為核心的機械裝置。17世紀末,人們才開始研究,能正確傳遞運動的輪齒形狀。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以後,齒輪傳動的套用日益廣泛;先是發展擺線齒輪,而後是漸開線齒輪,一直到20世紀初,漸開線齒輪已在套用中占了優勢。
早在1694年,法國學者Philippe De La Hire首先提出漸開線可作為齒形曲線。1733年,法國人M.Camus提出輪齒接觸點的公法線必須通過中心連線上的節點。一條輔助瞬心線分別沿大輪和小輪的瞬心線(節圓)純滾動時,與輔助瞬心線固聯的輔助齒形在大輪和小輪上所包絡形成的兩齒廓曲線是彼此共軛的,這就是Camus定理。它考慮了兩齒面的嚙合狀態;明確建立了現代關於接觸點軌跡的概念。1765年,瑞士的L.Euler提出漸開線齒形解析研究的數學基礎,闡明了相嚙合的一對齒輪,其齒形曲線的曲率半徑和曲率中心位置的關係。後來,Savary進一步完成這一方法,成為現在的Eu-let-Savary方程。對漸開線齒形套用作出貢獻的是Roteft WUlls,他提出中心距變化時,漸開線齒輪具有角速比不變的優點。1873年,德國工程師Hoppe提出,對不同齒數的齒輪在壓力角改變時的漸開線齒形,從而奠定了現代變位齒輪的思想基礎。19世紀末,展成切齒法的原理及利用此原理切齒的專用工具機與刀具的相繼出現,使齒輪加工具軍較完備的手段後,漸開線齒形更顯示出巨大的優走性。切齒時只要將切齒工具從正常的嚙合位置稍加移動,就能用標準刀具在工具機上切出相應的變位齒輪。1908年,瑞士MAAG研究了變位方法並製造出展成加工插齒機,後來,英國BSS、美國AGMA、德國DIN相繼對齒輪變位提出了多種計算方法。為了提高動力傳動齒輪的使用壽命並減小其尺寸,除從材料,熱處理及結構等方面改進外,圓弧齒形的齒輪獲得了發展。1907年,英國人Frank Humphris最早發表了圓弧齒形。1926年,瑞土人Eruest Wildhaber取得法面圓弧齒形斜齒輪的專利權。1955年,蘇聯的M.L.Novikov完成了圓弧齒形齒輪的實用研究並獲得列寧勳章。1970年,英國Rolh—Royce公司工程師R.M.Studer取得了雙圓弧齒輪的美國專利。這種齒輪現已日益為人們所重視,在生產中發揮了顯著效益。齒輪是能互相嚙合的有齒的機械零件,它在機械傳動及整個機械領域中的套用極其廣泛。現代齒輪技術已達到:齒輪模數O.004~100毫米;齒輪直徑由1毫米~150米;傳遞功率可達上十萬千瓦;轉速可達幾十萬轉/分;最高的圓周速度達300米/秒。齒輪在傳動中的套用很早就出現了。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機械問題》中,就闡述了用青銅或鑄鐵齒輪傳遞旋轉運動的問題。中國古代發明的指南車中已套用了整套的輪系。不過,古代的齒輪是用木料製造或用金 屬鑄成的,只能傳遞軸間的迴轉運動,不能保證傳動的平穩性,齒輪的承載能力也很小。隨著生產的發展,齒輪運轉的平穩性受到重視。1674年丹麥天文學家羅默首次提出用外擺線作齒廓曲線,以得到運轉平穩的齒輪。18世紀工業革命時期,齒輪技術得到高速發展,人們對齒輪進行了大量的研究。1733年法國數學家卡米發表了齒廓嚙合基本定律;1765年瑞士數學家歐拉建議採用漸開線作齒廓曲線。19世紀出現的滾齒機和插齒機,解決了大量生產高精度齒輪的問題。1900年,普福特為滾齒機裝上差動裝置,能在滾齒機上加工出斜齒輪,從此滾齒機滾切齒輪得到普及,展成法加工齒輪占了壓倒優勢,漸開線齒輪成為套用最廣的齒輪。1899年,拉舍最先實施了變位齒輪的方案。變位齒輪不僅能避免輪齒根切,還可以湊配中心距和提高齒輪的承載能力。1923年美國懷爾德哈伯最先提出圓弧齒廓的齒輪,1955年蘇諾維科夫對圓弧齒輪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圓弧齒輪遂得以套用於生產。這種齒輪的承載能力和效率都較高,但尚不及漸開線齒輪那樣易於製造,還有待進一步改進。
齒輪結構
一般有輪齒、齒槽、端面、法面、齒頂圓、齒根圓、基圓、分度圓。
齒輪的分類
齒輪可按齒形、齒輪外形、齒線形狀、輪齒所在的表面和製造方法等分類。齒輪的齒形包括齒廓曲線、壓力角、齒高和變位。漸開線齒輪比較容易製造,因此現代使用的齒輪中 ,漸開線齒輪占絕對多數,而擺線齒輪和圓弧齒輪套用較少。在壓力角方面,小壓力角齒輪的承載能力較小;而大壓力角齒輪,雖然承載能力較高,但在傳遞轉矩相同的情況下軸承的負荷增大,因此僅用於特殊情況。而齒輪的齒高已標準化,一般均採用標準齒高。變位齒輪的優點較多,已遍及各類機械設備中。另外,齒輪還可按其外形分為圓柱齒輪、錐齒輪、非圓齒輪、齒條、蝸桿蝸輪 ;按齒線形狀分為直齒輪、斜齒輪、人字齒輪、曲線齒輪;按輪齒所在的表面分為外齒輪、內齒輪;按製造方法可分為鑄造齒輪、切制齒輪、軋制齒輪、燒結齒輪等。齒輪的製造材料和熱處理過程對齒輪的承載能力和尺寸重量有很大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前,齒輪多用碳鋼,60年代改用合金鋼,而70年代多用表面硬化鋼。按硬度 ,齒面可區分為軟齒面和硬齒面兩種。軟齒面的齒輪承載能力較低,但製造比較容易,跑合性好, 多用於傳動尺寸和重量無嚴格限制,以及小量生產的一般機械中。因為配對的齒輪中,小輪負擔較重,因此為使大小齒輪工作壽命大致相等,小輪齒面硬度一般要比大輪的高。硬齒面齒輪的承載能力高,它是在齒輪精切之後 ,再進行淬火、表面淬火或滲碳淬火處理,以提高硬度。但在熱處理中,齒輪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變形,因此在熱處理之後須進行磨削、研磨或精切 ,以消除因變形產生的誤差,提高齒輪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