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金竻

江金竻,男,廣東省東源縣錫場鎮禾石坑村農民。1965年生,廣東東源人。潛心研究出野生靈芝菌育種和栽培管理技術,指導、帶動韶關、河源市的3個縣近12個村200戶農民參與靈芝種植,幫助民眾找到一條致富奔康的好路子,2004年靈芝種植戶實現創收1500多萬元。2004年獲得縣勞動模範稱號。2005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金竻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源市東源縣
  • 出生日期:1965.2
  • 信仰:中國共產黨
  • 主要成就:2006年10月被團市委等單位評為首屆“河源市十大傑出青年”
人物簡介,所獲榮譽,事跡簡介,事跡材料,

人物簡介

姓名:江金竻性別:男
江金竻江金竻
民族:漢
出生:1965.2出生
年齡:42歲
學歷:國中
政治面貌:黨員
單位:河源市東源縣錫場鎮禾石坑村農民

所獲榮譽

2004年被東源縣委、縣政府授予“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2005年5月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勞動模範”;
2006年10月被團市委等單位評為首屆“河源市十大傑出青年”;
河源建市以來的首位廣東“傑青”正式候選人,也是廣東省第六屆十大傑出青年唯一的農民候選人。
有人稱他為“致富活雷鋒”。

事跡簡介

江金竻,一個出生在極度貧困的河源市東源縣新豐江庫區的錫場鎮的青年農民。他只有國中文化,卻矢志不移地紮根山區創業致富,於1995年開始了艱難的培育野生靈芝菌種的過程。超越文化水平的局限,歷經五年的潛心研究,他終於在2000年培植出優質高產的野生靈芝菌種“育山1號”、“門夾2號”。在別人認為他會一花獨放而發家致富時,他卻心底無私、毫無保留地把種植靈芝的技術傳授給庫區山區民眾,並把帶領民眾致富當成了自己的首要責任。在他的帶領和指導下,他所在的錫場鎮禾石坑村家家戶戶走上了種植靈芝的道路,2006年該村種植靈芝實現產值370多萬元,人均7000多元,比2000年前人均收入1000元翻了7番。在他的帶領和指導下,越來越多的農民走上種植靈芝的致富路,2002年有40戶,2003年75戶,2004年80多戶,2005年200多戶,2006年350多戶,這些種植戶遍布河源市的東源縣、連平縣,惠州市的龍門縣以及韶關市的新豐縣等,覆蓋面還在不斷增加。按每戶平均種植10000包計,2006年可實現總創收3500萬元,戶年均10萬元。他的努力和實踐,為庫區山區的民眾打開了一扇脫貧奔康的快速的致富大門。人們都說,他真是庫區山區民眾的財神爺啊!

事跡材料

一、他矢志不移,超越地理環境的制約,偏在深山密林中找到了可以脫貧致富的創業方向
江金竻處在河源市東源縣錫場鎮的禾石坑村。河源屬欠發達地區,東源是全省16個貧困縣之一,錫場鎮作為新豐江移民安置區,地處偏避,從河源市區到錫場鎮從陸路車走要2個半小時,從水路(萬綠湖快艇)走也要將近1個小時。而江金竻所處的禾石坑村,從錫場鎮還要坐機車1個小時左右才能到達。因為交通不便,人均只有3分地,缺乏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當地村民基本是靠外出務工和在家砍柴賣木(要政府批)為生,生活十分艱苦、窘迫。當地黨委政府部門面對這種缺資源、缺資金、缺人才、缺交通,要什麼缺什麼的境況,也深感頭痛、為難,雖說脫貧任務十分繁重,但也無可奈何。然而,就在當地青年紛紛離開家鄉奔赴珠三角等發達地區務工時,江金竻卻選擇留了下來。他在想,難道真的就只有離開家鄉,在外面務工創業,才有發展嗎?難道這些深山老林真的只能成為發展的障礙,不能成為發展的後勁和保障嗎?但是,假如真的全部都外出務工,靠著務工爭來的一點小錢又怎么能持續地推進新農村建設呢,而且外出務工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呀?他反覆思考,靠山食山,是不是可以在深山密林找到創業致富的途徑呢?就在其他外出務工青年在生產線上忙過不停時,江金竻也在深山密林中忙過不停,他轉悠著、思考著。他試過賣木、燒炭,試過在山林中圈地發展種養業,試過栽種木耳、香菇等,先後做個十來個項目,但結果收效都不是很好,反而貼進去了一大筆錢。他曾懷疑過、猶豫過,曾在心裡多次問自己這樣的堅持是否值得?但猶豫的最終結果還是“再試試吧”。終於,苦心人,天不負,在1995年的某月某日,江金竻在深山裡偶然採摘到了一朵野生靈芝,而這株靈芝拿到市場上一賣就是50元錢,比5公斤的木耳還值錢。江金竻茅塞頓開,他頓時認定,靈芝,或許將為貧困山區的農民打開一扇致富的大門,只要能栽培出野生靈芝,村民也許不需要外出務工也可以脫貧致富了。於是,在山區種植野生靈芝引領村民發家致富的大門已經悄悄打開。從現在看,這似乎有著很大的偶然性,但從另一角度看,這也是必然,試想,如果沒有江金竻幾年來一以貫之上下求索的態度,沒有他一定要紮根山區謀求發展的堅定決心,即使他發現了再多幾株野生靈芝,他又怎么能夠想到自己去培育、栽種,並作為致富門路而去堅守嗎?顯然,幸運之神能夠降臨到他的身上,靠的還是那句老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二、他堅忍不拔,超越文化水平的局限,硬是在庫區山區培育出了優質高產的“野”靈芝品種
江金竻僅有國中文化,水平較低。對他來說,要把野生靈芝用人工方式培育出來,如果說是理想,似乎還不如說是夢想來得更為貼切。但對於這個一般人連想都不敢想的問題,江金竻還真有點“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勁頭,非研究、非培育出來不可。他自知自己的文化水平低,就在家人的支持下,揣著家裡多年積攢起來的1000多元錢報名參加了廣州微生物研究所舉辦的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班,一學就是3個月。他自知自己培育野生菌種的困難,就先後從廣州、福建等數10家微生物研究所購買回10多個靈芝菌種進行培育。但不久他就發現,他購買的菌種所培育出的靈芝不是質量差,就是產量低,幾次試種最終均以失敗而告終。引進外靈芝菌種不行,那培育禾石坑村野生靈芝的菌種行不行呢?江金竻想都沒想,也不問一個只有國中文化水平的人想培育出野生靈芝菌種將會遇上多大的困難,就以一種初生牛犢不畏虎的氣概,立馬展開了他的野生靈芝菌種的研究、培育工作。他沒有實驗室,就騰出家裡一間生活用房,併購買了試管、燒杯、試紙、漏斗等實驗設備將就使用。他沒有經驗,就不僻危險經常獨自一人到深山野林中去尋找和採摘野生靈芝。發現後,或是在野生靈芝的地方做個記號,每天堅持上山觀察,將觀察的情況記錄下來;或是將野生靈芝採摘回來,放在試管里進行培育觀察。有時為方便觀察,他甚至將生有靈芝的樹頭挖回搬進實驗室。他身邊沒人指導,在碰到疑難問題時,就不辭勞苦地到遠赴廣州、江西等地請教培育靈芝菌種方面的專家、教授。經過長達半年的觀察、研究、試驗,他硬是弄清楚並掌握了培育菌種的具體方法,終於用試管培育出了靈芝菌種,用接種箱採用純化和雜交兩種方法分離菌種,分離出了100多種野生靈芝菌種。從1995年底起,他開始對分離出的100多種靈芝菌種進行長達5年的試種實驗。5年間,他反覆試種、反覆比較、反覆篩選。在2005年終於從100多種靈芝菌種中培育、篩選出了兩個產量高、質量好的品種作為生產菌種,並命名為“育山1號”、“門夾2號”(命名是依據是這兩個靈芝品種在育山、門夾這兩座山上採摘的野生靈芝提純培育出來的菌種)。
三、他心底無私,超越自謀私利的雜念,真的把栽種靈芝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庫區山區的民眾
江金竻試種成功的靈芝,經廣州有關機構鑑定,其質量與藥用價值都達到了野生靈芝菌的含量,而其中的“鍺”元素的含量還高於野生靈芝。顯然,這幾乎等同於高品質的野生靈芝,但野生靈芝有高品質卻沒有高產量。這一訊息一經傳出,立即就有人就意識到其中所蘊藏的巨大商機。有個廣州的靈芝商想用10萬元賣斷栽培靈芝菌技術,但江金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有好心人勸江金竻快點申請專利,自己開個栽種靈芝公司,好賺大錢,但江金竻也搖了搖頭。單單培育選種就花費了5年光陰,在加上其他上山觀察、尋找靈芝時間,栽種其他菌類時間尚不算在內,少說也有7、8年時間,花了時間還不算,自己倒貼了多少錢啊,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金飯碗”,卻好象對錢一點兒也不著急,江金竻究竟怎么了?周圍的人都感到不可理解,有的甚至懷疑他是不是10年弄靈芝把人給弄傻了?然而,江金竻沒傻,他有著自己的樸素的想法:10萬元賣斷技術對自己有好處,但好處不大,10萬元能用多久呀;壟斷經營當然對自己有好處,且好處很大,能賺大錢,但一個人真的需要很多錢嗎,自己能看著光是自己致富而大家還是受窮嗎?你知道有多少跟自己一樣受窮的鄉親這次眼巴巴地渴望著自己的幫助呀?山區農民的樸素感情,這一回完全戰勝了市場經濟下的拜金主義,使得江金竻下定決心:自己培育菌種,教會大家栽種靈芝,菌種便宜賣給大家,這樣,我也不會再窮,大家都可致富,兩全其美。說乾就乾,江金竻立馬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村主任,並得到了村主任的大力支持。當年,也就是2001年,在村委會的發動和引導下,禾石坑村11戶較為大膽的農民開始了試種工作,江金竻則擔負起技術指導任務,對栽種的村民進行了認真的免費的培訓,並馬不停蹄地到各村民家進行具體指導,使這些農戶全部掌握栽培栽種靈芝的技術。而他自己,則邊研究邊指導,在發現農戶將同一種菌種因栽培方法問題導致種植出來的靈芝的色澤、營養成分而與野生靈芝有所區別時,他就指導農戶採用“木+泥”接種,即把泥土與木料一起高溫消毒後進行接種,使靈芝達到應有品質;在得知有三化螟蟲損害靈芝菌朵時,他就根據三化螟蟲夜間活動的特性,採用燈光法進行滅蟲;當他知道有的農戶喜歡大靈芝菌朵時,他就指導農戶用兩個靈芝芽並在一起種植,使栽培出來的靈芝菌朵比一般的要大一倍以上。在江金竻的悉心指導下,禾石坑村栽種靈芝的11戶農民於當年全部都獲得了好收成,栽種靈芝完全取得了成功。
四、他大愛無疆,超越地方區域的界限,用靈芝為庫區山區的民眾譜寫了一曲脫貧奔康的青春之歌
禾石坑村有139戶640多人,在江金竻的帶領和指導下,在家的村民(除沒有勞力的外)先後都走上栽種靈芝的致富路, 2006年,該村實現產值370多萬元(按當年靈芝市場價每公斤140元計),人均收入達7000多元,比 2000年前全村人平純收入的1000多元,翻了7番,大部分農戶通過栽種靈芝都已經住上了新房。該村靈芝種植戶范亞強,原是錫場鎮府幹部,2001年他作為富餘人員被分流下崗。下崗回家後,在江金竻的支持下,他利用下崗分流補貼的1萬元辦起了靈芝種植場,種下靈芝1.2萬包,去年扣除投資成本獲利8萬多元。種靈芝可快速致富的訊息,慢慢地在傳開了,周邊的村民都慕名而來。對於來到禾石坑村來“取經”的農民,江金竻有求必應,除了在家裡免費開辦培訓班外,近的還實地輔導,遠的則電話幫助。學會栽種靈芝的農民,也把栽種靈芝的技術傳授給其他農民。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遠近栽種錫場“野”靈芝的農戶成指數上升。2002年,種靈芝的有40多戶,2003年達到75戶,2004年達到80多戶,2005年達到200多戶,2006年達到350多戶。這些農戶除了來自河源市東源縣錫場鎮、半江鎮、澗頭以及連平縣忠信鎮外,還有來自惠州市的龍門縣、韶關市的順豐縣等。今年,肇慶市懷集縣也派人來聯繫,希望江金竻提供靈芝菌種和派人指導,幫助當地農民栽種靈芝脫貧致富。江金竻已經答應此事,並派人去了解了懷集的地理環境以及氣候條件,不久,錫場靈芝就會為懷集山區民眾帶去財運。由於種植出來的靈芝具有野生靈芝同等成分含量,在人工種植的靈芝中身價高出好幾倍,農戶種植的靈芝每年都已早早地被靈芝經銷商預訂,前景和效益都非常好。按每戶種植平均種植10000包計,2006年350戶種植靈芝實現創收約3500萬元,平均每戶實現創收約10萬元,種植靈芝一些子就使這些農戶脫貧致富。而今年,種植錫場“野”靈芝的隊伍更加壯大,無疑,越來越多的、成千上萬的農戶又將走上脫貧致富之路。人們都說,江金竻,可真是庫區山區民眾的財神爺啊!
成功培育野生靈芝菌種,帶動大批山區農民脫貧致富,使江金竻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並使他於2005年獲得了“全國勞動模範”稱號。榮譽面前,江金竻沒有固步自封,而是進一步堅定信心和增強責任感。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歷史任務後,他意識到,只有開闢出更多的致富通道,庫區山區的農民才可以更快的富裕起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才有更大的吸引力、推動力。於是,平時言語不多的江金竻又投入到新的野生靈芝菌種---“山下3號”的研究培育之中,投入到同樣擁有廣闊市場的其他菌種如茶樹菇等研究培育之中。憑著江金竻的執著和堅持,現在已經沒有人不相信,成功培育其他野生菌種這一天不久就會到來。到那時,民眾可以因地取材種植野生菌,在富裕的大路上就跑得更歡快、更歡暢了。大愛無言,真愛無限,這就是江金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