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消防教育博物館位於南昌市紅谷灘新區,共兩層,建築面積1356平方米,分序廳、百年消防展陳廳、榮譽廳和消防科普教育體驗廳四大部分,分消防綜合查詢、消防新產品展示、高層建築逃生遊戲、火災逃生體驗等功能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江西省消防教育博物館
- 類別:消防教育
- 地點:南昌市紅谷灘新區
- 竣工時間:2008年10月
- 建築面積:1356平方米
簡介,發展歷程,
簡介
新時期的江西消防部隊用赤誠守護百姓安全
作為江西省惟一一個反映江西省百年消防發展歷程,體現江西消防部隊風采特色,集消防教育與體驗、消防文物和史料陳列展示為一體的專業性場館,江西省消防教育博物館一直以來都保持著低調神秘的姿態。11月3日~5日,記者走進江西消防教育博物館,就被館內所陳列的消防文物所吸引:清朝的消防水龍和消防頭盔,保存完整的文獻資料,栩栩如生的消防官兵雕塑群,如同放電影般展現出江西百年消防史,而用數字三維和虛擬現實技術模擬出煙霧瀰漫的逼真火災,則仿佛將記者帶入到災難與拯救的世界。
發展歷程
江西省會南昌素有“火城”之稱。光緒年間,南昌實行了火甲制度。清末,我國開始創立新的消防組織形式,即消防警察。中國最早的消防警察於1902年在天津建立。江西省最早的消防警察於1911年建立,翌年10月,江西巡警道改稱警視廳,下設消防隊,負責南昌消防事宜,這是江西省最早的官辦消防組織。
民國初期,江西省警政機構變化頻繁,但南昌市一直保留消防隊組織,地址設在總鎮坡。在此期間,江西民辦消防機構較多,全省大部分縣以上城鎮均有商會組織的民辦消防機構,如南昌商團救火會、贛州保全救火會、臨川唐古救火團、玉山商會義務救火隊、宜春縣商會消防隊等。
1978年,江西省公安消防中隊增至97個,是全國第一個實現縣縣設有消防中隊的省。
改革開放30年來,是江西省消防事業迅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的30年。從1983年納入武警序列,到1986年成立武警江西省消防總隊,全省消防部隊已發展成為一支在公安機關領導下,擔負全省防火滅火、搶險救援以及反恐處突任務的軍事化專業現役部隊,有力地保衛了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和促進了全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如今,江西省公安消防總隊已經擁有了“80米舉高消防車、消防機器人”等一大批“高、精、專”先進消防裝備,湧現了井岡山模範消防大隊、“全國基層建設標兵大隊”瑞金市公安消防大隊、“中國警營第一龍”樟樹市公安消防大隊、“模範消防隊”南昌市公安消防支隊特勤大隊等一批全國重大先進典型。
群雕詮釋江西消防愛國為民精神
走進消防博物館一樓序廳,首先看到的是一組浮雕。浮雕結合具體歷史事件的典型建築,從左至右分別表現南昌起義、井岡山會師、瑞金紅色政權和滕王閣。江西公安消防部隊正是這種紅色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的傳承者。
浮雕的前方是一組栩栩如生的群雕。場景中,消防官兵正在為民眾摘取房屋上的馬蜂窩,一位老婆婆正在為被馬蜂蟄傷的消防官兵搽藥,小孩拉著大人衣角好奇地望著消防官兵,充分體現了消防官兵和老百姓的魚水深情。另一組畫面則表現消防官兵與洪水作戰,在洪水中為百姓搶救物資的場景。工作人員介紹,這組群雕可以讓參觀者對消防官兵有直觀的認識,充分體現了“聽黨指揮、愛國為民”、赴湯蹈火、勇於勝利”的江西消防精神。
清末消防水龍見證百年消防史
在一樓展廳的顯著位置,擺放的是清朝消防水龍。據工作人員介紹,這台消防水龍是清朝末期的民間滅火工具,於2007年12月在上饒市婺源縣鄉村蒐集到,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歷史上,江西婺源曾商賈雲集,經濟繁榮,當地居民對防範火災的意識尤為強烈,許多鄉村或由富商出資、或由居民集資購置了消防水龍。特別是1911年,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在擔任廣東粵漢鐵路總經理兼工程師時,從婺源旅粵同鄉會那裡了解到家鄉遭了火災,燒毀了許多房屋,便在廣州永隆公司訂購了“消防水龍”和數支鋼製消防水槍贈送給婺源家鄉察關村,目前,該“消防水龍”還保存在他的家鄉。在婺源縣浙源鄉虹關村村口建有一棟“鎖龍屋”,裡面存放著一台距今已有140多年歷史的“消防水龍”,該“消防水龍”在2006年撲救一起居民火災中,還發揮了關鍵作用,被當地百姓當作神物來供奉。據了解,該文物是江西省消防教育博物館的重要館藏之一。
清代消防頭盔似古代將軍頭盔
江西省消防教育博物館另一件重要館藏是清朝銅製消防頭盔,由南昌市民侯先生無償捐贈。
記者看到,該頂頭盔通體光滑,看上去像古代將軍的頭盔。頭盔頂端有火焰紋,正前面盾牌狀的區域還有五角星和“消防隊”的字樣,五角星上方有兩把消防斧。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頂頭盔是侯先生1998年在滕王閣古玩市場上看到的,覺得很有收藏價值,於是花1000多元買了下來。後經上海消防博物館專家的鑑定,該消防頭盔為清末時期製造,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
在同一展櫃,可以看到我國最早的三本消防專業書刊之一,分別為《消防警察》、《中國消防警察》、《大險審估學》。其中《中國消防警察》由商務印書館民國24年(公元1935年)印刷發行,是國民政府內政部警察司主編的“警察叢書”中的一本,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論述消防警察性質、任務、業務範圍和消防器械等的專著。
“70多歲”的銅製消防水龍現身泰和
在泰和縣城一葉姓居民家中一直還保存著一件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消防器材——一桿罕見的銅製“消防水龍”。如今,這種“消防水龍”已成為博物館珍貴館藏。
該“水龍”為銅質,有1米多長,狀如一桿步槍,雖然已經過了半個多世紀,但這桿“消防水龍”至今保存完好。
據介紹,“水龍”頂部有一個圓形噴嘴,尾端有數個進水的小孔,遇火災時只需把尾端放進盛水容器里,用手抓住噴嘴上下抽動即可,整個操作過程只需一人就能完成,射出的水柱可以達到6米以上。
葉先生說,該“消防水龍”製造年代不詳,但據家譜記載,從抗戰時起就一直跟隨其家族顛沛流離了大半箇中國,並多次在兵荒馬亂中發揮了作用。1944年,葉家在湖南的茶陵縣開一家藥鋪。“衡陽戰役”時,日軍曾大量使用燃燒彈,當時處於衡陽外圍的茶陵縣也未能倖免,居民就拿起這種“消防水龍”相互滅火,搶救出了不少財物。葉先生家的藥鋪中彈燃燒後,其父母就是使用這桿“消防水龍”救火的。
據了解,在江西其他地區,尚未發現過該類消防器材。
一紙訓令折射政府對消防“厚愛三分”
在百年消防展廳,珍藏了一份在南昌市民間找到的一份解放前的《江西省民政廳訓令》。據工作人員介紹,該訓令從一定層面反映了歷代政府對消防工作重視。
據查實,該訓令為1934年1月15日江西省民政廳就消防工作向南昌縣(即現在的南昌市)縣長發出的訓令,事由為“令飭將所屬公安機關套用消防器具從速置備其原已設定者亦應切實整理並將設備消防器具列表具報”。大意是,一議員在考證了居民區一旦發生火災,一發不可收拾的原因是民眾消防意識淡薄、消防防護裝備缺少落後,提出預防火災的幾點建議。該訓令為對摺式,長約37公分,寬約26公分。內容如下:
江西省民政廳訓令警字
第134號令
南昌縣縣長:
照得消防設備,為防彌災變所需關係人民生命財產,至為重要。
查各屬公安機關消防設備類多欠缺,亟應由各縣政府妥為籌劃,將套用消防器具從速置備,其原已置者,亦應切實整理,力謀完善,以防災變而策安全。
除分令外,合亟令仰該縣長即便遵照辦理,並將設備消防器具詳細列表呈廳備核。毋稍玩忽。切切!
此令
贛州龍南客家圍屋具防火作用
贛州龍南客家圍屋反映了贛南客家的消防文化。“客家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中國民間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早已名聲在外。
圍屋,外形呈圓弧形或方形,是一種由輔助建築將主體房屋包圍在當中的住宅形式。圍屋不論大小,大門前必有一塊禾坪和一個半月形池塘,禾坪用於曬穀、乘涼和其他活動,池塘具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等作用。圍屋裡一般都有幾十間房,幾代數十口人居住其中。為了便於生活,還把飼養、加工、貯存、晾曬等各種生活設施都合理布局在圍屋中,這種圍屋另一特色是具備防火和防盜的作用。
大量存在於江西各地農村的徽派建築,風火牆是其數百年不變的特殊風格。由於這種牆起到封阻火勢的作用,故稱風火牆,由明代徽州知府何歆發明並推廣使用。隨著風火牆的隔火功能充分展示,得到了普遍運用,從開始的五家為伍,逐漸發展到一戶為一個防火分區,最後定型為一個居住單元為一個防火分區,即每一個居住單元的四周都採用風火牆防護。
多媒體沙盤展現江西消防力量布局
如果想了解現代化的江西消防力量,通過多媒體沙盤系統便可以一覽無餘。有別於傳統的沙盤是靜止的實物模型,而且表現手法比較單一,江西省消防博物館的多媒體沙盤系統將傳統的實物沙盤和現代的電子地圖有機結合,展現全省的消防戰鬥力分布情況。在該沙盤上,參觀者不僅可以看到消防部隊的整體布局,還能夠看到每一個大隊所在的街道位置,甚至可以逐級放大到江西省主要城市的每一條街道。另外,來賓還可以藉助視頻影像介紹,了解全省各個支隊、大隊的詳細情況,從而對各個消防戰鬥隊伍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該館還設定了消防宣傳電視牆,將江西消防案例展示、消防影視、消防卡通、消防安全教育通過聲畫結合的方式展示在參觀者面前。該項目主要包含了撫州市“3·30”老五皇殿布匹市場火災撲救、九江縣-瑞昌“11·26”地震救援紀實、星子縣“3·7”中巴墜崖救援等九個火災案例視頻。
模擬滅火體驗讓人身臨其境
發生火災了怎么辦?所有人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滅火。但是,很多人對什麼火災使用哪種滅火器、如何正確使用滅火器還是一無所知。而類似這種問題,在博物館二樓的消防科普教育體驗廳,參觀者通過實際操作,就可以找到答案。該系統模擬了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家具火災、廚房火災、電器火災、油類火災等四類火災,也設定了對應這幾種火災的滅火器。
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滅火器都經過精心改裝,去掉了裡面的滅火物質換上清水,在噴射時射出的是高壓水柱,這樣不僅能夠重複使用,也避免了真實的滅火劑對博物館環境造成污染。
除了參觀,該館二層還有互動的項目。如果火災發生初期,我們又該怎么辦?是馬上撤離現場還是立即撲滅火災,撤離的過程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呢?正確答案是,在火災發生的初期,每一個人都有義務進行滅火撲救、撥打報警電話或採取其他報警方式,並根據逃生預案路線從安全通道迅速撤離。火災逃生體驗系統是一套功能全面的火場現場模擬、逃生體驗、綜合評價系統。該系統的主要作用在於讓參與者在模擬火場煙霧瀰漫、能見度很低的通道內逃生自救中,學習火災逃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及面對火災時沉著冷靜的心理素質。
在科技體驗館裡陳列了一系列高科技多媒體展項,坐上液壓控制的動感坐椅消防車,可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全方位體驗真實火災的歷程。該系統採用數字三維和虛擬現實技術,構建了學校、賓館、高層住宅、飯店四種場景。參觀者在了解大樓基本情況、樓層分布、滅火戰鬥力分布、安全撤離通道等情況後,需制訂相應的逃生路線。之後,該路線的行進是否通暢、是否有效,都可以通過數字三維技術展現,觀眾可身臨其境地體驗逃生的整個過程。在即將開館的江西省消防教育博物館的火災初期撲救與逃生預案系統,記者就親自體驗了這一系列過程。
本報曾參與消防文物徵集活動
2006年9月,應省公安消防總隊的要求,本報等駐省城新聞媒體刊登了江西將建消防教育博物館並向社會各界有償徵集消防文物文獻的訊息和啟事,公布了消防文物文獻的蒐集方法、收集熱線及聯繫方式。隨後,社會各界紛紛打來電話,提供文物文獻。
有償徵集消防文物文獻的訊息和啟事發布後,省公安消防總隊根據線索,派出工作人員,深入鄉村、民間,廣泛收集消防文物文獻資料、線索。通過本報等新聞媒體徵集而來的消防水龍等文物,如今都被擺放在江西省消防教育博物館的顯著位置。
在文物徵集的同時,本報還開闢專欄對消防文物文獻蒐集工作及蒐集到的一些罕見的消防文物文獻進行專題報導,還原江西的消防歷史。清末製造的消防頭盔已有百年歷史的清末消防水龍栩栩如生的消防官兵雕塑群
民國初期,江西省警政機構變化頻繁,但南昌市一直保留消防隊組織,地址設在總鎮坡。在此期間,江西民辦消防機構較多,全省大部分縣以上城鎮均有商會組織的民辦消防機構,如南昌商團救火會、贛州保全救火會、臨川唐古救火團、玉山商會義務救火隊、宜春縣商會消防隊等。
1978年,江西省公安消防中隊增至97個,是全國第一個實現縣縣設有消防中隊的省。
改革開放30年來,是江西省消防事業迅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的30年。從1983年納入武警序列,到1986年成立武警江西省消防總隊,全省消防部隊已發展成為一支在公安機關領導下,擔負全省防火滅火、搶險救援以及反恐處突任務的軍事化專業現役部隊,有力地保衛了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和促進了全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如今,江西省公安消防總隊已經擁有了“80米舉高消防車、消防機器人”等一大批“高、精、專”先進消防裝備,湧現了井岡山模範消防大隊、“全國基層建設標兵大隊”瑞金市公安消防大隊、“中國警營第一龍”樟樹市公安消防大隊、“模範消防隊”南昌市公安消防支隊特勤大隊等一批全國重大先進典型。
群雕詮釋江西消防愛國為民精神
走進消防博物館一樓序廳,首先看到的是一組浮雕。浮雕結合具體歷史事件的典型建築,從左至右分別表現南昌起義、井岡山會師、瑞金紅色政權和滕王閣。江西公安消防部隊正是這種紅色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的傳承者。
浮雕的前方是一組栩栩如生的群雕。場景中,消防官兵正在為民眾摘取房屋上的馬蜂窩,一位老婆婆正在為被馬蜂蟄傷的消防官兵搽藥,小孩拉著大人衣角好奇地望著消防官兵,充分體現了消防官兵和老百姓的魚水深情。另一組畫面則表現消防官兵與洪水作戰,在洪水中為百姓搶救物資的場景。工作人員介紹,這組群雕可以讓參觀者對消防官兵有直觀的認識,充分體現了“聽黨指揮、愛國為民”、赴湯蹈火、勇於勝利”的江西消防精神。
清末消防水龍見證百年消防史
在一樓展廳的顯著位置,擺放的是清朝消防水龍。據工作人員介紹,這台消防水龍是清朝末期的民間滅火工具,於2007年12月在上饒市婺源縣鄉村蒐集到,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歷史上,江西婺源曾商賈雲集,經濟繁榮,當地居民對防範火災的意識尤為強烈,許多鄉村或由富商出資、或由居民集資購置了消防水龍。特別是1911年,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在擔任廣東粵漢鐵路總經理兼工程師時,從婺源旅粵同鄉會那裡了解到家鄉遭了火災,燒毀了許多房屋,便在廣州永隆公司訂購了“消防水龍”和數支鋼製消防水槍贈送給婺源家鄉察關村,目前,該“消防水龍”還保存在他的家鄉。在婺源縣浙源鄉虹關村村口建有一棟“鎖龍屋”,裡面存放著一台距今已有140多年歷史的“消防水龍”,該“消防水龍”在2006年撲救一起居民火災中,還發揮了關鍵作用,被當地百姓當作神物來供奉。據了解,該文物是江西省消防教育博物館的重要館藏之一。
清代消防頭盔似古代將軍頭盔
江西省消防教育博物館另一件重要館藏是清朝銅製消防頭盔,由南昌市民侯先生無償捐贈。
記者看到,該頂頭盔通體光滑,看上去像古代將軍的頭盔。頭盔頂端有火焰紋,正前面盾牌狀的區域還有五角星和“消防隊”的字樣,五角星上方有兩把消防斧。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頂頭盔是侯先生1998年在滕王閣古玩市場上看到的,覺得很有收藏價值,於是花1000多元買了下來。後經上海消防博物館專家的鑑定,該消防頭盔為清末時期製造,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
在同一展櫃,可以看到我國最早的三本消防專業書刊之一,分別為《消防警察》、《中國消防警察》、《大險審估學》。其中《中國消防警察》由商務印書館民國24年(公元1935年)印刷發行,是國民政府內政部警察司主編的“警察叢書”中的一本,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論述消防警察性質、任務、業務範圍和消防器械等的專著。
“70多歲”的銅製消防水龍現身泰和
在泰和縣城一葉姓居民家中一直還保存著一件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消防器材——一桿罕見的銅製“消防水龍”。如今,這種“消防水龍”已成為博物館珍貴館藏。
該“水龍”為銅質,有1米多長,狀如一桿步槍,雖然已經過了半個多世紀,但這桿“消防水龍”至今保存完好。
據介紹,“水龍”頂部有一個圓形噴嘴,尾端有數個進水的小孔,遇火災時只需把尾端放進盛水容器里,用手抓住噴嘴上下抽動即可,整個操作過程只需一人就能完成,射出的水柱可以達到6米以上。
葉先生說,該“消防水龍”製造年代不詳,但據家譜記載,從抗戰時起就一直跟隨其家族顛沛流離了大半箇中國,並多次在兵荒馬亂中發揮了作用。1944年,葉家在湖南的茶陵縣開一家藥鋪。“衡陽戰役”時,日軍曾大量使用燃燒彈,當時處於衡陽外圍的茶陵縣也未能倖免,居民就拿起這種“消防水龍”相互滅火,搶救出了不少財物。葉先生家的藥鋪中彈燃燒後,其父母就是使用這桿“消防水龍”救火的。
據了解,在江西其他地區,尚未發現過該類消防器材。
一紙訓令折射政府對消防“厚愛三分”
在百年消防展廳,珍藏了一份在南昌市民間找到的一份解放前的《江西省民政廳訓令》。據工作人員介紹,該訓令從一定層面反映了歷代政府對消防工作重視。
據查實,該訓令為1934年1月15日江西省民政廳就消防工作向南昌縣(即現在的南昌市)縣長發出的訓令,事由為“令飭將所屬公安機關套用消防器具從速置備其原已設定者亦應切實整理並將設備消防器具列表具報”。大意是,一議員在考證了居民區一旦發生火災,一發不可收拾的原因是民眾消防意識淡薄、消防防護裝備缺少落後,提出預防火災的幾點建議。該訓令為對摺式,長約37公分,寬約26公分。內容如下:
江西省民政廳訓令警字
第134號令
南昌縣縣長:
照得消防設備,為防彌災變所需關係人民生命財產,至為重要。
查各屬公安機關消防設備類多欠缺,亟應由各縣政府妥為籌劃,將套用消防器具從速置備,其原已置者,亦應切實整理,力謀完善,以防災變而策安全。
除分令外,合亟令仰該縣長即便遵照辦理,並將設備消防器具詳細列表呈廳備核。毋稍玩忽。切切!
此令
贛州龍南客家圍屋具防火作用
贛州龍南客家圍屋反映了贛南客家的消防文化。“客家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中國民間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早已名聲在外。
圍屋,外形呈圓弧形或方形,是一種由輔助建築將主體房屋包圍在當中的住宅形式。圍屋不論大小,大門前必有一塊禾坪和一個半月形池塘,禾坪用於曬穀、乘涼和其他活動,池塘具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等作用。圍屋裡一般都有幾十間房,幾代數十口人居住其中。為了便於生活,還把飼養、加工、貯存、晾曬等各種生活設施都合理布局在圍屋中,這種圍屋另一特色是具備防火和防盜的作用。
大量存在於江西各地農村的徽派建築,風火牆是其數百年不變的特殊風格。由於這種牆起到封阻火勢的作用,故稱風火牆,由明代徽州知府何歆發明並推廣使用。隨著風火牆的隔火功能充分展示,得到了普遍運用,從開始的五家為伍,逐漸發展到一戶為一個防火分區,最後定型為一個居住單元為一個防火分區,即每一個居住單元的四周都採用風火牆防護。
多媒體沙盤展現江西消防力量布局
如果想了解現代化的江西消防力量,通過多媒體沙盤系統便可以一覽無餘。有別於傳統的沙盤是靜止的實物模型,而且表現手法比較單一,江西省消防博物館的多媒體沙盤系統將傳統的實物沙盤和現代的電子地圖有機結合,展現全省的消防戰鬥力分布情況。在該沙盤上,參觀者不僅可以看到消防部隊的整體布局,還能夠看到每一個大隊所在的街道位置,甚至可以逐級放大到江西省主要城市的每一條街道。另外,來賓還可以藉助視頻影像介紹,了解全省各個支隊、大隊的詳細情況,從而對各個消防戰鬥隊伍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該館還設定了消防宣傳電視牆,將江西消防案例展示、消防影視、消防卡通、消防安全教育通過聲畫結合的方式展示在參觀者面前。該項目主要包含了撫州市“3·30”老五皇殿布匹市場火災撲救、九江縣-瑞昌“11·26”地震救援紀實、星子縣“3·7”中巴墜崖救援等九個火災案例視頻。
模擬滅火體驗讓人身臨其境
發生火災了怎么辦?所有人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滅火。但是,很多人對什麼火災使用哪種滅火器、如何正確使用滅火器還是一無所知。而類似這種問題,在博物館二樓的消防科普教育體驗廳,參觀者通過實際操作,就可以找到答案。該系統模擬了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家具火災、廚房火災、電器火災、油類火災等四類火災,也設定了對應這幾種火災的滅火器。
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滅火器都經過精心改裝,去掉了裡面的滅火物質換上清水,在噴射時射出的是高壓水柱,這樣不僅能夠重複使用,也避免了真實的滅火劑對博物館環境造成污染。
除了參觀,該館二層還有互動的項目。如果火災發生初期,我們又該怎么辦?是馬上撤離現場還是立即撲滅火災,撤離的過程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呢?正確答案是,在火災發生的初期,每一個人都有義務進行滅火撲救、撥打報警電話或採取其他報警方式,並根據逃生預案路線從安全通道迅速撤離。火災逃生體驗系統是一套功能全面的火場現場模擬、逃生體驗、綜合評價系統。該系統的主要作用在於讓參與者在模擬火場煙霧瀰漫、能見度很低的通道內逃生自救中,學習火災逃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及面對火災時沉著冷靜的心理素質。
在科技體驗館裡陳列了一系列高科技多媒體展項,坐上液壓控制的動感坐椅消防車,可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全方位體驗真實火災的歷程。該系統採用數字三維和虛擬現實技術,構建了學校、賓館、高層住宅、飯店四種場景。參觀者在了解大樓基本情況、樓層分布、滅火戰鬥力分布、安全撤離通道等情況後,需制訂相應的逃生路線。之後,該路線的行進是否通暢、是否有效,都可以通過數字三維技術展現,觀眾可身臨其境地體驗逃生的整個過程。在即將開館的江西省消防教育博物館的火災初期撲救與逃生預案系統,記者就親自體驗了這一系列過程。
本報曾參與消防文物徵集活動
2006年9月,應省公安消防總隊的要求,本報等駐省城新聞媒體刊登了江西將建消防教育博物館並向社會各界有償徵集消防文物文獻的訊息和啟事,公布了消防文物文獻的蒐集方法、收集熱線及聯繫方式。隨後,社會各界紛紛打來電話,提供文物文獻。
有償徵集消防文物文獻的訊息和啟事發布後,省公安消防總隊根據線索,派出工作人員,深入鄉村、民間,廣泛收集消防文物文獻資料、線索。通過本報等新聞媒體徵集而來的消防水龍等文物,如今都被擺放在江西省消防教育博物館的顯著位置。
在文物徵集的同時,本報還開闢專欄對消防文物文獻蒐集工作及蒐集到的一些罕見的消防文物文獻進行專題報導,還原江西的消防歷史。清末製造的消防頭盔已有百年歷史的清末消防水龍栩栩如生的消防官兵雕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