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江米粉是江西吉安市峽江縣傳統的漢族小吃。創始於明朝嘉靖年間,迄今有四百六十年的歷史。曾被嘉靖皇帝譽為貢粉和冠以“忠貞米粉”的美稱。峽江米粉於1985年和2003年在江西省大型旅遊產品推介會上榮獲“優秀旅遊”產品獎。2008年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峽江米粉
- 別稱:江西峽江龍下嚴氏米粉
- 主要原料:大米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主要食用功效:食用
- 副作用:無副作用
- 儲藏方法:陰涼乾燥處
起因,特點,
起因
江西峽江米粉製作始於朝嘉靖年間,距今已有450多年的歷史。據《辭海》中記載:"峽江在三國吳置巴邱縣,明改峽江……特產有米粉",又載"米粉以峽江所產最佳,細嫩柔韌、煎炒蒸煮鹹宜"。
峽江傳統米粉創於宋慶元間(1195~1200年),始創人為嚴陶。明洪武元年(1368年),其孫嚴日勤由浙江桐廬徙居峽江水邊龍下村,將米粉製作技藝傳入峽江,成為風靡600餘年的地方特產。
特點
峽江米粉以優質晚米為原料,以當地地下礦泉水為水源,經浸泡、磨漿、濾乾、煮餜、舂餜、榨絲、漂洗、攤曬、開漿、扎把等十餘道工序製成,工藝流程由傳統手工操作。以其潔白細嫩、柔滑爽口,久煮不糊、久炒不碎、余香綿綿等特點而久負盛名。明、清等各次修纂的《峽江縣誌》均有“峽人善造米粉,細白勝於他處”的記載。
其製作工藝:選用優質晚米,用井水(龍下村挖建一座深20米,直徑為2.8米的專用水井)用竹籃清洗乾淨,放到陶缸保持溫度在20度左右,經過10天10夜浸泡後,和著水磨成米漿,再用紗布濾去水分,然後裝在竹篩里等第二天清晨起來,製成粉團放到鍋里煮至下沉2厘米後撈起,放入石臼中,用特製的木棍進行舂搗,使其成為韌性極強的米餜,放入木榨機榨成冬粉,再經清水浸泡7~10分鐘,攤放在竹排上曬到一定程度(開漿2-3次)後晾乾,最後用稻桿扎把打包即為成品。
峽江米粉1985年和2003年在江西省大型旅遊產品推介會上榮獲“優秀旅遊”產品獎。2008年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然而,歷經幾百年的風雨飄搖,如今在整個峽江縣只有龍下村的12戶人家還在製作這種米粉。在龍下村,龍下米粉的手工製作仍然以家庭為單位,仍然維持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觀念,平時很少溝通。在這種小農意識的觀念下,製作龍下米粉的傳統手藝面臨著失傳。找不準市場定位,傳統產品跟不上市場變化的步伐。由於純手工製作工藝原料消耗多、出粉率低等,加上交通不便,又受到廉價機制米粉的嚴重衝擊,峽江傳統米粉長期裹足不前,市場份額不斷減少。
村民嚴林根告訴記者,手工製作龍下米粉很辛苦,一般是前天晚上睡覺前浸米,第二天凌晨一兩點鐘起床做米粉,上午起風時攤曬、開漿、扎捆一直要做到九、十點鐘,勞動強度很大。在採訪過程中,被問及的村民,不管是父輩還是青年一代,都希望不再過這種生活,更不指望靠加工米粉改變命運。村民思想很保守,在傳承手藝方面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只傳本村人不傳外村人,而且本村也只傳男不傳女。由於後繼無人,製作龍下米粉的傳統手藝人越來越少。
是讓傳統食品自然消失,還是發掘市場潛力?是市場說了算,還是要政府合理引導?這都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