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是為統籌規劃“十四五”時期體育改革與發展,根據《中共江蘇省委關於制定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和國家體育總局《“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要求,結合江蘇體育實際制定的規劃。由江蘇省體育局於2021年11月8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蘇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
- 印發機關:江蘇省體育局
- 印發日期:2021年11月8日
- 發文字號:蘇體辦〔2021〕98號
印發信息,規劃全文,
印發信息
省體育局關於印發《江蘇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蘇體辦〔2021〕98號
各市、縣(市、區)體育局(文體廣旅局、教體局),南京體育學院,局機關各處室,直屬各單位:
現將《江蘇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江蘇省體育局
2021年11月8日
規劃全文
江蘇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
為統籌規劃“十四五”時期體育改革與發展,根據《中共江蘇省委關於制定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和國家體育總局《“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要求,結合江蘇體育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十四五”江蘇體育面臨的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全省體育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圍繞中心大局,聚焦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全面深化改革創新,紮實推進體育強省建設,順利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人民民眾體育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體育服務高質量發展成效明顯,全省體育事業呈現穩中有進、向上向好的發展局面。
1.公共體育服務水平明顯提升。率先建成以省為單位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持續完善,形成了覆蓋城鄉、功能齊全的省市縣鄉村五級體育設施網路,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服務功能進一步最佳化,行政村體育設施實現全覆蓋並不斷向農民集中居住區和較大自然村延伸。建成健身步道1.2萬餘公里,體育公園1016個,室內外冰雪場地面積近40萬平方米,全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3.15平方米,較“十二五”末同比上升56.7%。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定期舉辦全民健身運動會、青少年陽光體育聯賽、老年人體育節、殘疾人運動會、農民運動會,廣泛開展民眾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由體育社會組織舉辦、有規模的賽事活動總計63826項次,參與總人數2510萬餘人次,全省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40.3%,較“十二五”末提升了5.3個百分點。科學健身服務指導更加有效,在全國率先實現縣域國民體質監測中心全覆蓋,國民體質合格率達93.1%,較“十二五”末提升了1個百分點;建成省國民體質監測與科學健身指導平台,社會體育指導員達30萬人,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為民眾運動健身提供便捷的服務指導;我省健身教練在全國首屆職業技能大賽上奪得體育領域唯一金牌。體育社會組織網路不斷健全,共有縣級以上體育社團4571個、民辦非企業單位3562個,自發性健身團隊和全民健身站點發展迅猛。
2.競技體育綜合實力位居前列。堅持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相結合,最佳化運動項目布局,推動開放競爭辦隊,引導職業體育發展,採取與市縣、高校、企業、協會聯合辦隊形式共建34個項目,與國家體育總局相關項目管理中心和單項體育協會聯辦共建6個夏季項目國家隊和4個冬季項目國家集訓隊;全省共有21家職業體育俱樂部,女排獲得2016-2017賽季聯賽冠軍,男排獲得2019-2020賽季聯賽亞軍,女足實現2019賽季錦標賽、聯賽和足協杯大滿貫,男足獲得2020賽季中超聯賽冠軍。推進省優秀運動隊訓練、科研、醫療、教育、管理、服務一體化,強化運動員精神、意志、心理、體能和作風錘鍊,參加綜合性運動會成績位居全國第一集團,我省運動員在第31屆奧運會上獲得3金2銀3銅,在第18屆亞運會上獲得15金14銀12銅,在第13屆全運會上獲得35金26銀45銅和“體育道德風尚獎”。圍繞“零容忍”“零出現”,紮實推進反興奮劑鬥爭,研發推廣“純潔體育APP”平台,不斷健全全覆蓋、全周期、常態化、制度化教育預防體系。
3.青少年體育持續加強。體教融合不斷深化,聯合省教育廳每年對4萬餘名學生進行體質健康監測和科學健身指導,繼續深入實施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報告書和高校畢業年級大學生國家學生體質健康等級證書制度。每年舉辦青少年陽光體育運動聯賽賽事近100項次、參賽運動員超過2萬人次。積極開展青少年體育訓練營和“小巨人優苗”培訓,創建國家級高水平後備人才基地26家,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23家,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250家,遴選722所體育特色傳統學校。在第3屆青奧會上,我省運動員獲得2金1銀5銅;在第2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上,共獲得130金85銀98銅,獎牌數和金牌數分別列全國第一、第二;在第13屆全國學生運動會上,共獲得40金40銀39銅,成績列全國第三。校園足球工作成效明顯,創建青少年校外足球活動中心15個、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1922所、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縣(市、區)9個。
4.體育產業量質並進。堅持市場主導,注重從供給需求兩端發力,發揮政策引領作用,不斷最佳化產業結構布局,推進載體平台建設,激發體育市場活力。省體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累計安排4.96億元支持571個項目,帶動社會投資167.71億元,財政投入乘數達1:33.8。創建28個國家級體育產業基地、102個省級體育產業基地、4個國家級運動休閒特色小鎮試點項目、3個體育類省級特色小鎮。認定三批43家體育服務綜合體。南京、蘇州、常州成功入選首批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江蘇體育產業總規模從2016年的3154.09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4881.80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1.7%。2020年全省體育產業增加值1641.79億元,占全省GDP的1.60%。全省體育彩票累計實現銷售1088.24億元,募集公益金277.72億元,上繳偶得稅14.86億元。
5.體育競賽繁榮發展。堅持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相結合,加大分級分類管理,強化事中事後監管,體育賽事活動監管服務水平持續提升。成功舉辦世界羽聯湯姆斯杯尤伯杯賽、國際排聯世界女排大獎賽總決賽、國際田聯世界盃挑戰賽、國際籃聯籃球世界盃和亞洲擊劍錦標賽、亞洲桌球錦標賽、亞足聯U23錦標賽等國際性賽事366場以及全國性賽事578場,辦賽數量和質量位居全國前列。成功申辦2022年世界跆拳道錦標賽、2022年世界田聯半程馬拉松錦標賽、2023年世界羽聯蘇迪曼杯羽毛球賽、2023年世界田聯室內田徑錦標賽和2023年亞洲杯足球賽。以馬拉松、腳踏車項目為代表的自主品牌賽事蓬勃發展,馬拉松及相關運動在中國田徑協會的認證賽事和標牌賽事中列全國第一,其中揚州鑒真國際半程馬拉松、蘇州環金雞湖國際半程馬拉松、無錫馬拉松、南京馬拉松和常州西太湖國際半程馬拉松等成為世界田聯標牌賽事,環太湖國際公路腳踏車賽成功提升為國際自盟UCI2.PRO級別。成功舉辦第十九屆省運會、第一屆省智力運動會等全省綜合性賽會。
6.體育科教成果豐碩。堅持科教興體,南京體育學院、省體科所共獲批國家級科研項目23項、省部級科研項目98項,獲省部級及以上科研獎勵28項,授權專利等智慧財產權56項。南京體育學院獲批省“運動與健康工程”協同創新中心培育點、“運動訓練與康復”省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台。體育科學刊物影響力逐步提升,《體育與科學》入選CSSCI來源期刊,《體育學研究》入選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先後成立省公共體育發展研究院、省體育產業研究院等體育智庫,積極推進公共體育政策諮詢、體育產業發展等決策諮詢研究。完善省體育局重大體育科研課題管理辦法,先後立項課題69項。成功舉辦五屆國際運動康復大會和第十一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運動員文化教育進一步加強,整體文化水平和學歷層次明顯提升。
體育法治、體育人才、體育文化宣傳以及信息化建設、對外交流等工作都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體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多方面價值和多元化功能還沒有得以充分挖掘和發揮,體育影響力還不夠廣泛。改革創新發展需進一步向縱深推進,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具有江蘇體育印記的重大改革創新成果還不夠多。體育發展地區間、城鄉間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公共體育服務還不能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多樣化體育需求。競技體育開放競爭、科技驅動不夠有力,激勵保障制度機制有待健全。體育產業結構布局需進一步最佳化,缺少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大型龍頭企業和高端體育品牌。體育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複合型體育管理人才、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還比較短缺。
(二)面臨形勢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江蘇體育肩負著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再出發作出新貢獻和為全面建設體育強國探索新路徑的重大使命。
從發展環境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社會長期向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升級,我省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為體育發展提供多方面優勢和條件。隨著健康中國、體育強國和全民健身戰略的深入實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對體育的重視支持將更加有力。綠色生活理念、新的消費觀念、現代技術套用,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人民民眾運動健身意識、體育價值認同感和體育參與度顯著增強,賦予體育更強勁的內生動力、更好的支撐環境。江蘇體育綜合實力持續保持前列,在長期發展中積累了雄厚實力和豐富經驗,為未來發展奠定了紮實基礎。與此同時,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增加,體育秩序和賽事格局將受到嚴重影響。國內其他省市體育發展加速,比學趕超競爭激烈。
從發展要求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對體育強國、強省建設作出新部署,體育地位提升,發展進程加速,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新使命以及對體育工作提出“四個重要”的新定位,為未來江蘇體育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寄予了高遠期望,推進體育發展使命光榮、責任重大。隨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體育服務供給與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體育需求之間的矛盾將更加突出,必須加快構建多元主體投入、全社會廣泛參與的開放融合發展新格局。面臨兩屆奧運會和兩屆全運會,備戰參賽任務更加艱巨,必須下功夫增強競技體育綜合實力,提升為國爭光、為省添彩貢獻度。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和業態結構融合升級在為體育供需兩側提質擴容提供機遇的同時,創新體制機制的挑戰更加嚴峻,必須加快體育產業創新升級,推動產業體系現代化。隨著體育社會化、市場化進程加快,體育領域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增多,必須深化體育改革,加強法治建設,提升體育治理效能。
總體來看,“十四五”時期,江蘇體育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肩負的責任更重,發展的壓力更大。必須胸懷“兩個大局”,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體育發展的高遠格局、宏大願景,深刻認識江蘇體育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不斷提升體育工作水平,彰顯體育多元價值功能,奮力奪取“十四五”發展新勝利,推動體育強省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和關於體育工作重要論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圍繞“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總目標和“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地發揮體育“四個重要”作用,聚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質、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加快建設體育強省為主線,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融合發展為主要路徑,全面推進民眾體育、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協調發展,奮力譜寫“體育讓生活更美好”新篇章。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用新思想新理念定向領航,不斷增強政治領悟力、政治判斷力、政治執行力,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上,將黨的領導落實到體育工作的全方位、全過程,為體育發展提供更為堅實的政治保障。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滿足人民健身健康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體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民是否滿意作為工作評價標準,強化政府公共體育服務職能,推動多元主體參與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推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做到體育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
——堅持服務中心大局。圍繞服務“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全面挖掘體育內涵與價值,積極融入國家和地區重大戰略部署,讓體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助力社會治理的新動能,成為增強城市鄉村活力、展示文化軟實力的新平台,成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彰顯美麗江蘇的新視窗,不斷提升體育服務高質量發展效能。
——堅持開放融合發展。圍繞構建“大健康”“大體育”工作格局,向社會全面開放體育行業資源,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辦體育,加快促進體育與教育、文化、旅遊、衛生、科技等行業深度融合,推進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協調發展,在開放融合中提升體育發展效益,推動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的體育發展新局面。
——堅持深化改革創新。注重問題導向,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破除思維慣性和體制機制障礙,推進科技創新要素在體育領域的套用,激發體育發展活力,讓政府更加有為、市場更加有效,實現體育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發展。
(三)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
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強省,人民身體素養和健康水平、體育綜合實力和影響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體育成為我省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顯著標誌,為體育強國建設做出積極貢獻。公共體育服務優質高效,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人數比例位居全國前列;競技體育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奧運會參賽項目和人數規模持續增加,以振興“三大球”項目和發展冬季項目為重點的項目布局更加最佳化,為國爭光貢獻度穩步提高;青少年體育蓬勃發展,學生身心健康狀況明顯改善;體育產業和體育消費總規模全國領先,體育產業效益顯著提升,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體育文化與精神傳承發揚,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方面作用更加突出。
(四)“十四五”時期體育發展主要目標
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十四五”時期江蘇體育發展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公共體育服務水平達到新高度。公共體育服務更充分、更親民、更智慧、更均衡,人民民眾運動健身意識和身體素養進一步提升,獲得感和滿意度明顯提高,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加快形成。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6平方米,全省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3.6名,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43%以上,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人數比例超過93.8%。
——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取得新提升。競技體育發展方式進一步轉變,科學化、精細化備戰訓練加快推進,開放競爭辦隊的模式更加完善,“三大球”改革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參加第32、33屆夏季奧運會對國家貢獻度位居全國前列,參加第24屆冬季奧運會對國家貢獻度進一步提升,參加第14、15屆全運會確保參賽成績穩居全國第一方陣、運動成績和精神文明雙豐收,參加第15屆全國冬運會確保自主培養運動員參賽人數和參賽成績明顯提高。
——青少年體育工作實現新進展。體教融合持續深化,制度機制不斷健全。青少年健康素養、運動技能和體質健康水平普遍提升,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合格率達95%以上。省級體育傳統特色學校達1500所,省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達1000家。體校、學校、社會組織三大陣地更加鞏固,競技體育後備人才隊伍進一步發展壯大,青少年運動訓練和競賽註冊人數超過4萬人,參加人數超過10萬人。
——體育產業規模效益再上新台階。體育產業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發揮經濟成長新動能作用更加突出、爭做示範。全省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7200億元,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2%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占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70%。新增3至5家體育類上市公司,創建一批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動態評定100個以上體育產業基地,新增60個以上體育服務綜合體,培育一批體育產業特色鮮明、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的體育休閒方向特色小鎮。
——體育文化宣傳作出新貢獻。體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強城市鄉村活力、提升江蘇文化軟實力的獨特作用更加彰顯,“體育讓生活更美好”成為社會共識。體育文化的時代內涵更加豐富,奧林匹克精神與中華體育精神進一步弘揚,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保護更加有力,體育對外交流更加活躍,體育綜合影響力更加廣泛。
——體育治理效能取得新突破。“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大體育”“大健康”的工作格局加快完善,民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協調發展、融合貫通的制度機制進一步健全。體育法治建設、標準化建設、信息化建設、作風行業建設一體推進,體育治理規範化、現代化水平全面提高,推動體育高質量發展爭當表率。
三、全面深化體育改革創新
(一)深化體育社會組織改革。深入推進體育社團脫鉤改革,完善脫鉤後體育社團黨建管理體制,把黨的工作融入體育社團運行與發展,確保體育社團正確發展方向,實現省屬體育社團黨組織全覆蓋。指導體育社團依照法規政策和章程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使其成為權責明晰、運轉協調、制衡有效的法人主體,不斷增強依法治理能力,符合參評條件的省屬體育社團5A級占比達30%。做大做強各級體育總會,促進並規範社會體育俱樂部發展,推動體育社會組織向市縣覆蓋延伸,鼓勵鄉鎮(街道)建立各類體育社會組織;支持體育社會組織聯辦高水平運動隊,承接體育賽事、培訓等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強化事中事後監管,開展第三方績效評價,逐步形成架構清晰、類型多樣、服務多元、競爭有序的發展格局。引導體育社會組織發揮聯繫政府與民眾的橋樑紐帶作用,傳播體育正能量,參與社會治理,促進社會和諧。發揮好省發展體育基金會作用,推動體育公益事業發展。
(二)推進社會力量辦體育。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釐清政府、市場、社會職能邊界,進一步推進政事分開、管辦分離,健全政府、市場、社會三者有機統一的協調發展機制。完善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目錄和標準,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行業自律作用,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體育發展,積極發展多元主體投資運營的體育服務供給和混合所有制體育經濟。鼓勵支持社會資本因地制宜建設運營體育場地設施,結合推進公共體育場館“改造功能、改革機制”工程,鼓勵政府投資的體育場館委託第三方運營。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體育賽事活動,健全多元化賽事舉辦和運營模式,發揮體育產業專項資金導向和撬動作用,大力發展職業體育俱樂部和職業賽事,支持引進國際國內高水平賽事,不斷豐富民眾性賽事活動。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聯合辦隊、參與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改革青少年運動員註冊、交流和參賽選拔機制,完善賽事成績獎勵政策。
專欄:社會體育俱樂部促進計畫 |
針對當前社會體育俱樂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規範等問題,進一步規範和促進社會體育俱樂部發展,引導社會體育俱樂部注重社會效益、強化社會責任,提高行業自律水平,重點發展以培養運動興趣和技能為重點的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支持社會體育俱樂部聯辦高水平運動隊,扶持發展職業體育俱樂部,培育以民眾需求為導向的民辦非營利性社會體育俱樂部,不斷健全俱樂部賽事活動體系,逐步形成政府、社會、市場共同推動社會體育俱樂部規範有序發展的格局,充分發揮社會體育俱樂部在滿足民眾多元化體育服務需求、培養競技體育後備人才、促進體育消費拉動產業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
(三)促進行業融合發展。深化體衛融合,健全全民健身促進“健康中國”“健康江蘇”建設制度性舉措,制定運動促進健康機構、體育運動專科醫院建設標準,建立省運動處方庫和體衛融合專家庫,加快體衛融合專業隊伍培養,開展省級運動促進健康中心試點,推動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社會體育組織以及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會康復康養機構等資源整合運用,加快構建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深化體教融合,突出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和全面發展、青少年體育競賽體系一體化、學校體育教練員崗位設定、業餘訓練布局、運動員文化教育和升學等重點難點,細化政策舉措,健全制度機制。深化體旅融合,培育一批覆合型、特色化體育旅遊產品,扶持發展專業體育旅遊經營機構,打造一批體育旅遊目的地、示範基地、精品賽事和精品線路,擴大體育旅遊影響力和知名度。推動體育與科技、公安等行業互動融合,打破政策壁壘,開放共享資源,發揮疊加效應,促進體育治理與業態結構提質增效,構建“體育+”“+體育”的融合發展格局。充分利用縣級體育部門整合後的機構優勢和資源優勢,探索建立縣級體育工作融合發展新模式,培育推廣典型經驗成果。
(四)推動開放競爭辦隊。充分發揮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制度優勢,圍繞有利於在更大的範圍內調度資源,進一步破除體制障礙,引入競爭機制,加快建立開放多元的競技體育辦隊模式和人才培養格局。進一步拓寬辦隊渠道,豐富辦隊形式,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市縣、高校、企業、協會、俱樂部以及其他市場主體聯辦共建國家隊和省優秀運動隊,支持蘇北和蘇中地區聯辦共建運動隊。創新激勵保障措施,推進體育系統內同隊不同組別、同項不同隊伍之間以及政府力量辦隊與社會力量辦隊開展競爭,對人員編制、經費投入實行動態管理,逐步建立優勝劣汰的辦隊機制,不斷提升辦隊質量效益。制定出台參加綜合性運動會與社會體育機構聯辦參賽隊伍實施辦法,鼓勵社會體育機構參與省優秀運動隊組隊並承擔備戰參賽任務。推動建立以體校和學校為主體、社會力量為補充的多元化後備人才培養模式,支持民辦體育培訓機構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培養輸送優秀運動員,堅持公開公平、競爭擇優原則,修訂完善省優秀運動隊運動員招錄辦法。
(五)振興發展“三大球”運動。出台江蘇籃球、足球、排球發展行動計畫,提高“三大球”訓練科學化水平,職業俱樂部參加“三大球”國內頂級聯賽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進一步提高。構建體育系統、職業俱樂部、校園和社會共同參與的“三大球”訓練、競賽和後備人才培養體系,完善“三大球”人才培養與選拔機制,夯實人才儲備基礎,加強尖子人才培養力度。鼓勵地方、高校、俱樂部和社會力量聯辦共建“三大球”專業隊,支持“三大球”職業俱樂部發展,積極探索專業訓練和職業體育融合發展方式,提高“三大球”發展市場化、社會化水平。加強“三大球”項目文化建設,開展“三大球”進校園、進農村、進社區、進家庭等活動,推動“三大球”項目普及和提高。深入貫徹《江蘇省足球改革發展實施意見》,持續推進足球改革發展。
(六)加快數字型育、智慧體育建設。圍繞數字強省、智慧江蘇建設及“網際網路+”行動目標,以深化現代信息技術在體育領域的運用為導向,加強體育信息化統籌規劃,大力推進體育領域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發展,推動公共體育服務、競技體育、青少年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政務管理等五個領域的業務融合、數據融合、技術融合,努力構建服務上普惠化、便捷化,管理上高效化、協同化,技術上數位化、共享化的體育信息化管理服務體系。加快制定體育數據標準、技術標準、管理標準,推動體育數據資源在省級的匯聚,推動數據資源的安全有序開放,實現體育信息資源跨業務、跨部門、跨區域共享的目標,提升體育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建設融合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的數字型育平台,培育數字型育經濟,提升公共體育服務智慧化水平,助力競技體育發展,促進體育治理現代化。
專欄:數字型育建設工程 |
推進體育信息標準化體系建設,逐步建立體育智慧場館出入規則、平台展示規範、訓練場地設施管理規範等智慧型化基礎設施標準體系。建設省市聯動、銜接暢通的體育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民眾體育、從業人員、運動訓練、競賽管理等專業資料庫。實施公共體育信息化工程,構建公共體育服務平台,提供健康指導、設施管理、賽事服務、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等智慧服務。建設訓科醫教服一體化系統,加快構建訓科醫教服數據中心,提升訓練輔助和基地管理智慧化水平。建設線上教育服務系統、學生體質健康服務系統、青少年體育競賽管理系統,開展體教融合信息化套用。建設體育資源線上交易平台,支持不同市場主體套用多種載體聯合各類新型技術手段,打造體驗式體育消費新模式,推動智慧體育場館建設,集場館預定、票務管理、資金結算、線上交易、電子監管等功能為一體,提高安全指數和便利水平。 |
四、積極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一)健全全民健身制度性舉措。全面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強化各級政府主體責任,繼續推動將全民健身相關指標納入健康江蘇、文明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等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完善省市縣鄉四級全民健身工作部門聯席會議機制,加強全民健身工作統籌協調,夯實全民健身組織基礎。推動省市縣三級政府制定出台《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明確目標任務和責任分工。制定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有關政策,制定實施《江蘇省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標準》,推動公共體育服務標準化建設。健全國民體質監測和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制度。發揮行業部門牽頭作用,促進行業人群運動健身。
(二)最佳化場地設施建設與管理。組織全民健身設施現狀調查,全面評估設施布局和開放使用情況。協調相關部門加強體育場地設施用地供給,加大公益性體育設施和相關產業新增建設用地保障力度。推動相關部門向社會公布可用於建設健身設施的非體育用地及非體育建築目錄、指引。引導推動各地制定並實施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五年行動計畫,合理利用城鄉閒置資源和空間,因地制宜建設親民便民的健身設施。推廣建設體育公園、健身步道、籠式足球場、冰雪場館等新型體育設施。進一步盤活存量資源,加大機關、企事業單位內部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力度,繼續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開展全省室外健身設施專項清理行動,及時拆除、更換、維修不能正常使用、存在安全隱患的老舊設施器材;建設全省室外健身設施管理平台,建立設施器材點位檔案,增加報修渠道和方式,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推動省級場館改造和訓練基地建設。
(三)豐富民眾性體育賽事活動。進一步完善覆蓋全省、上下銜接、城鄉貫通的民眾性賽事活動體系,建立健全多元主體參與、線上線下結合的辦賽機制。持續辦好省全民健身運動會、“健康江蘇”健步走、“長江經濟帶”全民健身大聯動、“長三角”體育節、“行走大運河”主題健步走等大型活動,圍繞“周周有活動、月月有賽事”,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民眾身邊賽事活動,每年由體育社團牽頭組織的規模體育賽事活動達15000項次,參與人數超過1500萬人次。扶持民眾性冰雪運動,推廣各類民族民俗體育運動項目,大力發展網路賽事活動,繼續舉辦省網路全民健身運動會。推行《國家體育鍛鍊標準》、工間健身制度和民眾運動等級評定製度,發揮各級行業體育協會、機關企事業單位工會、職工體育協會的作用以及體育明星、健身達人的影響力帶動力,促進全民健身賽事活動蓬勃開展。打造民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品牌,省市縣三級聯動,協力把“魅力江蘇最美體育”系列賽事規模做大、品牌做強。推動舉辦社區運動會,推廣民眾冰雪運動,推進縣域足球普及,支持各地依託地域人文特色和自然資源稟賦培育精品賽事。
(四)強化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綜合運用多種手段,線上線下相結合,高密度、多渠道、通俗易懂地宣傳普及科學健身知識。開展公益健身講座培訓進社區、進學校、進鄉村、進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活動,將科學健身方法送到民眾身邊。協調衛生部門加大運動處方師培訓力度,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作用,完善全民健身志願服務機制,為民眾運動健身提供科學指導與組織服務。定期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和健康評價公益服務活動,完善國民體質監測資料庫。加強不同人群運動健康促進、運動傷病防治、體質健康干預等指導方法研究,大力開展居家科學健身,持續推廣健身氣功•八段錦等傳統健身養生項目。推動全民健身智慧化發展,創新供給方式,鼓勵發展健身信息聚合、智慧型健身硬體、健身線上培訓等新業態,為民眾提供場地預定、信息發布、賽事組織等服務,提升公共體育資源配置效能;推動公共體育場館信息化建設,建設全民健身管理服務資源庫,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智慧化水平。
(五)推進全民健身均衡協調發展。加快區域均衡發展,引導蘇南地區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發揮示範引領作用;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和體彩公益金統籌,促進蘇中、蘇北地區公共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老年人、殘疾人、農民等群體的健身服務,創新適合老年人特點的體育健身項目和方法,辦好老年人體育節。加強殘疾人體育訓練和康復設施建設,推廣適合殘疾人的健身與康復項目,定期舉辦殘疾人運動會。強化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體育服務功能,加強農村全民健身活動、場地和組織建設。
專欄:全民健身實施計畫 |
深入貫徹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實施《江蘇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加強對各地各相關部門貫徹落實情況督查。充分發揮各級全民健身工作領導協調機製作用,推動縣級以上政府制定本地全民健身實施計畫。指導有條件的地區爭創國家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市(縣、區),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均衡發展。充分發揮體育科研機構和高校體育人才優勢,加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研究。抓住體育強省建設機遇,強化頂層設計,轉變政府職能、引導社會參與、推進智慧服務、加強績效評價。堅持法治思維,完善法規制度,不斷提高全民健身工作法治水平 |
五、提升競技體育奧運爭光實力
(一)完善項目管理機制。深化項目(群)管理體制改革,擴大運動項目管理中心自主權,由其統籌負責項目發展。完善權責統一的項目管理制度,明確和理順項目中心和單項運動協會的權利與職責,最佳化職能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強化對省級各運動項目管理中心以及南京、無錫、徐州、常州和蘇州市體育專業運動隊管理中心(辦公室)的日常監管和業務指導,建立健全年度與周期相結合的目標責任體系和綜合評估體系,分解重點任務,落實責任分工,加強評估考核。積極爭取省內高校聯合組建承辦高校國家集訓隊。
(二)最佳化項目結構布局。堅持集約發展,走精兵之路,結合奧運會、全運會項目設定,對未完成周期備戰參賽任務、績效評估排名靠後的項目,採取劃轉、縮減和撤銷等方式進行調整,政策、資金、編制、服務等資源向優勢項目和重點發展項目傾斜。統籌夏季項目與冬季項目、優勢項目與潛優勢項目、集體球類項目與基礎大項以及一般項目的協調發展,確保奧運爭光重點項目有新發展,集體球類項目上新台階,田徑、游泳、水上等基礎大項有新作為,一般項目有新突破。深入推進聯合辦隊,最大範圍調動更多資源參與省優秀運動隊建設和尖子運動員培養工作。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在體育強省建設中實現競技體育突破性發展。
(三)提高科學訓練水平。加強複合型訓練管理團隊建設,建立以教練(組)為主,管理、科研、體能、康復、醫療、營養、心理等多學科共同協作的團隊工作模式。建立訓練備戰專家督導組工作制度,強化對訓練備戰工作的監督、指導和檢查。實施教練員能力提升工程,加強精英教練員系統培養,遴選優秀退役運動員轉崗教練員並開展專項培訓,打造一支具有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和較高執教水平的領軍型教練員隊伍。健全體育專業人員培養體系,提升體能教練、運動防護師工作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強體能訓練,建立運動員體能資料庫,提高測試數據分析利用,提升運動員身體機能和專項能力,降低運動員傷病發生率。加大科技助力訓練備戰力度,加快訓練單位場地器材設施智慧型化改造,推進省優秀運動隊訓練大數據管理系統建設。
(四)加強運動隊思想政治工作。堅持促進運動員的全面發展,不斷提高運動隊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性、實踐性和有效性,切實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基礎作用。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開展“祖國在我心中”主題活動,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和新時代女排精神,全面提升運動員職業道德和文明修養。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弘揚體育精神與培育項目特色文化相結合,精神激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抓黨建和強業務相結合,強化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薰陶、實踐養成和制度保障,進一步完善運動隊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堅持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引領作用,挖掘和打造本土體育明星和優秀團隊,用身邊人、身邊事激發運動隊的愛國情懷與奮鬥精神。
(五)增強職業體育實力。提高足球、籃球、排球職業化發展水平,扶持一批具有較高競技水平、較好經濟效益和良好社會聲譽的職業俱樂部,推動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升職業俱樂部和明星球員的國際國內影響力。繼續保持職業女子足球、女子籃球的全國領先地位,推動職業男子籃球、男子排球重返全國強隊行列,支持女子排球、男子足球職業俱樂部建設。鼓勵網球、羽毛球、桌球等社會關注度高、深受民眾喜愛的項目走職業化道路,擴大職業體育發展規模。引導職業俱樂部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健全職業體育青少年訓練體系。
專欄:教練員能力提升工程 |
加強訓練管理創新,構建符合競技體育發展規律和現代運動訓練發展要求的科學訓練體系;加強教練員隊伍建設,實施教練員專項培養計畫,重點打造一批精英教練員和體能教練;堅持外部引進和自主培養教練員相結合,形成本省人才和引進人才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重視年輕教練員的培養,鼓勵和支持優秀退役運動員轉崗教練員,營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積極推進教練員競爭上崗,完善周期與階段相結合的教練員考核聘用辦法,構建“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選人用人機制;開展訓練質量評估,推動各項目制定訓練質量管理評估辦法,以評促建、以評促訓、以評促管;重視科技助力,建立健全運動員技術檔案、體能檔案和傷病檔案,用數據為教練員最佳化運動員技戰術和防傷治病提供科學指導;修訂完善教練員獎勵激勵政策,激發乾事創業活力。 |
六、切實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
(一)全面深化體教融合。認真貫徹中央和省有關檔案精神,聯合教育部門制定《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強化政策保障。大力促進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嚴格落實《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加強青少年健康教育和干預,針對青少年主要健康問題,研究並推廣運動干預方法。支持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推進優質體育資源進校園,選派優秀教練員、體育俱樂部專業人員進學校指導體育課,開展業餘訓練;加強學前教育階段體育教學,推動全省幼稚園、國小低年級實施少兒體適能活動全覆蓋;加強學校體育設施器材供給配備;設立學校教練員崗位,推薦優秀退役運動員擔任教練員,加大學校體育教師和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教練員體育專項業務培訓力度,提高基層教練員和學校體育教師專項技能和體育訓練執教水平。廣泛開展青少年體育活動,繼續辦好學生陽光體育運動、陽光體育節和嘉年華、冬夏令營等活動,舉辦學生陽光體育聯賽和高水平學生運動員參與的系列競賽活動,鼓勵各級各類學校承接全國和全省青少年體育賽事。進一步加強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建設,完善“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模式,加強師資培訓、體育訓練和賽事組織,建立部門聯動的體育傳統特色學校評估考核制度。鼓勵支持各地各校抓好校園體育俱樂部建設,豐富學生課餘體育活動。
(二)健全多元化後備人才培養體系。選擇基礎設施好、訓練水平高、支持力度大的學校、體校和訓練機構,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予扶持,建成一批“省級青少年高水平單項運動業餘訓練點”,促進三線隊伍建設,完善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體系。實施縣級業餘訓練“5621”計畫,每個縣(市)創建5個以上體育特色項目,每個運動項目布局6所國小、2所國中、1所高中,推動更多的體育項目在學校普及,最佳化縣級業餘訓練布局,夯實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基礎。大力發展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鼓勵支持社會體育培訓機構培養輸送優秀運動員,作為重要補充納入後備人才培養體系。推動業餘體校與普通學校結合融合,拓寬業餘運動員教育升學渠道,促進業餘運動員文化教育;推動完善省高校體育對口單招政策,鼓勵省內高校擴大招收本省高水平運動員選招指標,為業餘運動員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不斷完善青少年後備人才培養支持保障體系。
(三)完善青少年體育競賽體系。廣泛開展校園體育競賽活動,構建省市縣校四級體育競賽體系和選拔性競賽制度,鼓勵學校選拔組建學校代表隊參加青少年體育競賽。建立省級一體化青少年競賽體系,體育教育部門共同制定省內青少年體育競賽計畫,統一運動員註冊認證和裁判員信息系統,統一運動員資格審查與競賽組織標準;聯合選拔組隊參加全國各級各類學生(青少年)體育競賽,將備戰參賽成績納入綜合評價體系。不斷完善錦標賽、冠軍賽、分站賽、俱樂部賽、校園聯賽和國際邀請賽等青少年體育競賽體系。規範青少年運動水平等級認證,建立體育教育部門共同評定機制。辦好第二十屆省運會,最佳化省運會青少年部獎項設定,設立“學校體育工作”“社會體育俱樂部工作”獎項。
專欄:體育運動學校高質量建設工程 |
堅持“辦學多元”原則,在突出體校專業特色的基礎上,探索建立面向社會的青少年體育訓練中心,提供豐富多樣的公共體育服務產品,推動體校在轉型升級中更好地融入社會,增強發展活力,推進體校高質量建設。推進各級各類體校標準化建設,制定《江蘇省中等體育運動學校建設標準》《江蘇省少年兒童體校指導意見》,規範辦學要求,改善辦學條件,提升辦學質量,將體校建設納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將文化教育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實現“雙納入”。鼓勵體校與當地中國小校加強合作,全面加強教育教學管理,配齊配足配優文化課教師,為青少年運動員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持續開展基層教練員業務培訓,每年培訓2000人次,建立和完善省基層教練員培訓的長效機制,不斷提升全省基層教練員的專業素養和執教能力。在全省範圍內省市共建1-2所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為社會培養更多體育專業技術人才。推動體校義務教育階段有關教育配套政策落地落實,確保體校教師在職稱評定、繼續教育等方面享受與當地普通中國小校或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同等待遇,合理保障工資薪酬。 |
七、加快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促進產業體系最佳化升級。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源鏈,推動體育全產業鏈發展。推動體育服務業向高品質、多樣化升級,培育競賽表演、健身休閒、場館運營、體育培訓等體育服務業重點產業鏈,推動水上、山地戶外、冰雪、航空、馬拉松、腳踏車、擊劍、馬術、汽摩和電子競技等引領性強的時尚運動項目產業發展。打造體育製造業強鏈,深入推進體育智慧型製造,發展服務型製造新模式,鼓勵產業鏈龍頭體育企業拓展設計、研發、品牌等價值鏈高端環節,推動體育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發展。抓住產業融合升級的機遇,培育一批“體育+”融合發展示範基地和項目,拓展基於數位技術和網際網路平台的新型體育服務業態,提升體育產業數位化水平。扶持體育中介諮詢、創意行銷、法律服務、金融服務、信息服務、研發設計等領域發展。
(二)激發體育市場新動能。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體育企業、獨角獸體育企業和體育類上市公司,支持體育企業申報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瞪羚企業、“隱形冠軍”企業等。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高端自主體育品牌,打造體育裝備、場館服務、體育賽事、健身連鎖等優質品牌集群,鼓勵支持體育企業爭創“中國馳名商標”。制定加強體育標準化工作意見,完善體育裝備、運動水平、場館服務、賽事活動、體育健身、體育培訓等領域標準規範,鼓勵龍頭體育企業參與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制定。鼓勵支持體育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大產學研合作與科技成果孵化轉化。貫徹《長三角地區體育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和示範作用的高水平合作成果;抓住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引導體育企業深耕國內市場,促進市場要素在更大範圍流動,實現體育產業鏈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鼓勵體育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體育服務貿易規模。
(三)開展體育消費試點。支持南京市、常州市、蘇州市建設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培育一批以縣(市、區)為主體的省級體育消費城市試點單位,努力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試點成果。創新體育消費供給,培育定製、體驗、智慧型、時尚、場景等體育消費新熱點,發展線上健身、線上培訓、線上賽事等新業態。開展公共體育場館開放使用綜合試點,推進公共體育場館“改造功能、改革機制”,尋求場館公益性和市場化的有效平衡點。鼓勵利用商業綜合體、老舊工業廠區等,打造綜合性健身休閒與消費體驗中心。完善體育消費券發行方式,推動體育消費支付產品創新,鼓勵體育金融消費品開發。激發縣域體育消費潛力,活躍農村體育消費市場,拓展夜間體育消費,鼓勵開展線上銷售、體育大賣場、體育嘉年華等體育消費主題活動。編制江蘇體育旅遊地圖,舉辦江蘇運動休閒體驗季活動。
(四)大力發展競賽表演產業。積極申辦承辦國際重大賽事,辦好2022年世界跆拳道錦標賽、2022年世界田聯半程馬拉松錦標賽、2023年世界羽聯蘇迪曼杯羽毛球賽、2023年世界田聯室內田徑錦標賽和2023年亞洲杯足球賽等國際重大賽事。著力發展高端精品賽事,培育超過10項國際體育精品賽事,打造“賽事江蘇”體育品牌和10項具備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體育競賽表演品牌,拓展“一帶一路”“大運河”“長三角”等系列品牌賽事活動,實現各設區市特色品牌賽事全覆蓋。完善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體育賽事活動組織體系,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競賽表演骨幹企業和專業體育賽事運營商,構建賽事策劃、開發、運營、服務、行銷和推廣全產業鏈,建立設施建設、運營服務、特許商品開發、終端消費的一體化運作體系。加強競賽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深化裁判員管理改革,建立體育賽事活動指導員體系。健全體育賽事活動監管長效工作機制,創新監管方法手段,完善技術標準規範,建立風險評估評價和檢查督查制度,加強賽事安全防範,提升體育賽事組織標準化、規範化、信息化、專業化水平,促進全省體育賽事活動蓬勃健康發展。
(五)建設高質量載體平台。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扶持,鼓勵具備條件的地區(單位)申報創建體育產業基地、體育服務綜合體,拓展一批規模效益明顯、支撐作用強的高質量創新載體。堅持標準引領,強化動態管理,建立退出機制,引導推動體育產業基地、體育服務綜合體、體育產業園區(功能區)等各類載體提升功能、拓展業態、升級發展。培育一批體育產業特色鮮明、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的體育休閒方向特色小鎮,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體育產業創新試驗區。高水平辦好江蘇體育產業大會、常州國際運動康復大會,支持辦好淮河生態經濟帶體育產業論壇,創辦江蘇體育產業創新創業大賽。
(六)最佳化體育產業發展環境。建立健全常態化政企溝通聯絡機制,開展服務體育企業專項行動,強化體育產業資源要素共建共享,提升體育服務貼近度。用好體育產業發展、體育賽事活動等各類專項資金,推動資金更多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更高乘數效應的領域,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加強體育市場監督管理,強化體育領域智慧財產權保護,健全體育無形資產評估標準和制度。完善體育產業統計與消費調查制度,定期發布體育產業發展報告。支持體育產業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申報“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畫”。
(七)推進責任體育彩票建設。持續推進負責任、可信賴、健康持續發展的公益彩票建設,處理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係,全面落實責任彩票建設工作要求,推動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彩票管理中心責任彩票四級認證。深化品牌管理體系建設,提升體彩品牌公益公信形象。加強產品統籌,不斷鞏固基礎遊戲的市場地位,推動產品結構最佳化。推進多類型渠道協同發展,持續提高實體渠道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公益金在支持體育事業和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
專欄:體育品牌培育工程 |
實施江蘇體育品牌戰略,發揮財政資金導向和撬動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江蘇體育品牌企業和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體育產品品牌,鼓勵發展健身休閒、場館服務、體育培訓、運動康復、中介服務等服務品牌,加快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與文化內涵的賽事活動品牌以及水上、山地戶外、冰雪、航空、馬拉松、腳踏車、擊劍、馬術、汽摩等時尚運動項目品牌,拓展體教、體衛、體旅等融合發展品牌。強化體育企業在品牌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增強品牌意識,強化創新能力,提升品牌形象。鼓勵發展一批體育品牌建設中介服務企業,建設一批品牌專業化服務平台,提供品牌設計、行銷、諮詢等專業服務。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為體育品牌建設和產業升級提供專業服務。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和展會活動,加大對重點體育品牌宣傳推介力度,提高江蘇體育品牌知名度。 |
八、著力強化反興奮劑工作與行風建設
(一)強化反興奮劑政治引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反興奮劑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認識興奮劑問題是體育領域重大政治風險,事關國家榮譽和體育形象,堅定不移推進反興奮劑工作、打贏反興奮劑鬥爭,是體育領域重大政治任務,切實從“兩個維護”的高度增強反興奮劑工作政治自覺。進一步強化拿道德的金牌、風格的金牌、乾淨的金牌意識,全面貫徹黨和國家對反興奮劑工作的各項部署要求,全面推進“反興奮劑工程”建設,全面提升江蘇反興奮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堅持對興奮劑問題“零容忍”,確保奧運會、全運會我省運動員興奮劑問題“零出現”。
(二)健全反興奮劑長效治理體系。全面落實《反興奮劑條例》《反興奮劑管理辦法》和《反興奮劑規則》,進一步完善反興奮劑監督管理制度機制。按照“誰組隊、誰管理、誰負責”的原則,細化明確各級體育部門、各類人員及所屬專業運動隊、業餘運動隊和俱樂部隊伍的反興奮劑工作責任,構建權責明晰、縱橫交叉、上下聯動的反興奮劑組織管理體系。持續加強反興奮劑風險防控工作,聚焦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把反興奮劑工作與日常訓練管理緊密結合起來,強化外源性食品、藥品、營養品的安全防範,構建系統化、專業化、全覆蓋、無死角的反興奮劑風險預警和防控體系。繼續完善反興奮劑教育資格準入制度,深入推進“純潔體育”APP教育管理全覆蓋,強化教練員、運動員及其輔助人員自覺抵制興奮劑的意識和能力,提升反興奮劑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確保“拿乾淨金牌”的理念入腦、入心、入行。建立健全反興奮劑工作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將反興奮劑工作納入體育行政部門相關考核評價範圍,納入運動員試訓進隊和教練員、科醫管理人員聘任上崗考核重點內容。加強背景審查,進一步規範興奮劑違規人員的管理、使用和監督,開展運動員、輔助人員反興奮劑誠信體系建設。培養一支忠誠、乾淨、擔當、專業的反興奮劑人才隊伍,推動反興奮劑機構專門監督與反興奮劑主體自我監督有機協同。
(三)營造風清氣正的行業環境。把加強體育行風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堅決糾正體育行業不正之風,樹立良好的體育形象,夯實體育事業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根基。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落實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健全體育部門和紀檢監察機構聯動協作機制,綜合運用政治、組織、紀律、法律、經濟等多種手段,加大對賽風賽紀、反興奮劑等重點領域監督檢查和執紀問責力度。切實加強反興奮劑檢查督查,持續開展興奮劑委託檢查,嚴厲打擊興奮劑違規行為,實施“一案雙查”,完善技術處罰與行政處罰並行機制,依法依規頂格處理,嚴格追責問責,保持高壓態勢。
九、鞏固提升體育科教文化水平
(一)強化體育科技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引領,聚焦服務全民健身、提升競技水平、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突出“硬科技”研究,瞄準國內外發展前沿,堅持面向基層一線,制定完善重大體育科技項目計畫,全面推進科技創新要素在體育領域的套用,讓科技創新賦能體育高質量發展。深入開展運動促進健康、科學健身方法、運動能力評價等全民健身科學研究。紮實推進競技水平提升科技助力工程,推動訓練大數據等科技手段的套用,建立健全各運動項目訓練資料庫,加強身體形態與機能、生理生化、體能與康復訓練、心理狀態等數據的獲取和套用;推進高水平競技運動負荷評價體系建設,提升專項運動特徵認識、訓練競賽規律把握和訓練過程監控水平;加快體能與康復訓練平台建設,推動訓練監控、技能測試、機能評定等系統集成,提升體能康復訓練信息化和智慧型化水平。充分發揮體育智庫作用,圍繞公共體育服務、體育文化傳承、體育產業發展及推進體育融合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形成一批高質量決策諮詢研究成果。最佳化體育學科建設和研發布局,推進學科交叉融合,開展多學科聯合科研攻關與科技服務。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完善體育科技評價獎勵機制,支持更多高校、協會、企業參與體育科研,組建科技創新聯合體。
(二)健全體育教育支撐體系。全面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工作,落實省優秀運動隊文化教育工作責任,建立體教融合、學訓一體、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運動隊文化教育模式。通過送教、聯辦、共建等多種方式,切實保障適齡運動員義務教育,暢通高等教育升學渠道,健全運動員文化教育督導機制。普及推廣網路教育,充分利用“體教聯盟平台”“空中名師課堂”等平台,組織運動員參加網路課程學習。完善運動員文化教育考試考核制度,做好運動員選招文化考試工作。落實運動員升學免試或優惠政策,鼓勵運動員通過普通高校運動訓練、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單獨招生和高校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等,進入高等學校學習。大力推進南京體育學院建設,堅持教學、訓練、科研“三位一體”的辦學模式,加強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進一步提升辦學層次和辦學核心競爭力;構建學訓研融合發展長效機制,積極探索優秀學生運動員的發展和成長規律,形成出人才出成績出成果綜合效益,為社會培養優秀的套用型體育專門人才;推動南京體育學院新校址建設,拓展辦學空間。
(三)深化體育文化傳承創新。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創作一批弘揚奧林匹克精神和中華體育精神的體育題材作品。挖掘傳承傳統體育文化,持續做好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育文化展示平台建設、體育文史編撰等方面工作。推動運動項目文化建設,提煉運動項目特色、企業文化和團隊精神,講好江蘇體育故事。推動體育文化產品孵化基地建設,繼續辦好體育文化創意與設計大賽,打造江蘇體育文化品牌。落實《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定期舉辦大運河文化主題體育賽事和活動,建設大運河文化體育公園,共同營造江蘇體育文化繁榮發展的環境。
(四)加強對外和對港澳台體育交流。堅持合作共贏開放戰略,加大江蘇體育文化外宣力度,增進江蘇與國外友城體育領域的相互了解,拓寬交流合作渠道,提升江蘇體育影響力,展示江蘇文化軟實力。積極融入“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擴大“賽事江蘇”品牌系列活動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力吸引力,引導省內體育組織和民眾團體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交流互動、共辦賽事。深化對港澳台地區體育交流合作,鼓勵港澳居民參加江蘇體育賽事活動,支持港澳居民、民間團體和協會在體育賽事、體育產業、體育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與江蘇開展深入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繼續辦好“江蘇·新北體育文化交流周”、海峽兩岸大學生電子競技大賽、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國術)交流大會等項目,努力搭建兩岸青少年合作交往平台。
十、切實加強體育事業發展保障
(一)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體育工作重要論述,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黨的領導貫穿於體育改革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堅持“黨建興體”,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落實“兩個責任”,推動黨建與業務融合發展,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作用,進一步增強組織力、凝聚力,營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體育政治生態,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樹立“黨管意識形態”意識,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強化體育宣傳工作,完善制度機制,構建體育全媒體傳播格局,為促進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二)建強體育人才隊伍。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深入實施人才強體戰略,遵循體育人才成長規律,堅持以品德、能力、業績為導向,以創新激勵保障政策機制為抓手,以培養高水平運動員教練員、複合型團隊專業技術人才、體育產業人才、體育科研人才等急需短缺人才為重點,建立行業系統、高校院所以及社會機構等多方參與的現代體育人才培養開發體系。大力加強優秀青年幹部培養,拓寬培養渠道,強化“選育管用”,完善選人用人機制。進一步完善運動員保障制度、就業安置政策以及職業轉換培訓服務體系,實施體育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百千萬”計畫。深化體育人才職稱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適應江蘇體育行業特點的人才評價體系,建好用好江蘇體育人才資料庫,全面提升江蘇體育人才的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努力打造德才兼備、開拓創新的體育人才方陣,為建設體育強省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
(三)提升體育法治化水平。完善體育法規規範,配合做好《江蘇省全民健身條例》修訂工作,依法制定和清理規範性檔案。嚴格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不斷提高行政執法規範化、標準化水平。探索將體育執法事項納入地方綜合行政執法的工作機制。加強體育系統執法隊伍建設。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建設要求,堅持依法科學民主決策,落實重大行政決策規定程式。制定體育領域信用評價標準,健全體育領域信用主體清單,推進全省體育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加強和規範體育領域事中事後監管,推進“網際網路+監管”“雙隨機、一公開”制度化、常態化。進一步健全法律顧問制度,加強合法性審查工作。健全行政複議、信訪工作機制,依法化解體育糾紛矛盾。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升體育法治意識。
(四)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堅持底線思維,健全安全風險排查、評估、化解和管控制度,完善風險隱患快速反應、科學處置應對機制和方案預案。切實加強體育領域安全生產工作,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行動,制訂省體育安全防範工作指引,著力抓好體育領域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加大對經營高危險性體育項目場所、重大體育賽事活動、開展射擊競技運動的學校等重點部位、重點領域的安全檢查力度,把風險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落實重大疫情常態化防控措施和要求,做好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和備戰參賽的防疫指引。強化網路安全防護,加強政務新媒體管理,落實信息發布審核制度,提高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
(五)創新規劃實施機制。建立規劃實施的動態監測與評估機制,細化分解規劃目標任務,加強年度計畫落實,開展跟蹤檢查,將規劃實施情況作為督促檢查市縣體育主管部門、各條線和各直屬單位的重要內容;採取自我評估和第三方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實施中期和終期評估。推進政策協同保障,協調有關部門,完善公共財政體育投入機制,推動已有體育稅費、體教體衛融合發展等政策落地落實。加強規劃執行監督,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審計和社會監督,及時向社會公布規劃實施進展情況,定期邀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調研督導體育工作,完善縣級體育重點工作督查制度,確保規劃總體目標任務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