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由於經濟快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其中電力缺口尤其明顯,此外嚴峻的環境污染形勢,迫切需要改變能源格局,改善生態環境,對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套用。江蘇位於中國風能資源較豐富區域,沿海尤其是近海海域風能資源更為豐富,為大規模、超大規模海上風電發展創造了巨大空間。大規模非併網風電的套用,更是開闢了一條中國特色風電多元化發展之路。文中分析了江蘇沿海風能資源布局及沿海風電開發現狀;在風電非併網理論指導下,以規模化制氫和氯鹼產業為例,探討非併網風電與
高載能產業間的鏈合路徑,並構建相應產業鏈;依據產業鏈合機制,探討大規模非併網風電產業基地建設的實施目標與戰略規劃。
江蘇風能分布與開發現狀
江蘇風能分布特點
江蘇位於全國風能資源較豐富區,風能資源分布自沿海向內陸遞減,沿海尤其是近海海域風能資源較為豐富,而內陸地區風能資源相對貧乏。其中,近海的東西連島地區風能資源最為豐富;沿海地區、長江三角洲一帶、淮河兩岸、洪澤湖、高郵湖東部及東南部沼澤地帶、太湖東部,風能也較為豐富;陸上風能資源主要在沿海灘涂。在扣除
風功率密度較小不具開發價值和已開發或規劃開發為園區、港口區域後,江蘇陸地風電可開發量為300 萬kW,近海風電可開發量近期為1 000 萬kW,遠期為3000萬kW,合計4 300 萬kW。可見,江蘇風能資源優勢在海上,海上風能極具開發潛力。
江蘇沿海風電發展現狀
通過對風能資源、併網條件、交通運輸及環境等因素綜合分析,除東西連島地區因交通安裝條件不具備建設大型風電場外,其他沿海地區的啟東、通州、如東、東台、大豐、射陽、濱海、響水、贛榆和洪澤湖東南部、太湖東部都極具開發潛力,其中從射陽河到長江口的2.4 萬平方公里淺海輻射沙洲具備開發大規模風電場的綜合條件。江蘇已開展前期工作的海上風電場規劃總裝機容量達130 萬kW,中遠期規劃總裝機容量可達600 萬kW。
大規模非併網風電產業鏈
風電的間歇性和波動性會對電網造成很大衝擊,導致風電在電網中所占比重難以超過10%,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嚴重阻礙了風電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進程。應對這一難題,風電非併網理論應運而生。非併網風電指風電系統的終端負荷不再是傳統的單一電網,而是直接套用於一系列能夠適應風電特性的高載能產業及其他特殊領域。
將非併網風電套用於規模化制氫、氯鹼生產等產業,可形成“非併網風電—規模化制氫”、“非併網風電—氯鹼生產”等一系列產業鏈。已從技術層面打通了非併網風電與相應
高載能產業之間的鏈合路徑,為產業鏈的形成與完善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
大規模非併網風電產業基地建設
產業基地的建設目標和原則
大規模非併網風電產業基地建設,要發揮江蘇沿海風能資源優勢,實現打造江蘇沿海綠色能源基地的戰略構想;進一步延伸“非併網風電—高載能產業”產業鏈,帶動新型非併網風機、精細化工、生物醫藥、高能燃料等產業快速發展;注重培育在產業鏈主要環節上的大型龍頭企業,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建立完善非併網風電政策服務體系;建立健全人才引進、培養機制。從而加快非併網風電產業化進程,建設生產性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共同繁榮的市場體系,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實現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建設中要遵循技術創新、經濟效益、環境友好、產業關聯和政策配套等原則。
產業基地的空間布局
根據江蘇沿海風能資源分布及沿海風電場建設進程,開展江蘇大規模非併網風電產業基地建設。在江蘇風電場建設規劃中,風電場選址主要在如東、東台、大豐、啟東等地,因此,短期內可在如東、東台、大豐、啟東開展大規模非併網風電產業基地的建設規劃。長遠來看,通州、射陽、濱海、響水、贛榆等沿海地區也極具建設大規模非併網風電產業基地的開發潛力。
產業基地的功能布局
隨著大規模非併網風電產業基地建設的展開,要推動新型非併網風機、精細化工、生物醫藥、高能燃料等產業發展,從而形成相應的產業基地,進而圍繞大規模非併網風電產業基地,形成功能完善的功能布局。
總結
大規模非併網風電產業基地建設,對加快緩解能源對高載能產業發展的制約、推進非併網風電產業化進程和拓展非併網風電套用領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要進一步延伸“非併網風電—高載能產業”產業鏈,不斷豐富其產業內容、拓展產業覆蓋面、實現產業功能多樣化,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產業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