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名中醫

江蘇省名中醫

《江蘇省名中醫:龍家俊醫案醫論集》作者龍家俊,出版時間2011年。

基本介紹

  • 書名:江蘇省名中醫:龍家俊醫案醫論集
  • 作者:龍家俊
  • 原版名稱:江蘇省名中醫:龍家俊醫案醫論集
  • ISBN:9787564125974
  • 類別:中醫
  • 頁數:251
  • 定價:39.80
  •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著作權方:公共著作權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介紹,龍家俊簡介,龍家俊對乳房病的研究,師生合作著書,目錄,文摘,一、病因病機,1.感受外邪,

內容介紹

龍家俊簡介

龍家俊主任工作40多年來,在治療常見病、多發病的基礎上,運用中醫辨證論治結合西醫辨病的方法診治了多種疑難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並創立了多個治療疑難病的方法、處方,如用推石、溶石、鏟石、排石合法治療泌尿繫結石;用益肺納腎法治療虛症哮喘;用自擬溫陽通淋湯治療慢性泌尿系感染;用自擬前列健湯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用自擬蒲皂鹿角煎治療乳腺炎等。對一些疑難複雜疾病辨證用寒熱並進、虛實兼顧、標本同治等方法,雙管同下或諸法聯用或採用古賢經方治療,用於臨床,取得了顯著療效,深受廣大病員的歡迎。多年來,每周定期開設中醫疑難病專家門診,病員來自全國各地及國外。

龍家俊對乳房病的研究

龍家俊主任對乳房病有較深的研究,通過長期認真細緻的臨床觀察,提出了乳腺增生病,尤其是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中醫病理基礎為腎虛肝鬱。據此理論,他提出了一整套中醫治療乳腺增生病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為此,中央電視台、江蘇及南京電視台、江蘇人民廣播電台“金陵之聲”、南京新聞台、經濟台、文藝台等電台,新華日報、南?日報、金陵晚報等媒體都曾多次報導。目前,他作為項目負責人,正在主持江蘇省中醫藥局課題“乳健沖劑治療乳腺囊性增生病(乳腺癌癌前期病變)臨床與試驗研究”的工作。

師生合作著書

雍玉嗥、雷運坤、程凌雲、吳元森、孔旋、朱振濤同志是龍家俊主任的學生,長期跟隨龍家俊主任學習和臨床,他們蒐集了龍家俊主任的部分臨床醫案,進行了整理、分析,並匯集了龍家俊主任發表的部分論文,以及學生們總結老師醫療經驗的文章,在龍家俊主任的主審指導下編寫了這本《江蘇省名中醫龍家俊醫案醫論集》,冀希望《江蘇省名中醫:龍家俊醫案醫論集》對廣大中青年中醫臨床工作能有幫助,對振興中醫藥、發展中醫藥學術交流起積極作用。

目錄

第一部分 醫案篇
感冒
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
冠心病
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
腔隙性腦梗死
慢性胃炎
胃扭轉
膽石病
尿石症
尿道綜合徵
系統性紅斑狼瘡性腎炎
乳糜尿
精液異常
男子免疫性不育
月經先期
月經後期
原發性痛經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圍絕經期綜合徵
排卵功能障礙
輸卵管阻塞
帶下病
卵巢囊腫
多囊卵巢綜合徵
慢性蕁麻疹
老年性皮膚瘙癢病
扁平疣
系統性硬皮病
兒童乳房異常發育症
男性乳房異常發育症
急性乳腺炎
乳腺增生性疾病
乳腺癌
肺癌
直腸癌
白血病
頭痛
眩暈(梅尼埃病)
口腔潰瘍
頸椎病
失眠
乾燥綜合徵
體表脂肪瘤
陽痿
陽強
小兒遺尿
疑難病
第二部分 醫論篇
學術探討
試論宗氣及其論證
論肺脾關係及其臨床套用
論心與腎的關係及其臨床套用
論肝與肺的關係及其臨床套用
論肝腎關係及其臨床套用
陰火芻議
老中醫經驗整理
張簡齋治療風濕經驗三法
張簡齋治療婦科病經驗
張簡齋治療婦科雜病的經驗
張谷才教授運用溫清並治法的經驗
張谷才老中醫治療中風恢復期病證的經驗
臨床經驗
虛體感冒醫案四則
益肺納腎法治療虛?哮喘的體會
從膽論治不寐
心腎不交案
汗證治療心得
特發性結腸炎的診治體會
溫中清腸湯治療特發性結腸炎53例療效觀察
前列健湯治療慢性前列腺炎41例觀察

文摘

特發性結腸炎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結腸炎症狀性疾病,是消化道的常見疾病。目前WHO正式命名為特發性結腸炎。
本病1875年由Wilks及Moxon首先描述,1956年我國文士域等首先報告國內病例,此病在歐美比較常見,治癒難度大,愈後常易反覆,並與結腸癌關係密切,已被WHO列為現代難治病之一。因此,開展對本病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自1991年起,開始用自擬溫中清腸湯治療此病,療效顯著。今不揣譾陋,就此病的治療從以下幾方面與通道探討。
江蘇省名中醫

一、病因病機


目前,西醫對特發性結腸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現有資料表明,本病的發生與發展與遺傳、免疫、外源性因素有關,一般認為本病的發病涉及免疫異常,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是由於免疫紊亂所致,是受到免疫遺傳影響的宿主反應與外源性刺激互動作用的結果,是綜合因素共同作用削弱了腸黏膜對體外有害物質或可傳遞因子的抵抗力,導致腸黏膜損害而發病。本病病變位於大腸,呈連續性非節段性分布。多數在直腸和乙狀結腸,可擴展至降結腸、橫結腸、少數可累及全結腸。病變主要浸潤腸壁的黏膜層,少數可達黏膜下層,甚至肌層及漿膜層。
中醫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將本病歸屬於“泄瀉”、“痢疾”、“便血”、“腸癖”等病徵範疇。綜合古今文獻,其病因為:

1.感受外邪


(1)感受濕邪:經云:“溫勝則濡泄”。濕邪乃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因脾惡濕而喜燥,外來濕邪,最易困脾,脾失健運,水谷混雜而下,故發病。因濕性粘膩、所以濕邪每與暑、熱、寒相合為患。若濕熱或暑熱內犯,擾亂脾胃、鬱蒸腸腑,致運化失司,氣血阻滯,熱毒壅盛,血腐肉敗,化為膿血,便瀉而出。若寒濕同犯,寒性凝結,濕性黏滯,寒濕相兼,以致氣滯血澀,腸液凝滯與腸中穢濁之物相結,亦便下白濁黏液為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