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

《江蘇省“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是為全面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根據《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江蘇教育現代化2035》,制定的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蘇省“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
  • 發文字號:(蘇政辦發〔2021〕115號)
  • 發布單位: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印發日期:2021年12月31日
發布通知,規劃全文,解讀,

發布通知

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江蘇省“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江蘇省“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12月31日(此件公開發布)

規劃全文

江蘇省“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
一、發展背景
(一)現實基礎。
“十三五”時期,江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統籌推進現代化教育強省建設,全省教育發展規模、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教育現代化向更高水平邁進,為“十四五”教育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教育現代化建設紮實推進。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教育大會,出台《江蘇教育現代化2035》及實施方案,倡導適合的教育,開啟現代化教育強省建設新征程。持續開展教育現代化建設監測,如期實現省定教育現代化建設目標。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效落實,教育質量穩步提高,江蘇學生擁有更多享受優質教育的機會,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全省中等及以下教育毛入學率均超過9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62.4%,均大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高於世界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教育發展水平全面提升。基礎教育資源短缺明顯緩解,質量水平不斷提高。全省新建改擴建中國小幼稚園5000所左右,完成1122所城鎮配套幼稚園專項治理,普惠性幼稚園覆蓋率超過85%;90%以上的義務教育學校達到省定辦學標準,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得到最佳化提升;普通高中學位明顯增加,全省超過90%的普通高中學生在三星級以上優質高中就讀。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取得新進展,質量水平繼續領跑全國。部省共建打造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樣板,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實現“十一連冠”、教學大賽獲得“九連冠”,20所高職院校入選國家“雙高計畫”。高等教育規模穩步擴大,布局結構得到最佳化,質量水平邁上新台階。15所高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43個學科成為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688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數量均位居全國前列。社區教育體系基本形成,繼續教育資源和平台進一步拓展,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加快構建。
教育綜合改革不斷深化。出台《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檔案,教育改革向縱深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突破。通過下放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等舉措,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國率先開展全省地方普通高校年度綜合考核,推進差異化、特色化發展。高考綜合改革順利推進,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3+1+2”模式。出台《江蘇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探索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完成國家高職擴招任務。深化學校體育綜合改革,全面普及校園足球,大力實施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和促進工作。義務教育階段實現“公民同招”。深入推進中國小課後服務,義務教育學校普遍開展課後延時服務。強化校外培訓機構監管。健全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舉措,啟動民辦學校分類管理改革。系統設計並推進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深化教育對外開放,全省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總數位居全國前列,雙邊多邊教育合作成效顯著。
教育服務發展成效顯著。“十三五”時期,累計培養本科以上畢業生150多萬人,在省內就業創業比例超過70%,累計向社會輸送職業院校畢業生250多萬人,全省每萬名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數提高至929人。全省高校共獲科技經費1052.83億元,較“十二五”增長63%。全省高校建有各類科研平台7738個,其中國家級平台69個、省部級平台1175個,位居全國第一。全省高校獲國家科學技術獎(通用項目)108項,其中獲科學進步獎特等獎3項、一等獎5項。24所高校進入中國高校專利轉讓百強榜,其中位居前十的4所,進入百強的高校共轉讓專利14877件,數量位居全國第一。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取得新進展,貢獻了全省80%以上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
教育保障能力持續增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進一步加強,所有設區市和縣(市、區)均成立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和教育工委,形成黨對教育工作領導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格局。教育投入力度持續加大,全省教育經費總投入達1.5萬億元,其中財政性投入1.2萬億元,分別是“十二五”時期的1.63倍和1.67倍,經費投入總量位居全國第二。全面實施15年免費特殊教育。學生資助政策實現所有學段、公辦民辦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教師隊伍建設水平全面提升,多途徑多形式增加教師總量,擴大高層次人才規模,全省各級各類教育專任教師增加13.03萬人,全省高校擁有兩院院士、國家傑青等國家高層次人才超過1800人,占全國高校總量的10%。
(二)機遇挑戰。
“十四五”時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新征程、新目標要求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高標準建設教育強省,支撐和引領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全省教育事業必須立足現實,著眼長遠、把握大勢,搶抓新機遇、迎接新挑戰,努力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為“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作出應有貢獻。
從全球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於關鍵時期,國際經濟、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發生深刻調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大變局演變。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對教育發展帶來深刻影響,教育對外交流合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成為國際競爭焦點。教育與經濟社會的結合更加緊密,以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深刻改變教育模式、形態、內容和學習方式。必須辯證認識和把握世界發展大勢,把教育這一重要先手棋謀劃好、布局好。
從國內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新特徵新要求,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科技自立自強,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需要進一步發揮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以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助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個領域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抓住新機遇、推出新舉措,主動適應新時代新需求,提高各級各類教育質量和水平,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江蘇特點、世界水平的現代化教育強省建設之路。
從江蘇看,經濟發展進入創新引領加速、質量全面提升的階段,民生髮展進入加快品質提升、促進共同富裕的階段,人民民眾對高質量教育的期待更加迫切,更加追求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充滿溫度的教育服務。全省學齡人口將持續增長,老齡人口規模不斷攀升,外來人口保持高位。必須緊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人民民眾期待,超前謀劃、合理布局教育資源,打造現代化的教育體系,顯著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級和水平,切實將“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轉化為江蘇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和生動實踐。
從教育領域看,我省教育改革發展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科學的教育理念尚未在社會牢固確立,立德樹人的落實機制和教育評價機制尚不完善;教育發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優質教育資源相對不足,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教育體系、層次與布局結構有待最佳化,職業教育對產業轉型升級的適應性有待增強,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還不夠契合。高校原始創新能力與服務經濟轉型升級的潛力尚未充分釋放。教育運行內向,社會參與教育不夠充分,家校合作機制有待改進,教育治理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認真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對江蘇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著力補短板、調結構、提質量、促公平,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高標準建設教育強省,不斷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堅決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光榮使命,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發展重點由注重規模擴張向更加關注結構最佳化轉變,發展方式由注重剛性保障向更加關注彈性供給轉變,發展要求由注重達標考核向更加關注特色品牌轉變,發展取向由注重學校建設向更加關注師生成長轉變,發展評價由注重水平高低向更加關注人民滿意轉變,努力辦好適合的教育、現代化的教育、人民滿意的教育。
堅持黨的領導。完善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的體制機制。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著力加強教育系統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牢牢掌握教育領域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
堅持優先發展。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超前規劃、優先發展,進一步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財政資金投入優先保障教育、公共資源配置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的制度安排與政策設計。
堅持以人為本。深入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化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滿足人民民眾對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可選擇的教育需求。更加注重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努力為每個人在人生不同時期提供所需的學習機會、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堅持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堅持以教師為本,著力提升學校辦學水平。
堅持服務導向。推進科教融合、產教融合、體教融合、醫教協同,推動教育向社會開放,促進教育體系與科技體系、產業體系、社會體系有機銜接,不斷最佳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為現代化建設集聚人才優勢、培育創新動力。
堅持改革開放。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推動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式創新教育和學習方式。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深化教育國際交流合作。
堅持依法治教。更加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教育改革發展,加強教育法規規章制度建設,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依法辦學、依法治校,推動社會依法評價、支持和監督教育改革發展,強化教育系統法治宣傳教育,為現代化教育強省建設提供法治保障。
堅持系統觀念。強化“一盤棋”思想謀劃教育改革發展,統籌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城鄉教育、區域教育和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統籌發展與安全,注重防範化解教育領域重大風險挑戰,更好發揮地方、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教育強省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現代化教育制度體系不斷完善,教育更加公平更為優質,教育結構更為科學合理,多樣化可選擇的高質量教育資源更加豐富,人民民眾的獲得感與滿意度明顯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和總體實力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教育體系更加完善。各級教育高水平高質量普及加快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不斷完善,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教育生態基本形成。15年基礎教育高水平普及,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支撐技能社會建設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省域高等教育體系加快完善,高等教育普及化邁向高質量。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更加完善,服務全民學習的終身教育體系更加健全。
——質量水平更加向好。城鄉教育、區域教育和各級各類教育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師生配比、經費投入、班級學額、設施設備等教育質量保障條件持續改善,課程體系、學業評價等基礎性質量保障制度不斷完善,各類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提高。
——供給方式更加多樣。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逐步形成促進人的多向度發展和多通道成才的“立交橋”。全面發展素質教育,不同性格稟賦、興趣特長、素質潛力的學生在適合教育中生動活潑地發展,教育選擇更多樣、成長道路更寬廣。
——公平底線更加牢固。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基本教育政策,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機制更加健全,區域、城鄉、校際差距逐步縮小,對特殊群體的關愛進一步加強,對經濟薄弱地區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發展型資助政策體系建立健全。
——發展活力更加強勁。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加強教育政策法規制度體系建設,教育標準、監管、評價、督導、投入保障、教師隊伍建設等基礎性制度不斷完善,社會關注和民眾關切的突出問題有效破解,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服務成效更加顯著。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聯繫更為緊密,與現代產業結構深度融合。高校創新源、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充分發揮,套用研究開發成果轉化水平明顯提升。教育服務國家戰略、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能力顯著增強,服務江蘇“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建設的貢獻更加突出。
江蘇省“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
表1.png
三、主要任務
(一)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圍繞促進人的現代化,堅持以德為先,構建五育並舉、融合育人體系,為每一位學生成人成才和人生出彩打好基礎。
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師生頭腦,引導師生學懂弄通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進一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實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建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完善高校專職輔導員職業發展體系,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發揮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關鍵課程作用,加強新時代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推進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積極推進大中國小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推動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內涵發展,建設一批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打造示範課堂,全方位提升思政課建設水平。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推動課程思政各學段全覆蓋,使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
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堅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體現到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建設各方面。突出政治啟蒙和價值觀塑造,深入開展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大力開展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傳統、總體國家安全觀、科技創新等教育,加強紅色教育基地、優秀傳統文化基地和大中小學生生命教育基地建設,紮實推進青少年“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等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少年兒童聽黨話、跟黨走。發揮好學校團、隊組織在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領中的作用,將少先隊活動作為國家規定的必修活動課落實好。加強大中國小教材建設和管理,嚴把教材意識形態關,打造一批精品教材。
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美育。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美育協調發展,實現體育美育課程開足上好、師資配齊配優、活動全面開展,全面提升學生運動技能和體質健康水平,全面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嚴格落實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大力推動教學改革試點,按照“教會、勤練、常賽”路徑,推行“體育與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教學模式,教會學生熟練掌握1-2項運動技能。健全學生體質健康監測體系,強化體質健康監測結果運用。深化體教融合工作,推動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建設,深入推進青少年體育訓練“5621”計畫,普遍建設校園體育俱樂部。大力提升青少年學生健康素養,培養學生健康觀念、知識和能力,養成日常良好衛生習慣,塑造健康心理品質,形成終身受益的健康生活方式。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尊重生命、人際交往、情緒調適、人生規劃等方面的教育,增強學生調控心理、應對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切實做好兒童青少年近視綜合防控工作,完善中小學生近視防控工作措施。推動提升教育系統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加強學校傳染病防控,加強重大疫情、重大災害等特殊時期的心理危機干預,建好校醫院(醫務室)。推行實施“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融合拓展書法、篆刻、舞蹈、戲劇(戲曲)、影視、雕塑、攝影等美育課程。深入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持續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創建省中國小藝術教育特色學校,推進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和省級大學生藝術團建設,讓每位學生都擁有1-2項藝術愛好或特長。
加強勞動教育。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國小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加強勞動教育的課程建設,根據各級各類學校實際,開齊開足勞動教育課程,豐富學生家務勞動、校內勞動及社會勞動的教育內涵,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勞動教育協同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立德、涵情,益智、增能,健體、育美”的積極作用。推動實施大中國小勞動周活動,鼓勵各地各校結合實際,兼顧農村和城鎮不同類型和特點,加強勞動實踐場所建設,大力開展中國小“百千萬”勞動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型勞動,不斷促進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鍊、磨鍊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
推進法治、生態文明、網路文明、科技和國防教育。堅持以憲法為核心、以民法典為重點,深入推進教育系統普法工作。持續開展全省學生“學憲法講憲法”和國家憲法日“憲法晨讀”活動,推進教師網路法治教育培訓,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設,大力提升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專業化水平。加強網路文明教育,提升青少年網路文明素養。以生態文明為重點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落實中國小環境保護教育課時要求,提升青少年生態文明素養。利用科普資源助力學校開展科技教育,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深化學校國防教育改革創新,拓展豐富學校國防教育實踐活動。
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構建以學校為主體、家庭和社會各方全面參與的育人體系。充分發揮學校在學生成長中的主體和主導作用,全面提升各級各類學校育人水平。大力加強親職教育,充分發揮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作用,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親職教育理念,注重言傳身教,傳承良好家風,推進覆蓋城鄉的親職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建設,密切家校合作,推動教師家訪制度化、常態化。強化全社會協同育人,豐富校外教育資源供給,促進學校教育、親職教育、社會教育有效銜接。
(二)推進基礎教育公平有質量發展。
擴大教育資源供給,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水平,推動家庭、社會落實應有責任,大力發展素質教育,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不斷提升育人質量和水平。
推進學前教育普惠健康發展。實施學前教育行動計畫,積極建設公辦幼稚園,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舉辦普惠性幼稚園。最佳化學前教育布局,原則上每1萬左右常住人口配備1所幼稚園。鞏固城鎮小區配套幼稚園治理成果,城鎮小區配套幼稚園一律舉辦為公辦園或普惠性民辦幼稚園。穩步推進學前教育服務區制度。規範發展民辦幼稚園,穩步實施分類管理改革,健全普惠性民辦幼稚園認定標準、補助標準及扶持政策,堅決遏制過度逐利行為,完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到2025年,普惠性幼稚園覆蓋率繼續保持在85%以上,優質幼稚園覆蓋率達90%以上。堅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實施課程遊戲化項目,科學推進幼小銜接。堅決扭轉和治理“國小化”傾向,全面提高幼稚園保教質量。重視0-3歲嬰幼兒教育,加強0-3歲親職教育指導,積極提供多種形式的科學育兒指導和服務。
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強統籌,加快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依據國土空間規劃,推動各地按照鄉村振興和城鎮發展前瞻規劃布局學校建設。加大資源供給力度,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實施“一校一策”達標計畫,建立消除超大規模學校和大班額的長效機制,推行適度規模和標準班額辦學,到2025年,所有義務教育學校達到省定辦學標準。加強鄉村學校建設和管理,提升農村教育質量。推進集團化辦學,完善強校帶弱校、城鄉對口支援等機制。大力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力爭60%以上的縣(市、區)通過國家和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督導評估認定。規範並統籌民辦義務教育發展,按國家要求控制民辦義務教育在校生占比,確保義務教育學位主要由公辦學校提供或通過政府購買學位方式提供。充分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推進課堂教學提質增效,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著力提升內涵建設水平。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紮實有效推進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和體質五項管理,加強校外培訓機構規範管理,建立健全校外培訓機構治理長效機制。抓細抓實控輟保學工作,切實保障隨遷子女、留守兒童等群體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健全課後服務保障機制,豐富課後服務供給,提高課後服務覆蓋面和育人水平。建立學有困難學生幫扶制度。
江蘇省“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
專4-5.png
推動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樣發展。加快構建供給充足、普職融通、多樣化有特色的普通高中發展格局。科學調整高中階段教育結構,拓展高中階段教育選擇空間,更好滿足江蘇學生學習需要。綜合考慮城鎮化進程、適齡人口變化等因素,進一步最佳化普通高中布局,加大普通高中教育資源供給力度,加強優質高中資源建設,擴大優質高中教育資源覆蓋面。到2025年,全省增加普通高中學位40萬個以上,90%以上的普通高中達到省定三星級及以上辦學標準。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加強課程教學研究和內涵建設,積極探索跨學科綜合性教學,開展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教學,建好國家和省級新課程新教材示範區、示範校,推動新課程新教材落地落實。建好高品質示範高中和特色高中,支持各地探索發展科技高中、體育高中、藝術高中、人文高中等特色學校。辦好綜合高中(班),鼓勵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資源互通、學籍轉換,促進普職融通,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機會。強化省級統籌,積極推進創新拔尖後備人才培養,加強巨觀布局規劃,遴選若干普通高中進行試點,推動普通高中與高水平大學協同培養。
推進特殊教育全納融合發展。促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學段特殊教育有效銜接,努力滿足各類特殊學生的教育需求,讓每個殘疾兒童少年感受到教育的溫暖和力量。加強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健全特殊教育師資、經費、設備保障機制,構建布局合理、學段銜接、普職融通、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體系,高質量普及殘障兒童少年15年免費教育。到2025年,各設區市以及常住人口達20萬人的縣(市、區)均建有1所特殊教育學校,融合教育覆蓋率達80%以上。
提升教育裝備現代化水平。加強中國小教育裝備建設,推動技術裝備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發展,構建教育裝備現代化服務保障體系,滿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建立健全實驗教學支持機制,推動實驗室標準化管理,為加強和改進實驗教學提供保障。到2025年,全省中國小教學儀器配備率達100%,全省所有基礎教育學校教育裝備配備達到省教育裝備二類標準,力爭80%以上學校達到省教育裝備一類標準。
(三)提升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
強化職業教育類型特色,加快構建縱向貫通和橫向融通並行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提升職業教育服務能力,打造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職業教育高地,不斷增強職業教育社會認可度和吸引力,建設技能型社會。
最佳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一體化設計職業教育培養體系,推動各層次職業教育在專業設定、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培養過程等方面的銜接貫通。探索長學制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實施江蘇省中等職業學校領航計畫,建設一批省級一流中職學校、國家級優質中職學校和專業(群),注重為高等職業教育輸送具有紮實技術技能基礎和合格文化基礎的生源。支持有條件的中職學校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試辦社區學院。實施技工院校提升行動,打造一批優質特色品牌。最佳化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布局結構,建成30個左右示範性專業集群。打造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標桿,推進國家“雙高計畫”項目單位建設,深入實施江蘇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卓越計畫,建設一批一流高職院校。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支持有條件的高職院校圍繞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需求舉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促進各學段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滲透融通,結合職業生涯規劃,在普通中國小實施職業啟蒙教育,探索發展以專項技能培養為主的特色綜合高中。
推動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產教融合推進機制,推動建立以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的產教融合發展路徑與模式,促進教育和產業聯動發展,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貫徹實施《江蘇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機制。積極發揮地方政府、重點產業協會牽頭作用,帶動行業骨幹企業聯合職業院校等組建產教融合聯盟,推動南京高等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園建設,支持常州等地開展國家產教融合示範市建設。推動職業院校與重點產業、骨幹企業深度合作,推動校企共建共管產業學院、企業學院,打造一批跨區域跨校聯合產業學院,建設一批與職業技術標準對接的資源共享型高水平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推動職業院校開展技術技能積累,提升服務科技創新和鄉村振興的能力。率先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的新路徑新機制,加快培養高素質產業人才隊伍。完善職業院校專業與產業吻合度預警機制,提升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的適配度。推動職業院校擴大職業培訓規模,鼓勵開展補貼性培訓和市場化社會培訓,到2025年,全省職業院校年培訓人次達到全日制在校生規模的1.2倍以上,高水平高職學校達到2倍以上。打通職業學校畢業生在就業、落戶、參加招聘、職稱評審、晉升等方面的通道,與普通學校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
完善職業教育育人機制。強化標準引領,鼓勵和支持職業院校全面推進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要求等教學標準開發工作。完善德技並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模式,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強化實驗、實訓、實習等實踐教學體系的質量管理。深入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加快推進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培養培訓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對接新經濟、新技術、新職業,加快傳統專業升級和數位化改造,持續建設國家級、省級和校級三級高水平專業群體系。實施“三教”改革攻堅行動,建立具有江蘇特色的企業實踐制度、繼續教育制度和聘用考核制度。適應生源多樣化特點,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推廣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理實一體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加強職業教育教材建設,建設一批省級教材研究基地,支持校企合作開發一批活頁式、工作手冊式、融媒體教材。健全省、市、校三級競賽制度,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推動落實學生實習實訓強制保險全覆蓋。
(四)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以實現高質量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為導向,以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為核心,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重點,推動高等教育分類特色發展、開放融合發展,加快一流大學群體建設,提高高等教育社會服務能級和貢獻水平。
最佳化高等教育結構。加強高校分類指導、分類支持、分類評價,引導高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爭創一流,支持發展新型大學,完善省域高等教育體系。支持有條件的高校開展部省共建,提升辦學水平。制定實施省高校設定“十四五”規劃。科學調整高等學校布局結構,拓展本科層次辦學容量,最佳化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布局,資源配置優先向蘇中、蘇北傾斜。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做好獨立學院有關工作。規範高校異地校區建設管理。最佳化學科專業結構,推進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建設,主動布局積體電路、人工智慧、儲能技術、量子科技、高端裝備、智慧型製造、生物技術、醫學攻關、數字經濟(含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生物育種等學科專業,大力發展公共衛生、兒科、全科、產科、養老護理等民生急需學科專業。深化重點領域學科專業與相關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不斷豐富跨領域跨學科專業的知識圖譜和知識體系。最佳化層次結構,科學核定高校辦學規模,爭取擴大高水平高校招生規模,積極擴大博士、碩士研究生培養規模,讓更多江蘇學生享受到優質高等教育。完善學位授權體系,最佳化學位授權點的區域布局,加強區域間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資源的共享。
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貫徹落實國家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持續實施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工程。調整最佳化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專項”和“綜合”建設項目,夯實高水平大學建設基礎。紮實推進“雙一流”建設支持計畫,對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的江蘇高校給予相應的經費支持和政策支持,支持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在多個領域建設一流學科,全面提升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支持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圍繞主幹學科,強化辦學特色,建設一流學科。支持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建設。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基礎厚實、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省屬高校,推動其在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上爭先進位,實現跨越發展。到2025年,爭取新增至少1-2所高校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
促進套用型本科高質量發展。推進一流套用型本科高校建設,重點建設一批有品牌專業支撐、產教緊密融合的省級重點產業學院,選聘一批本科高校產業教授。切實加強套用型本科高校六大專項建設,重點加強實驗實訓實習環境、平台和基地建設,引導高校緊密對接區域和行業發展實際,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和評價標準,為地方和行業培養大批適需對路的高素質套用型、複合型、創新型人才。到2025年,建設10所左右省一流套用型本科高校,建設30個左右省重點產業學院,打造100個左右套用型本科國家一流專業和200門左右套用型本科國家一流課程,選聘500名左右本科高校產業教授。
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加快建設一流本科教育,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學的基礎地位、事業發展的前沿地位,深入實施一流課程和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畫”,到2025年,750個左右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新建600個左右省品牌專業,建成500門左右國家級和2000門左右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加強教風學風、教學秩序和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建立大學全周期的學業預警制度,完善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的學業考評制度,形成以學校為主體,教育部門為主導,行業部門、學術組織和社會機構共同參與的質量保障制度體系。聚焦基礎學科和前沿交叉領域,最佳化人才培養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研究型人才培養質量和能力。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力度,提升文化領域和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水平,加快補齊公共衛生和健康領域人才短板,夯實農村農業現代化人才基礎,布局建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打造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持續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項目和“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增強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深入開展“青年紅色築夢之旅”系列活動,引導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全面推進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創新,完善研究生分類培養模式,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和研究生線上課程建設,持續實施江蘇省研究生培養創新工程,紮實推進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產教結合、科教融合的專業學位、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基於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高水平科研項目和重大工程項目培養研究生。深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持續開展產業教授選聘和省級研究生工作站認定工作,增強研究生實踐能力。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支持體系,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提升高校科學研究與創新服務能力。充分發揮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套用研究重要方面軍、高新技術產業化生力軍和重大科技問題突破的策源地作用,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國家科技戰略水平,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強大支撐。深入實施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畫,支持有關高校組建重大科技創新平台,自主選題開展基礎科學研究,以多種方式參與各類先導產業示範區、先導產業研究院及企業研發平台建設。支持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支持高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國家和區域發展重大戰略需求以及關鍵“卡脖子”問題,確定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鼓勵高校突破學科、專業和院系壁壘,集聚優質科技資源,提高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能力,形成一批標誌性科研成果。加強高校科技創新隊伍建設,集聚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建設一批優秀科技創新團隊。深入實施江蘇高校協同創新計畫,鞏固完善協同創新體系,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高校科技成果高質量轉化行動,在重點領域加強與實體經濟精準對接。支持有關高校實施科技成果價值增值工程、培育高價值專利集群、設立技術轉移基金等創新機制。持續實施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畫,組建跨學校、跨學科、跨專業、跨部門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和創新團隊。加強高校智庫建設的整體規劃和科學布局。
(五)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創新發展方式,豐富發展內容,重點加強社區教育、老年教育服務供給,進一步完善終身教育體系,促進全民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
完善終身學習制度。加快推進“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設,開展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暢通終身學習“立交橋”,促進全社會人人學、時時學、處處學。大力推進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探索建立學校、培訓機構與行業企業協同開展終身職業技能培訓的制度。引導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面向在職職工、進城務工人員、新農民、殘疾人和退役軍人等重點人群開展繼續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建立健全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職前教育與職後教育溝通銜接機制。到2025年,“江蘇學習線上”開放共享視頻學習資源達到5萬個,註冊用戶達到300萬人。
健全社區教育辦學體系。完善省、市、縣(市、區)、鄉鎮(街道)、社區(村)五級社區教育網路,推動各類學校向社區開放,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教育,形成多元主體參與的社區教育體系。發揮各級開放大學在社區教育體系中的骨幹作用。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在城鄉基層社區建設居民家門口的社區學習點,探索開放、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共享模式。最佳化“社區教育+”模式,培育一批社區教育特色品牌。鼓勵學校和社會機構教育資源向社區教育延伸,服務居民終身學習。到2025年,省級標準化社區教育中心達標率100%,建成省社區教育特色品牌200個,城市、農村居民的社區教育參與率分別達到70%、50%以上。
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建立健全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和學習者等多主體分擔機制,充分發揮老年大學的骨幹作用,分工協作構建老年教育支持服務體系,建設一批示範性老年大學(老年學校)。鼓勵發展遠程老年教育,推動部門、行業企業、院校舉辦的老年大學進一步面向社會開放。鼓勵和支持行業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設立老年教育發展基金。促進老年教育與文化、體育、科普、旅遊等相結合,提供開放便利、靈活多樣的老年教育服務,探索養教結合的老年教育新形式,提高老年教育的可及性。鼓勵開發適合不同需求的老年教育課程體系,豐富老年教育內容與形式。到2025年,全省每個設區市至少有4所老年大學,每個縣(市)至少有1所老年大學,70%以上的鄉鎮(街道)建有老年大學分校(老年學校),50%以上的村(社區)建有老年大學(老年學校)學習點。
(六)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以培養補充教師為基礎,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引領,以保障待遇為關鍵,推動全體教師共同發展,引導廣大教師爭當“四有”好老師。
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切實加強教師隊伍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實新時代幼稚園、中國小、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定期註冊、業績考核、職稱評聘、評優獎勵的首要要求,把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作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引導教師上好每一節課、關愛每一個學生,努力建設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隊伍。健全教師榮譽制度。加快師德教育基地建設,挖掘師德典型、講好師德故事、擴大社會影響。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使教師成為最受社會尊重的職業、令人羨慕的職業。嚴格落實師德建設主體責任,建立師德失范行為通報警示制度和“一票否決”制度,對出現嚴重師德師風問題的教師,探索實施教育全行業禁入制度。
推進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畫2.0,整體推進教師教育更高質量發展。完善師範教育體系,支持高水平師範院校擴大師範生規模,鼓勵高水平綜合性大學舉辦師範教育。擴大師範生培養規模,提高培養層次,創新培養模式,吸引優秀學生報考師範專業。鼓勵師範專業提前批次錄取,注重入校後二次選拔。完善師範生定向培養機制,探索師範生公費教育和優秀師範畢業生推薦就業制度。積極推進師範院校教學實踐基地建設。積極支持和鼓勵在讀研究生到農村學校幫扶支教。構建以技術師範院校為主體、高水平大學、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等參與的職教教師培養新格局。
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素質。實施基礎教育教師素質提升計畫。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持續實施鄉村教師系列培養培訓計畫,每年招收定向培養師範生3000人左右。創新幼稚園教師、保育員培養和補充機制,嚴格幼稚園教師入職門檻,突出保教實踐和課程遊戲化能力,提高幼稚園教師專業化水平和待遇。做好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師資保障。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重點建設一批校企共建、產教融合的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完善職業院校教師評價體系。探索建立“雙師型”教師認證體系,制訂江蘇省中職、高職及職業本科教育“雙師”素質標準。規劃建設職業技術師範教育體系,探索建立普通高校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聯合培養職教師資機制。充分發揮高校對人才的凝聚作用,搭建高校青年教師成長和高層次人才發展階梯。加強教師培訓機構專業能力建設,構建省、市、縣、校四級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推進教師培訓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培訓模式,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教師繼續教育基地和優秀教師訪學平台,促進教師終身學習。
最佳化完善教師管理機制。創新教師編制管理,通過統籌調劑,確保中國小教師編制使用。按照“標準核定、備案管理”的原則,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公辦幼稚園教師編製備案管理,備案制人員與事業編制人員同崗同酬,並按國家規定參加社會保險,參照事業單位職業年金水平建立年金制度,所需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實施高校人員總量管理,完善崗位設定管理,推進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強化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的統籌管理權,完善符合學校實際的崗位管理制度,促進師資均衡配置,提高教師編制、崗位等使用效益。完善教師補充機制,滿足教育發展需要。普通高中招聘碩士及以上研究生學歷的緊缺學科教師,可“先上崗後考證”,職業院校可通過直接考察的方式公開招聘高層次、高技能人才。深入推進減輕中國小教師負擔工作,為教師安心、精心、舒心從教創造更好環境。進一步保障教師地位待遇,健全中國小教師與當地公務員工資收入增長長效聯動機制,確保中國小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
(七)加快智慧教育建設。
深入推進新技術賦能教育,以新技術促進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變革,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
加快教育新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布局教育新基建,打造結構最佳化、集約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加快教育專網建設套用,最佳化全省教育網路樞紐環境,加強國家主幹網、省市教育網和學校校園網的銜接,實現網路地址、域名和用戶的統一管理。推動教育數據中心的規範化、集約化建設,為全省教育機構和學校提供便捷可靠的計算存儲和災備服務。增強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支撐能力,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平台融合發展,構建互聯互通、套用齊備、協同服務的“網際網路+教育”大平台。推進學校傳統基礎設施的數位化改造和智慧型化升級,按需部署千兆光纖、5G、WiFi6、IPv6等通信基礎設施和校園物聯網。完善教育系統網路安全制度和技術防護體系,確保全省教育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核心數據、業務系統和上網信息安全。
構建智慧教育創新套用生態。不斷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促進教與學的人機協同與減負增效。持續推進省名師空中課堂、城鄉結對互動課堂、網路名師工作室建設與套用,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持續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升級建設一批智慧型化校園,打造智慧教育示範區,開發物聯網、大數據、5G、人工智慧、VR/AR、區塊鏈等新技術套用場景,普及新技術支持下的混合式、合作式、體驗式、探究式教學,推動學校教育理念重塑、結構重組、流程再造和文化重構。全面實施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提升工程2.0,推動普及人工智慧教育,不斷提升師生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套用能力。統籌教育物理空間和數字空間建設,促進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融合發展,構建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模式。
推進智慧型化教育管理與服務。統一教育數據建設標準,推進教育信息系統的深度整合和教育基礎數據的規範採集,全省教育數據逐步實現“一數一源”。完善省級教育數據中心監管平台,建設全省教育數據共享平台,有序推進跨地域、跨層級、跨部門的數據流動,充分釋放教育數據效能。推動教育行政辦公數位化,普及線上協同辦公、移動辦公,加快教育政務數位化轉型,推動各類教育政務事務“一網通辦”。推動學生數字檔案在評價中的套用,全面記錄學生學習實踐經歷,客觀分析學生素養和能力,支撐各學段全過程縱向評價和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推進“網際網路+”教育監管和決策,實現大數據支持下的實時監測、精準評估和科學決策,為持續提升教育態勢全面感知、趨勢智慧型預判、資源統籌調度、人機協同能力提供關鍵支撐。
(八)提升教育對外開放水平。
堅持積極穩妥、健康有序、提質增效、行穩致遠,以確定性工作有效應對不確定的風險挑戰,努力構建新時代江蘇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提升江蘇教育國際影響力。
最佳化教育對外開放布局。積極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外人文交流機制建設,加強與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教育交流合作。持續推動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教育合作,積極推進中俄教育合作交流,深度拓展與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等歐洲以及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周邊教育已開發國家的教育合作,支持鼓勵與以色列、芬蘭、瑞典等國家一流資源開展高水平合作交流,深化與東南亞、非洲、南美洲等國家教育合作交流的頻度和深度。廣泛開展與港澳台地區教育交流。
提升教育合作交流水平。發揮各級各類學校主體作用、教育對外開放專家諮詢委員會參謀作用,建好英國、加拿大、美國、德國、俄羅斯、韓國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若干省級高校中外校群合作平台。推動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提質增效,積極引進境外優質教育資源,重點打造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完善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體系。支持高校與國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建設高質量國際科研平台,重點支持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建設,建設若干省級高校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支持高校和科研機構積極引進海外優秀人才,支持高校設立講席教授計畫,吸引世界一流專家、學者來蘇任教。
加快國際化人才培養。積極開拓優質教育資源合作渠道,完善公派出國留學管理,進一步發揮選派單位作用,推動出國留學資助主體多元化。推進高校公共外語改革,探索建立“外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儲備“一精多會、一專多能”國際化複合型人才。加強非通用語種專業建設,大力培養“一帶一路”建設急需的懂外語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推動高校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推進實質性合作,通過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授、雙導師制等形式開展高水平人才聯合培養。鼓勵校際合作交流向學科、專業、學術帶頭人延伸。推動本科院校與已開發國家高校互通互認專業核心課程。支持高校選派優秀學生赴國際組織實習,選派更多人才到國際組織工作。開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對外合作交流特色學校建設,鼓勵中國小校加強國際理解教育,開展跨文化活動。
增強江蘇教育國際影響力。持續推進留學江蘇行動計畫,做強打響“留學江蘇”品牌,吸引國外優秀青年來蘇攻讀學位、從事博士後研究,推進中外學生趨同化管理和服務,促進江蘇外國留學生教育質量提升和結構最佳化。開展學歷教育外國留學生論文抽檢,完善質量標準,強化質量保障。舉辦江蘇中外知名大學校長論壇、江蘇中國小校長國際協作會,擴大江蘇教育影響。堅持量力而行、依法辦學、質量優先、穩步發展,引導高校自主、高效、有序赴境外辦學。推進“中文+職業技能”項目,啟動實施“鄭和計畫”,加強與走出去企業合作,提升產能合作中的人力資源供給和服務貿易能力,在“一帶一路”沿線共建一批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人文交流基地及學校。積極參與海外中國國際學校建設,支持國際中文教育創新發展模式。加強國際教育線上平台建設,鼓勵學校開發推廣線上課程,豐富傳播渠道,擴大國際客群。
(九)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統籌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強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構建現代教育治理體系。嚴格執行教育部門權責清單,規範行政權力運行。深化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最佳化政務服務,加強事中事後監管,進一步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健全教育分級管理體制,釐清教育職責邊界,形成管理合力。強化依法治理,健全地方教育法規體系,推動教育地方性法規修訂製定工作。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推進教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探索建立教育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和責任倒查機制,完善教育行政執法制度。完善教育內部審計體制機制,加強審計機構和隊伍建設,依法有序推進教育內部審計全覆蓋,強化審計整改和結果運用。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完善學校治理結構,推動形成依法治校的良好格局。擴大社會參與,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學會、相關基金會等機構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重視教育科學研究,建好建強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充分發揮教育科研(教研)機構在決策諮詢、重大項目研究、重點領域集中攻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制定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系列配套檔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破除“五唯”頑瘴痼疾,系統推進黨委和政府、學校、教師、學生和用人等關鍵領域評價改革,引導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選人用人觀。完善各級各類學校評價標準,健全多元評價機制,組織開展教育評價改革試點,以點帶面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探索構建具有世界水平、富有時代特徵、體現江蘇特色的教育評價體系,推動各級黨委和政府科學履職水平明顯提高,各級各類學校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更加完善,引導教師潛心育人的評價制度更加健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辦法更加多元,社會選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學。
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更新人才培養觀念,注重學思結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探索多種培養模式。最佳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生態,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能力素質的新要求,統籌設計各學段育人目標、教學標準、培養方案,更新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加強核心素養培養,著力增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最佳化教學方式,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引導教師深入理解學科特點、知識結構、思想方法,科學把握學生認知規律,提升教學質量。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把學習、觀察、實踐同思考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注重保護學生好奇心、想像力、求知慾,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學習能力。創新教育教學手段,探索基於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重視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
穩步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內容體系,加強關鍵能力考查,促進學科素養提升。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推行國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改革,完善國中綜合素質評價辦法,全面推進中考改革。建立職業教育類型的考試招生制度,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使“職教高考”成為高等職業院校招生主渠道。深入實施新一輪高考綜合改革,進一步完善依據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努力實現學生成長、國家選才和社會公平的有機統一。完善博士研究生選拔“申請—審核”和直接攻博等選拔機制。
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堅持教育公益性,推進非營利性與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完善差別化的扶持政策。建立民辦學校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引導機制,持續提升民辦學校辦學質量。完善政府購買服務、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政策制度,依法落實稅費減免政策,逐步提高教育經費總投入中社會投入所占比重。建立完善多元主體合作辦學機制,引導社會力量加大教育投入,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對教育捐贈收入給予配比,按規定落實公益性捐贈稅收優惠政策,吸引社會捐贈。健全民辦學校健康發展機制,完善民辦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強化規範管理,防範辦學風險。
(十)推動區域教育改革和創新發展。
搶抓國家、省重大戰略機遇,增強江蘇教育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戰略自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統籌最佳化區域教育發展。
融入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發展。推進長三角教育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攜手打造全球卓越的教育區域創新共同體。推動江蘇高校主動融入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平台,構建以集中攻關和聯合創新為新模式的產學研用合作共同體。推動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建設,支持長三角高水平大學在江蘇設立分支機構,鼓勵長三角優質數位化資源共建共享,因地制宜探索開展高等教育學分和學習成果互認。服務和支撐南京都市圈建設,鼓勵優質學校採取學校聯盟、結對共建等方式開展跨區域教育合作。加快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教育改革。建立健全長三角教育現代化一體化監測體系。
打造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樣板。深入推進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由片及面深入推進職業教育綜合改革,將蘇錫常都市圈打造成為全國深化產教融合體制機制改革先行區、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示範區和職業教育區域一體化發展標桿區。推動制度創新,進一步整合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資源、平台等要素,探索城市群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模式,一體化設計蘇錫常職業教育的規劃目標、建設標準、政策體系等,全面提高職業教育的供給能力、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系統開展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理論、模式、文化等研究,引領全國職業教育改革創新。
推動教育服務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沿海地區教育現代化,促進資源優勢互補和有序流動,推動各級各類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與產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的中高職學校緊缺專業貫通培養,深化產教融合。引導高校積極參與沿海地區城市主導產業和新型產業發展,對接重點產業技術需求,與市縣共建研究院,與高新區、開發區共建科技平台等。支持高校參與建立健全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推動沿海地區高校、科研院所與國內外大學院所深化學科建設合作。組織沿海地區高校申報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進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加大沿海地區高校海洋相關學科建設和海洋產業人才培養力度,以南通大學、江蘇海洋大學、鹽城工學院為重點,推動沿海地區高校內涵式發展,提升本科教育水平,打造一批涉海特色專業。
推動蘇中蘇北地區加快發展高中階段教育。適應人口變化和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加大結構調整和資源整合力度,最佳化高中階段教育布局。支持和推動蘇中蘇北地區新建和改擴建普通高中。推動主城區三星級高中最佳化選址和縣區高中進城辦學,做強做優縣(市、區)中等職業教育並積極拓展高等職業教育。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
健全加強黨的領導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完善落實黨的領導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的工作格局。堅持正確的政績觀,強化科學的教育發展理念,堅決克服短視行為、功利化傾向,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進一步發揮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溝通聯絡、督促落實等作用,動員各方面力量共同推進教育改革發展。堅持和完善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落實民辦高校董(理)事會、黨委、行政“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組織機制,推進中國小校黨建工作體制機制改革,切實提升管黨治黨、辦學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全面加強教育系統黨的建設。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黨的組織路線,實施教育系統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品牌工程,健全黨建引領保障體系,推動教育系統黨的建設邁上新台階。始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加強教育系統黨員幹部政治能力培訓,著力提升黨員幹部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強化思想引領,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牢牢把握黨對學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管好守牢教育系統各類意識形態陣地。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大力實施黨建工作創新工程,紮實推進高校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深入實施高校基層黨建“對標爭先”建設計畫,開展江蘇高校三級黨組織“強基創優”建設計畫。以“四個規範”全面加強民辦高校黨建規範化建設,推進黨組織書記選派全覆蓋。以“一校一品”黨建文化品牌項目建設推動中國小校黨建工作質量提升。組織實施黨政管理幹部培訓領航計畫,深入推進教師黨員先鋒工程、大學生黨員素質工程,把骨幹教師培養成黨員、把黨員教師培養成教學科研管理骨幹。強化全面從嚴治黨引領保障作用,壓實“管行業就要管黨風廉政建設”的政治責任,突出政治監督,完善監督體系,聚焦重點領域,加強廉政風險排查防控,持續深化作風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生態。加強教育系統統戰與群團工作。建設一批全省高校同心教育實踐基地,強化黨外知識分子思想政治引領。深化與民主黨派對口聯繫,落實特約教育專員制度。
(二)加大教育投入。
持續提升教育投入水平。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把教育作為戰略性投入予以優先保障,落實各級財政教育支出責任,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完善教育標準體系,健全生均撥款制度,建立穩定增長機制。完善捐贈教育激勵機制,擴大社會對教育的投入。加大教育經費統籌力度,推動教育經費使用結構重心向質量提升、結構最佳化轉移、向教育教學改革和教師隊伍建設傾斜。不斷提高教育經費和資產使用效益,加強預決算管理,依法加強非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和民辦學校辦學成本監審,建立健全收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實施績效管理,建立全覆蓋、全過程、全方位的教育經費監管體系, 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
完善學生資助體系。全面精準落實各項學生資助政策,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獎助學金和助學貸款政策體系,完善政府主導、學校統籌、社會廣泛參與的學生資助投入格局,並向農村地區、經濟薄弱地區適當傾斜。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物價變動情況,建立健全資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相對困難學生精準識別有效路徑,實現應助盡助。實施發展型資助育人行動計畫,將育人融入學生資助全過程,打造“智慧資助”江蘇樣板。
(三)強化督導評估。
建立全面覆蓋、運轉高效、結果權威、問責有力的教育督導體制機制,加強教育督導機構和督學隊伍建設,形成督政、督學、評估監測三位一體的教育督導體系。加強對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職責的督導,建立一級督一級的督政體系,完善督促指導學校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督學體系,建立對校(園)長任期內綜合督導制度,完善中國小(幼稚園)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制度。建立督導部門歸口管理、多方參與的教育評估監測機制。加強和改進教育評估監測,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開展教育評估監測工作,完善教育現代化建設監測體系、改進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構建高校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探索形成學校評估、專業評估、國際評估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辦法,建立行業企業、用人單位、教師、學生、家長和中介組織多方參與的評價制度。建立健全教育督導問責機制,強化教育督導結果運用,增強教育督導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四)完善落實機制。
健全規劃任務分工和工作協同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制定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強化年度計畫和規劃有效銜接,科學制定政策和配置資源,將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加強部門與地方之間協同,推動解決發展難題,完善規劃落實落地的工作機制。鼓勵各地大膽實踐、積極探索、創造經驗,不斷探索實施規劃的有效機制。完善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及實施監督機制,充分利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對規劃實施情況開展跟蹤監測,更好發揮規劃引領作用。
(五)營造良好氛圍。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樹立教育良好形象。圍繞立德樹人,弘揚主旋律,釋放正能量,大力宣傳正確的教育觀、成才觀和評價觀,講好江蘇教育的故事,強化政策發布解讀,引導全社會理解支持教育改革發展。加強與媒體等部門聯繫協作,合理引導社會預期,切實展現江蘇教育工作創新舉措,加快推進教育媒體融合發展,提升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著力營造教育改革發展的良好輿論氛圍。加強校園及周邊治安綜合治理,完善安全風險評估和預警、安全隱患排查和處置機制,全力維護校園安全穩定。

解讀

2021年12月31日,《江蘇省“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由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實施。規劃主要由發展背景、總體要求、主要任務、保障措施等部分組成,總計2.6萬餘字。
一、發展背景
(一)現實基礎
“十三五”時期,江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統籌推進現代化教育強省建設,全省教育發展規模、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教育現代化向更高水平邁進,為“十四五”教育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教育現代化建設紮實推進。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教育大會,出台《江蘇教育現代化2035》及實施方案。持續開展教育現代化建設監測,如期實現省定教育現代化建設目標。全省中等及以下教育毛入學率均超過9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62.4%。
教育發展水平全面提升。全省新建改擴建中國小幼稚園5000所左右,普惠性幼稚園覆蓋率超過85%,90%以上的義務教育學校達到省定辦學標準,全省超過90%的普通高中學生在三星級以上優質高中就讀。部省共建打造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樣板,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實現“十一連冠”、教學大賽獲得“九連冠”,20所高職院校入選國家“雙高計畫”。15所高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43個學科成為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688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數量均位居全國前列。
教育綜合改革不斷深化。出台《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檔案。高考綜合改革順利推進,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3+1+2”模式。義務教育階段實現“公民同招”。深入推進中國小課後服務,義務教育學校普遍開展課後延時服務。強化校外培訓機構監管。深化教育對外開放,全省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總數位居全國前列,雙邊多邊教育合作成效顯著。
教育服務發展成效顯著。“十三五”時期,累計培養本科以上畢業生150多萬人,在省內就業創業比例超過70%,累計向社會輸送職業院校畢業生250多萬人,全省每萬名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數提高至929人。全省高校共獲科技經費1052.83億元,較“十二五”增長63%。全省高校建有各類科研平台7738個,其中國家級平台69個、省部級平台1175個,位居全國第一。全省高校獲國家科學技術獎(通用項目)108項,其中獲科學進步獎特等獎3項、一等獎5項。24所高校進入中國高校專利轉讓百強榜。
教育保障能力持續增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進一步加強,所有設區市和縣(市、區)均成立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和教育工委。全省教育經費總投入達1.5萬億元,其中財政性投入1.2萬億元,分別是“十二五”時期的1.63倍和1.67倍,經費投入總量位居全國第二。全省高校擁有兩院院士、國家傑青等國家高層次人才超過1800人,占全國高校總量的10%。
(二)機遇挑戰
從全球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於關鍵時期,國際經濟、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發生深刻調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大變局演變。必須辯證認識和把握世界發展大勢,把教育這一重要先手棋謀劃好、布局好。
從國內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新特徵新要求,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科技自立自強,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需要進一步發揮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
從江蘇看,經濟發展進入創新引領加速、質量全面提升的階段,民生髮展進入加快品質提升、促進共同富裕的階段,人民民眾對高質量教育的期待更加迫切,更加追求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充滿溫度的教育服務。
從教育領域看,我省教育改革發展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比如,科學的教育理念尚未在社會牢固確立,教育發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等等。
二、總體要求
(一)基本原則
發展重點由注重規模擴張向更加關注結構最佳化轉變,發展方式由注重剛性保障向更加關注彈性供給轉變,發展要求由注重達標考核向更加關注特色品牌轉變,發展取向由注重學校建設向更加關注師生成長轉變,發展評價由注重水平高低向更加關注人民滿意轉變,努力辦好適合的教育、現代化的教育、人民滿意的教育。
堅持黨的領導。
堅持優先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
堅持服務導向。
堅持改革開放。
堅持依法治教。
堅持系統觀念。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教育強省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現代化教育制度體系不斷完善,教育更加公平更為優質,教育結構更為科學合理,多樣化可選擇的高質量教育資源更加豐富,人民民眾的獲得感與滿意度明顯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和總體實力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教育體系更加完善。
——質量水平更加向好。
——供給方式更加多樣。
——公平底線更加牢固。
——發展活力更加強勁。
——服務成效更加顯著。
三、主要任務
(一)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圍繞促進人的現代化,堅持以德為先,構建五育並舉、融合育人體系,為每一位學生成人成才和人生出彩打好基礎。
1.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
2.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
3.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美育。
4.加強勞動教育。
5.推進法治、生態文明、網路文明、科技和國防教育。
6.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
(二)推進基礎教育公平有質量發展
擴大教育資源供給,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水平,推動家庭、社會落實應有責任,大力發展素質教育,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不斷提升育人質量和水平。
1.推進學前教育普惠健康發展。
2.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3.推動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樣發展。
4.推進特殊教育全納融合發展。
5.提升教育裝備現代化水平。
(三)提升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
強化職業教育類型特色,加快構建縱向貫通和橫向融通並行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提升職業教育服務能力,打造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職業教育高地,不斷增強職業教育社會認可度和吸引力,建設技能型社會。
1.最佳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2.推動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
3.完善職業教育育人機制。
(四)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以實現高質量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為導向,以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為核心,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重點,推動高等教育分類特色發展、開放融合發展,加快一流大學群體建設,提高高等教育社會服務能級和貢獻水平。
1.最佳化高等教育結構。
2.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
3.促進套用型本科高質量發展。
4.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5.提升高校科學研究與創新服務能力。
(五)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創新發展方式,豐富發展內容,重點加強社區教育、老年教育服務供給,進一步完善終身教育體系,促進全民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
1.完善終身學習制度。
2.健全社區教育辦學體系。
3.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
(六)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以培養補充教師為基礎,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引領,以保障待遇為關鍵,推動全體教師共同發展,引導廣大教師爭當“四有”好老師。
1.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
2.推進教師教育改革創新。
3.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素質。
4.最佳化完善教師管理機制。
(七)加快智慧教育建設
深入推進新技術賦能教育,以新技術促進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變革,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
1.加快教育新基礎設施建設。
2.構建智慧教育創新套用生態。
3.推進智慧型化教育管理與服務。
(八)提升教育對外開放水平
堅持積極穩妥、健康有序、提質增效、行穩致遠,以確定性工作有效應對不確定的風險挑戰,努力構建新時代江蘇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提升江蘇教育國際影響力。
1.最佳化教育對外開放布局。
2.提升教育合作交流水平。
3.加快國際化人才培養。
4.增強江蘇教育國際影響力。
(九)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統籌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強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1.構建現代教育治理體系。
2.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
3.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4.穩步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5.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
(十)推動區域教育改革和創新發展
搶抓國家、省重大戰略機遇,增強江蘇教育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戰略自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統籌最佳化區域教育發展。
1.融入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發展。
2.打造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樣板。
3.推動教育服務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
4.推動蘇中蘇北地區加快發展高中階段教育。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
(二)加大教育投入。
(三)強化督導評估。
(四)完善落實機制。
(五)營造良好氛圍。
此外,《規劃》還設定了以下十五個專欄。
專欄1 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質量提升行動
專欄2 體育美育高質量發展計畫
專欄3 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計畫
專欄4 規範民辦義務教育發展
專欄5 推進“雙減”工作
專欄6 基礎教育資源建設與內涵提升項目
專欄7 中職“領航計畫”和高職“卓越計畫”
專欄8 高水平大學建設工程
專欄9 高校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行動計畫
專欄10 終身學習平台建設計畫
專欄11 教育人才高地建設工程
專欄12 智慧教育提升工程
專欄13 教育對外開放質量提升工程
專欄14 高校三級黨組織“強基創優”建設計畫
專欄15 加強平安校園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