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學菁英學校

江蘇大學菁英學校創辦於2007年,是以適應江蘇大學“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計畫和江蘇大學“未來傑出校友”培養計畫而改建成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強化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蘇大學菁英學校
  • 時間:2007年
  • 培養方式:理論學習
  • 地點:江蘇大學
簡介,培養目標,培養原則,培養方式,理論學習,能力訓練,社會實踐,社會觀察,交流研討,教學管理,學員招收,培養周期,課程設定,過程控制,考核評價,跟蹤培養,校務管理,管理機構,導師隊伍,班級管理,學籍管理,保障機制,教學模式,

簡介

前身是創辦於1996年的原江蘇大學“21世紀人才學院”和“21世紀人才學院菁英班”。菁英是江蘇大學該校實施“英才專育”策略的一項具體措施,即以思想政治教育強化班的形式,通過學習,強化學生骨幹的思想政治素質、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其前身為成立於1996年的江蘇大學“21世紀人才學院”,被譽為江大“第二課堂”,之中聚集青年才竣,是培養青年人才的重要基地和廣大學子嚮往的“精品搖籃”。

培養目標

菁英學校針對優秀大學生的成長規律和實際需求,從增強政治素質、提升思想境界、錘鍊作風品格、最佳化能力結構、擴展國際視野等方面著手,在全校大學生中培養一大批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能引領社會發展、能適應國際競爭的時代精英。

培養原則

(一)堅持把人才成長的一般規律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特殊要求相結合。尊重大學生成長特點和需要,科學設計培養內容和方式,並著重加強理想信念、信仰立場、理論素養等方面的培養。
(二)堅持組織培養與自我教育相結合。通過發揮專家教育引導效果,通過發揮網路教學的優勢,充分調動培養對象的內在積極性和主動性,有計畫、系統地開展培養工作。
(三)堅持理論框架訓練與能力結構訓練相結合。對培養對象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訓練,並採取專業化的培養方式提高培養對象的學習研究、組織協調等社會化能力。
(四)堅持組織社會實踐與進行社會觀察引導相結合。組織培養對象參加社會實踐,引導他們了解社會、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堅定理想信念;找準他們普遍關心的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有針對性、有說服力的分析和解答,形成正確的社會觀察結論。
(五)堅持培養選拔與日後的觀察、舉薦、使用相結合。在培養期內有計畫、分階段地引導和幫助培養對象逐步提高各方面素質,在培養期結束後實行跟蹤培養制度。

培養方式

理論學習

菁英學校學員的理論學習以課程教學與專家講座兩種形式為主,幫助培養對象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解,初步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構築必要的知識結構,激發乾事業的熱情;正確認識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以及基本國情,增強對當代各種社會思潮的辨析、甄別能力,進一步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能力訓練

菁英學校開設專門的培訓課程和專家講座,組織培養對象參加“領導能力、英語口語技能、演講技能”等各種專業化的能力訓練、素質拓展,開展相應的活動進行情景模擬體驗,提高以社會化能力為核心的組織協調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分析判斷能力等綜合素質;學習掌握判斷形勢、應對複雜局面、駕馭全局的能力。

社會實踐

菁英學校組織培養對象深入到基層生產一線參加勞動鍛鍊,到機關事業單位、廠礦企業、鄉鎮社區掛職鍛鍊,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了解基層、認識國情,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密切與基層和民眾的聯繫;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練意志品質、培養優良作風;增加社會閱歷,培養、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和綜合素質。

社會觀察

菁英學校組織培養對象參加“三國三校”、國際交換生、出國培訓和實習,拓展他們的國際視野,幫助他們逐步掌握和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澄清思想上的困惑和模糊認識,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鑑別力;同時,利用形勢政策課對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以及社會熱點現象幫助辨別和梳理,明確堅定的政治方向。

交流研討

菁英學校組織培養對象按班、小組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討論、質詢,就一些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專題研討和辯論,就學習、研究、實踐中的收穫和體會進行交流,幫助培養對象在加強自學的基礎上認真思考社會現實問題,激發主動探索的精神,培養批判性思維,鍛鍊表達能力;實現“教學相長”、“學學相長”,多方交流、共同提高。

教學管理

學員招收

三年級本科生或一年級研究生;中共黨員或中共預備黨員,綜合素質突出的入黨積極分子、優秀團員;學習成績優良,曾獲得校級二等(含二等)以上獎學金;擔任學校各級團學組織的學生幹部;身心健康。每期招生規模300人左右。

培養周期

從每年10月份開始,至次年10月份結束,為期一年。

課程設定

培養課程分必修課、選修課兩種,共240學時。按照專業課程、專家講座、網路學習、社會實踐、交流考核等五大模組設計,採取集中學習和分散學習兩種方式。集中學習均為必修課;分散學習為選修課。

過程控制

定期收取學員的聽課筆記,認真閱讀後進行評判。及時了解學員在掛職、實習單位的表現,並提供必要的幫助。指導學員開展課題研究、撰寫調查報告、發表學術論文。定期與學員交流、溝通,及時把握學員思想動態。

考核評價

由班主任對學員在課堂學習中的參與情況給出課堂評價;由實踐、實習單位就學員的實際表現給出實踐評價;由菁英學校教務辦公室聘請專業老師對交流考核部分進行評價。
上述三項考核由菁英學校校務委員會綜合考核,有一項不合格者不得結業。在菁英學校學習期間,受到校紀校規處分及以上處分者,不得結業。通過菁英學校校務委員會綜合考核者,發放結業證書。

跟蹤培養

學員結業後,設定跟蹤培養期。跟蹤期間將向學員開放各類學習平台,為結業學員繼續學習和交流聯繫提供機會和支持。在擔任校內職務、推優入黨、選調生選拔、就業推薦等方面給予傾斜,對表現特別突出的學員力爭在其職業發展過程中給予組織化推薦。

校務管理

管理機構

菁英學校設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由學校黨委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擔任,副主任委員由學工部、團委、關工委等部門主要負責人擔任,委員由組織部、宣傳部、研工部、老幹部部、教務處、科技處、心理中心等部門主要負責人擔任。校務委員會下設教務辦公室(掛靠校團委),負責制定、修改學年教學計畫,以及招生、管理、考勤、結業等工作。

導師隊伍

菁英學校聘請一批政治素質過硬、管理經驗豐富、專業知識深厚的在職黨政領導、學科帶頭人、老專家、老同志,組建導師團隊,擔任學員的學業導師,參與菁英學校的日常教學、課後輔導、討論交流等活動。

班級管理

菁英學校設班主任一名,由校團委負責老師擔任,負責日常管理。全體學員分三個班管理,每班設班長一名,負責協助班主任管理班級日常事務。班級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平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組活動。成立菁英學校黨支部、菁英學校團總支,黨支部書記、團總支書記由學員通過競選產生。

學籍管理

菁英學校為每位學員建立學籍,從所學課程、參與情況、學習態度、討論交流發言情況、作業完成情況等方面,客觀記錄學員在各個培養階段和環節的表現及成績。培訓班結束前,通過組織學員自評、小組鑑定、班主任審核等環節,形成學員鑑定表,在此基礎上,由班委會形成學員學習期間的綜合性評語。

保障機制

(一)政策保障。加大對菁英學校的資金支持力度,每年劃撥45萬元的專項經費用於邀請專家授課、學員外出考察、學員社會實踐、學員對外交流等方面工作。加強優秀學員的選拔培養力度,“三國三校”活動學生代表、國際交換生、國家、省優秀學生幹部原則上從菁英學校學員中選拔。
(二)教材保障。在充分借鑑中央編印的相關理論讀本、高校思想政治課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培養目標和課程設定的需要,推薦或整理哲學名著、文化專著、勵志成才等方面的讀本和學習資料,確保每位培養對象培訓期間完成10冊以上的閱讀和學習量。
(三)陣地保障。依託黨校、團校和理論研究機構,建立一批覆蓋全面、功能突出的培訓基地。動員和發掘各方面資源,在機關事業單位、廠礦企業、鄉鎮社區建立一批穩定的掛職鍛鍊基地,為每位學員在一個培養周期內提供一次以上的掛職鍛鍊機會。充分發揮已經建立的社會實踐基地和就業創業見習基地的作用,加強同各類素質拓展訓練機構的聯繫與合作。
(四)網路保障。依託我校網上團校,實現線上授課、即時交流、資料下載、網路調查等功能,作為培養對象學習理論知識、提升能力素質、交流心得體會的重要平台和對學員進行學籍管理、過程控制、跟蹤培養的有效載體,切實為培養對象服務。

教學模式

菁英班的教學模式呈現三大特色:(1)導師制。採用“1+1”的方式(1個導師帶1名學員)配備資深教授,開展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結對指導。(2)開放式授課。採用集中的報告會、討論會和“1+1”分散討論的形式組織。授課注意將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 (3)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為主,同時兼顧考察、參觀、體驗、成長訓練等實踐內容。學員完成既定學習任務,通過綜合考核,由菁英學校校務委員會頒髮結業證書,並優先推薦深造或就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