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背山大峽谷地處湖南省汝城縣田莊、永豐、濠頭三鄉交界地,距縣城21公里。生成於第四世紀,距今約300萬年。該峽谷南北縱橫十餘公里,底寬幾十米不等,上口較寬處達幾百米。兩岸山勢雄壯,石峰突兀,崖壁嶙峋,入口峭壁處,有一棧道相通;山中森林茂密,古樹參天;谷底河水清澈,奇石閃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江背山大峽谷
- 地理位置:湖南省汝城縣
- 海拔:1700米
- 南北縱橫:十餘公里
簡介,地貌,景致,
簡介
江背山大峽谷,位於湖南省汝城縣田莊、永豐、濠頭三鄉的交界,距縣城21公里,在海拔1700米的江背山群山懷抱之中。
江背山大峽谷是寒武紀末形成的斷裂大峽谷,峽谷南北縱橫十餘公里,上口寬200—800米,底寬80—200米,谷底縱深500餘米,面積2萬多畝。
地貌
江背山大峽谷成生於第四世紀,距今約300萬年。據有關地質資料記載:汝城的地貌發展史,經歷了多次滄海桑田,海陸變遷。早在寒武紀以前,縣區與鄰區均處於淺海,並與震旦寒武系一厚愈千米的淺海相沉積,寒武紀末,地殼開始回升,海水逐漸退出。江背山大峽谷就是在這特定環境下成生的。其中區域斷裂是成生峽谷的基本條件,至今在峽谷的北東向還可以看到有區域斷裂的痕跡。其次,峽谷成生還與特定岩性有關,是由於峽谷底部砂頁岩(主要成份Al2O3)易風化並受流水沖蝕淘空,河道隨斷層而發育,上部的脆性石英砂礫岩(主要成份SiO2)隨斷裂而塌陷。現峽谷中堆積深厚的巨石就是上部塌陷的岩石。因此,該地貌景觀是內力與外力作用的結果。
景致
江背山大峽穀穀底原為漚江河床,自花木橋大壩建成後,河水改道,河床乾枯,一川奇石裸露無遺,石頭或大或小,顏色或深或淺;如翁、如齒、如龜、如蟒,或臥、或立,姿態各有千秋,形狀各異,栩栩如生。同一顆石頭由多種顏色構成,紅黃黑白青蘭等各種顏色成份比重各不相同,造就了江背山的石頭絢麗多彩。特別是對牙石,該石高約二十餘米,寬約六米,厚約兩米,上大下小,頂端稍尖,如一顆巨牙插在江中,可謂一石獨秀。
大峽谷的山腰則又是另一番景色。上萬畝原始次生林林茂幽深,空氣清新,萜香沁人,山巒起伏,峻山如黛。尤其是野豬壠一帶,野牛、野羊、野豬出沒於森林之中,更增添了峻岭的生機。象形嶺背,山奇樹茂,塔石、神龜石、獅子岩等奇石閃爍。塔石如寶塔,頂端懸著數十噸的巨石。龜石惟妙惟肖,一大一小,如母子相戲。獅子岩如一隻雄獅怒吼。整個象形嶺的地貌如大象聚首,故稱象形。
江背山峽谷的石屏亦有其特色,巨大的石屏山是此地特有的風光,規模之大,實屬罕見。西邊的石屏山高達兩百多米,氣勢磅礴,震撼人心。石屏棱石層疊,如刀砍斧削般。東邊的石屏山蜿蜒起伏,如一條巨龍臥伏山頂,延綿十餘公里。
峽谷頂端有一座石峰,高約百米,金字塔形,分為數層。整座石峰遠望如觀音坐在蓮花寶座上,人稱“觀音坐蓮”。“觀音坐蓮”山勢陡峭,石峰突兀,奇險無比,頂端的石頭似天外飛來之石。據傳,是神仙把石頭放上去的。山峰上有石洞多處,石洞邊怪石嶙峋,夾有多處石縫,石縫中長滿灌木,把石峰點綴得分外秀麗。
谷頂向北繞過幾個山苞,便是平頭嶺。相傳平頭嶺有一百個小山苞,人稱是八卦迷宮陣。但沒人能數清過。曾有護林員在此宮迷,一天一夜才得以走出。甚是神奇。
峽谷和平頭嶺之間有盤形、象形組兩個村莊,村莊前是成片的梯田,被青山、翠竹、綠樹環繞,古樸秀美。早晚藹雲朵朵、炊煙縷縷;農忙時節,田洞中人來人往,水牛負犁耕耙,生機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