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湜 (shí )(1818~1866)清代詩人。字持正,又字弢叔,別署龍湫院行者,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諸生。三與鄉試,皆不第,出為幕友,歷山東、福建等省。在京師得親戚資助,捐得浙江候補縣丞。鹹豐十年,奔走避兵,憂憤而死。詩宗宋人,多危苦之言。有《伏敔堂詩錄》。《吳中先賢譜》 蘇 文 編繪
基本介紹
- 本名:江湜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 江蘇長洲(今蘇州)
- 出生時間:1818
- 去世時間: 1866
生平簡介,詩作特色,詩作集粹,
生平簡介
江湜,鹹豐時縣學諸生,屢試不第,曾為幕僚,或作塾師,藉以餬口。鹹豐七年(1857)由其表叔彭蘊章為他援例捐了個從九品“分浙試用”的差使,在杭州都轉鹽運使營務處掌文書。太平軍兵臨杭州時,他從亂軍中逃出,投奔到在溫州任永嘉縣令的好友陳子余處。未幾老家傳來噩耗:其父在蘇州城破後,被太平軍所殺,其母和一妹亦投水而亡。
江湜像
![江湜像 江湜像](/img/1/ff2/cGcq5SZzgDMwYDZ1YzNwYDNmFzMlZWZmRjYjJ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鹹豐十一年(1861)避亂溫州期間,夏遊雁盪山(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境內)寫下騷體《大龍湫題壁》:“嶂連雲兮山四圍,仰飛瀑兮從天來,傾萬斛之珠璣,為我心兮寫哀。噫!風塵澒洞兮故里為灰,非龍湫之宴坐將餘生兮焉歸?”。同治元年(1862)官樂清長林鹽大使。次年調杭州佐治海運,同治三年(1864)秋再游雁盪,寫下《雁盪歸後作詩寄雪樵》:“有人重赴瓊林宴,而我重為雁盪游。可笑榮枯同一瞬,未知名姓孰千秋?”
江湜亦工書畫但被詩名所掩。平生經歷太平天國戰爭和鴉片戰爭,一生坎坷多舛,鬱郁不得志,傾其全力作詩,病卒杭州,得年49歲。死前自作輓聯:“天賦清才不登上壽,詩追變雅自居古人”。遺命自擬碑碣:“清故詩人江弢叔之墓”。據說江湜歿後,其族人有哭弢叔詩:我兄不盡誤儒冠,誤在家貧買一官,本卻無心求利達,曷嘗救得是饑寒?江湜著有《伏敔堂詩集》及《續錄》。
詩作特色
江湜遭逢離亂,半生輾轉閩浙蘇三地,生命歷程與行旅密切聯繫,畢生心力凝結為《伏敔堂詩錄》。詩集中行旅詩歌占百分之四十之多,這些詩歌記行述聞見,以漂泊、回歸為核心,輻射出孤獨、深愁、思鄉、回歸四類情感主線,于山程水景中抒寫出一顆亂世愁郁的心魂。其詩自云:“平生參遍名家作,似為今時寫此哀;寫出渾疑哀已盡,明朝又上筆端來。”(《錄近詩因書四絕》之一)也有少數詩作,如《流民》等,述及民間疾苦。其詩工力深厚,擅長白描,戛戛獨造,造意遣詞,力脫常徑,自言其詩“脫略前人”,“意匠已成新架屋,心花那傍舊枝開”(《近年》),很為時人推重。近代陳衍稱他是“鹹、同間一詩雄”,“尋常命筆,每首必有一二語可味者”(《近代詩鈔》)。近代金天翮說他“以清剛矯濃嫭”,“曲折洞達,寫難狀之隱,如聽話言”(《答蘇戡先生書》)。李慈銘也說他的詩“有勁氣”。
《伏敔堂詩集》
![《伏敔堂詩集》 《伏敔堂詩集》](/img/5/cb6/nBnaugzYkN2MxIGOjVWOhZGZxEzN4UTMzIWMxkDZyYTMkFGM0YmY3gDMzA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詩作集粹
【旅夜用孟郊體】
百愁如百矢,無弦以心控。
一發還射心,愁矢妙百中。
【由江山至浦城,雪後渡越諸嶺,輿中得絕句】
連宵雨霰苦紛紛,今上籃輿盼夕曛。
萬竹無聲方受雪,亂山如夢不離雲。
【湖樓早起二首】
面湖樓好納朝光,夜夢分明起輒忘。
但記曉鐘來兩寺,一鐘聲短一聲長。
湖上朝來水氣升,南高峰色自崚嶒。
小船看爾投西岸,載得三人兩是僧。
【雨餘】
江湜行書冊頁
![江湜行書冊頁 江湜行書冊頁](/img/9/5dc/cGcq5SNlVDNzIWZwYTMxYTM3IWYkNGOmJmY0M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好游心自喜山程,復此前山放午晴。
溪水綠時真是酒,野花香得不知名。
雨餘一笠行還佩,風處單衫著更輕。
便算為僧行腳去,何須歸籍就諸生。
【舟中二絕】
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載出遊。
卻羨舟人挾妻子,家於舟上去無愁。
我向西行風向東,心隨風去到家中。
願風莫撼庭前樹,恐被家人知阻風。
【南台酒家題壁】
忽忽青春客里休,半生贏得一生愁。
與人會飲從沉醉,是處無家且浪遊。
海氣夜迷燈火市,江風涼入管弦秋。
不知一枕羈人夢,更上誰家舊酒樓?
【彥沖畫柳燕】
柳枝西出葉向東,此非畫柳實畫風。
風來無質難上紙,巧借柳枝相形容。
筆端造化真如此,真宰應嗔被驅使。
君不見昔年三月春風時,楊柳方榮彥沖死,壽不若圖中雙燕子。
【山寺夜起】
月升岩石巔,下照一溪煙。
煙色如雲白,流來野寺前。
開門惜夜景,矯首看霜天。
誰見無家客,山中獨不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