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中學,即今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學,1928年建校,1950年改為今名,在江淮中學建校前,蚌埠人念中學只有去鳳陽,或遠去南京、上海等地。如今的蚌埠二中已是安徽名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淮中學
- 創辦時間:1928年
- 類別:中學
- 所屬地區:蚌埠地區
簡介,創辦規模過程,建校背景,籌備過程,初期規模,校訓校風,抗日歷史,
簡介
江淮中學,是一所由轉運公會籌款興建的私立學校。該校建於1928年。1938年至1945年,蚌埠淪陷期間,江淮中學停辦。抗戰勝利後,1946年復校。
建國後,1950年,改名為蚌埠市第二中學。由於該校校齡長,規模大,設備齊全,師資力量較強,故而,80多年來,在蚌埠乃至全省教育界,頗有影響。
創辦規模過程
建校背景
江淮中學建校之前,蚌埠地區沒有一所像樣的中學,本地官紳富賈子弟,多去鳳陽、南京、安慶、上海一帶讀中學,很是不便。當時,蚌埠轉運公會具有一定資本,同時,該公會經營的生意很好,收入頗豐,地方上藉口辦教育,每年都要向該會派下很重份額的教育捐款。通惠轉運公司經理王佩之、華大轉運公司經理張獻廷、榮興轉運公司經理胡漢卯、永安轉運公司經理侯乾卿等人計議,與其每年以巨額捐款投入地方搞有名無實的教育,不如狠狠心,聚一筆款子,自己辦一所象樣的中學,這樣,既減輕了地方教育的負擔,又解決了轉運公會子弟就地讀書的問題。於是,王佩之等人向公會會員們提辦學的倡議,全體會員一致同意,並通過了以下的辦學章程。一、組織籌備委員會,以轉運公司文牘王子宜與公會委員王佩之、李振宸、胡漢卿、張獻廷、高少與等為籌委,並以王子宜為籌備計畫人。二、經費由每噸裝貨純利中捐二角學厘,預計每年可得學校常年經費2萬元。建築費等預籌計畫由籌委會提交大會通過後,另行湊集。三、校名定名江淮中學,附設高小完全國小。四、校址由籌委會向警察局接洽,撥給建校公地。五、申請鳳陽教育局核准籌備,轉報安徽省教育廳備案。
籌備過程
1928年11月,王佩之、王子宜等人以建校籌委會的名義,向警察局申請撥得前“長江巡閱使署”收用民田中的公地一塊,坐落在老大街南郊。此地原為逢集時拴牲口的空場,俗稱牛市營,靠近西營房。1928年冬天,在撥定的土地上,拉起了院牆。1929年春,在未曾建築房舍之前,先在路旁的人行道沿途,廣植風景樹。學校房舍,在1929年8月份完成,在校院東部,闢為花園,建有數處亭閣。教室、圖書館、飯廳、禮堂等處所需校具也陸續由上海購回。至此,建校工作已基本完成。此後,便辦理向教育局和教育廳立案的手續。先附上校董會的章程和名單,批准之後,再由校董會申請為江淮中學和附屬國小備案。經鳳陽教育局、安徽省教育廳核准,江淮中學於1929年8月招生,9月1日正式開學。這是蚌埠有史以來的第一所私立中學。1930年,校董會又以王子宜、吳績成的名義,申請在學校鄰近處劃撥一塊土地,建造了教員宿舍。兩處土地在一起,總計40餘畝。
初期規模
江淮中學1929年至1938年十年間,只辦國中和附小。抗戰勝利復校後,於1946年開始增辦高中。男、女生,高、國中皆分校就讀,各走大門,互不往來。學生中,三分之二走讀,三分之一住校。高國中共分為18個班,學生人數約在1200人(1948年秋統計數字)。
學校的辦學經費,開初全由轉運公會提供,1931年大水之後,經費困難,學校創立團體中,又增加了鹽糧公會、淮鹽運商公會共為三家。與此同時,寶興麵粉廠、信豐麵粉廠、銀行公會,每年也均有定款捐助。學校的經費,歷年來全由校董會中專人管理。江淮校董會董事長,自建校至蚌埠解放,計有六任,先後分別為:李振宸、張獻廷、李沛生、項允誠、劉華軒、王佩之。
江淮中學校長,自建校到1949年1月,計有四任,先後分別為:萬子青、馬仰伯、吳績成、王子宜。學校除校長外,分教務、總務兩部。訓育部,只負名義,不另請人。
1946年復校至1949年三年期間,訓育主任由校長王子宜兼任。學校共有教職員40餘人。其中有國民黨黨員七八人。校內無國民黨基層組織。1946年復校以後,三青團組織進入了學校,在校內成立了一個區隊,加入三青團的學生二三百名,占學生總數的四分之一左右。江淮中學的學費,抗戰之前的十年,以錢幣交納,每個學生每學期約需繳納書雜學費24元,這筆款項充作學校日常雜費開支。1946年復校以後,學費即改收麵粉。高中生每學期六袋,國中生每學期四袋。入校學生並不把麵粉直接交給學校,而是把應繳麵粉繳給寶興麵粉公司,寶興發給聯單收據,學生再持聯到學校登記。教員的薪水,校長每月為15袋麵粉,主任13袋,教員每周代課十個課時的,每月八至九袋麵粉,一般職員均為六至八袋。
校訓校風
江淮中學的校訓為“博愛育人”,系取西方教會學校所標榜的“博愛、平等、自由”之意。每天清晨上課之前,全校師生要做例行的“朝會”,由校長或訓育主任進行精神訓話。有時,指定某教師作專題講演,如歷史故事、科技動態、國內外大事等等。有一次朝會,江淮的同學印象很深。會上,訓育主任王子宜端來一個碗,碗內是從飯廳里撿來的饅頭皮。朝會一開始,他先吟誦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唐詩,又講了孔子稱頌顏回的“一瓢飲”的故事,此後,對於學生不愛惜糧食的行為,他沒有直接進行訓斥,而是責備自己教學不嚴,當眾打了自己的手心,並把碗裡的饅頭皮全都吃了下去。從此以後,江淮學生浪費糧食的現象明顯地減少了。
江淮中學的校規,十分嚴格,除男女學生分校外,學校還規定,男女同學不準通信,不準交往,不準談戀愛。要一心一意把書念好,學而優則仕。按照規定,每年畢業生都要參加數縣統一的會考,在會考中,江淮的學生沒有畢不了業的,並且不少人在會考中名列前茅。
江淮中學的籃球校隊,是頗有名氣的。1930年,安徽省主辦的“蚌埠杯”籃球賽,江淮中學隊三年連勝,學生抬著獎盃上街遊行,一時傳為美談。1934年,江淮中學籃球隊代表安徽省在上海賽區力戰上海隊,打出很高的水平。
江淮中學的校歌,是本校教員自己創作的,歌詞是:“蚌山蒼蒼,淮水泱泱,大哉江淮,山高水長”。江淮中學的校服,是專門定做的,每套計有:黃卡其布上衣一件,黃卡其布褲子一條,高腰黑鞋一雙,黃呢子大衣一件,寬沿呢帽一頂並童子軍全身披掛。
抗日歷史
1929年,江淮中學的學生中間即有了中共地下黨的活動。中共長淮特委共青團書記陳雨田同志,不斷地到進步學生中間,進行革命宣傳。中共長淮特委的機關報《紅旗報》,也常在同學中間傳閱。經常和陳雨田同志在一起接觸的進步學生有苗秀實等人。
1931年,由於國際支援斷絕,中共長淮特委經費十分困難,從事軍運、工運、農運、學運和從事《紅旗報》編輯發行工作的同志,常常餓著肚子四處奔波。江淮中學的進步同學每餐飯後,都要偷偷地帶出幾隻饅頭,攏在一處捎出學校,給外面的同志充飢。
九一八事變以後,全國抗日救亡運動如火如荼,江淮中學生組成了“援黑(指黑龍江省)隊”,決心投筆從戎,奔赴東北前線,參加抗日義勇軍。國民黨當局得知江淮中學學生“抗日援黑隊”北上的訊息,趕忙布置校方、車站,多方阻撓。但是,年輕力壯的學生們,翻過大門,跳越柵欄,湧入車站,慷慨陳詞,拒理力爭,決心以死報國。
迫於全國人民抗日的形勢,威於江淮學生抗日的熱情,車站站長勉強同意了“援黑隊”同學的要求。但是,警察、校方、家長等各方人員卻一個車廂一個車廂地進行著嚴密的搜尋,每搜到一個援黑隊的學生,或好言相勸,或武力脅迫,一律押送回校。開初闖入車站時,意欲北上援黑的同學有200餘人,待火車開出蚌埠抵達宿縣,援黑隊的同學下車點名,就只剩下苗秀實、梅方榮、邊家泰等17人了。蚌埠江淮學生援黑隊北上途中,歷盡艱辛。離開蚌埠時,還是秋天,車到廊坊,即下大雪。由於沒錢買票,從天津起,即爬上煤車進北平。進北平以後,17人只在前門外大柵欄高升客店訂了兩個炕,吃的是大餅,喝的是開水。儘管受苦受凍,但是,17個人北上抗日的決心卻沒有一絲一毫的動搖。
抵達天津時,新聞界的記者們就訪問過援黑隊的同學,《天津日報》和天津的各家報紙,發了蚌埠江淮學生援黑隊的訊息。到了北平,北平的大、中學校抗日學生會紛紛到高升客店對援黑隊的同學進行慰問,各報記者也紛紛來旅店對援黑隊的同學進行採訪。第二天,《北京晨報》等各家報紙都登出了蚌埠江淮學生“援黑隊”的新聞。報紙在《江淮健兒壯志凌霄漢》的黑字標題下,一一列出了江淮學生援黑隊成員的姓名。
北平大、中、國小學生上萬人,召開歡迎大會,號召全國學生聲援蚌埠援黑隊。燕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的同學們紛紛走上街頭,為蚌埠江淮中學學生抗日援黑隊募捐。上海、南京、青島、濟南、武漢、廣州等地的報紙,也都登載了蚌埠江淮學生抗日援黑隊的新聞。
在北平,海陸空軍副總司令張學良,親自接見了援黑隊的同學,他對江淮學生的愛國熱情十分讚賞。張學良向江淮中學援黑隊的同學表示:“我有責任派調隊伍援助東北抗日的弟兄,因為交通阻礙,一時難以到達,江淮學生有志援助,是值得讚許的。只是,千里之遙,風雪漫天,難以走到。最好先回江淮,有志報國,來日方長。”並且一再稱讚江淮學生“其志可喜”,江淮學生立志抗日報國的行動,“可以激勵全國青年”。
江淮中學援黑隊的學生,沒有接受張學良將軍的勸告,決定步行去天津,再轉車出關。步行經過豐臺車站時,鐵路工人對待這些熱血青年親如家人,招待他們以熱菜熱飯,鼓勵他們以熱言熱語,並且照顧他們安全抵達天津。天津市的安徽同鄉會在江淮學生抵達之時,已派人迎接,召開大會,熱情接待。此時,江淮中學校方已奉命派員追學生返回,一些學生家長特意追尋至平津一帶。在學校、家長、政府當局多方勸阻之下,這批學生聽從了“暫返江淮,等待命令,集結北上,抗日報國”的許諾,終於未能如願北上黑龍江。但是,他們的抗日行動、愛國熱情,卻給了蚌埠市人民很大的鼓舞。
(根據王子宜、劉震、邊家泰、耿伯威、張伯廉等回憶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