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江東鄉素有天柱東三角之稱。全鄉總面積96.65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20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8652人,其中農業人口18212人,以
苗族聚居為主,是天柱典型的農業鄉鎮和貧困鄉鎮之一。
江東鄉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冬少嚴寒,熱量充足,全年平均氣溫在17℃-24℃,年降雨量1150-1425mm,無霜期288-325天。境內東面多山,南、西、北面臨
清水江,屬於高山深峽地貌,海拔為255米,土層肥沃,山地起伏較大。
楠竹、
油茶是江東鄉的特色產業。全鄉有楠竹4500畝,油茶8000畝,生產的竹器遠銷湖南懷化、靖縣、會同、芷江及本省的三穗、劍河、錦屏等地。油茶是天然保健油,可治病、護膚、美容。江東鄉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有黃金、煤、重金石等6種,尤以黃金儲量大而著稱,據探測達0.7噸,素有“噸金鄉”的美譽。
江東鄉依山傍水,環境優美,清水江流經鄉境內6個行政村。溶洞、奇峰、溶岩和旖旎的田園風光渾然天成,有塑造奇特的將軍岩、躋躋岩、幞頭霧雨、鐵山冬雪等景觀。江東鄉鹹豐進士牌坊、家祠具有極大考察研究價值,清水江兩岸的鵝卵石、竹林、石峰、山巔奇形怪狀,旅遊開發前景十分看好。江東鄉民風淳樸,人民憨厚善良,熱情好客,處處洋溢著濃濃的情意。民間文化豐富多彩,其中洋鼓戲曾榮獲貴州省三等獎。
江東鄉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完成3211萬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1085萬元、545萬元、1581萬元,全鄉環境進一步改善,社會安定團結,招商引資呈現良好的態勢。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制約該鄉經濟發展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瓶頸”問題逐步得到解決,農業結構調整、科技、文化、衛生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江東鄉位於清水江東岸,故名江東。距離縣城32公里,離白市鎮2公里。東經109°25′—109°33′,北緯26°28′—27°03′。東抵湖南省會同縣漠濱鄉,蒲穩鄉;西連白市鎮,南鄰會同縣蒲穩鄉陽溪村;北界瓮洞鎮之巨潭、同心、金紫等村。總面積122.80平方公里。轄江東、高坡、大溪、東坡、大坪、乾溪、分水、金雞、竿子溪、對門坡、陶家、大塘、舊團、打油坪、廖家沖、半山、蘭溪山17個行政村,共209個村民小組,138個自然寨,2902戶,17602人。苗族聚居,鄉人民政府駐江東村。
歷史沿革
明初設江東巡檢司,屬安樂鄉二圖。清代屬二圖里。民國三年(1914)屬第二區。二十九年(1940)為江東聯保。三十一年(1942)屬安東鄉。三十三年(1944)屬白市鄉。解放後,1953年建立江東鄉。(其中還建小鄉金雞、蘭溪)。1958年為白市公社江東、金雞、蘭溪管理區。1961年建立江東公社、金雞公社、蘭溪公社。1969年併入白市公社。1970年恢復江東公社、金雞公社、蘭溪公社。1984年改社為鄉,設鄉人民政府。1992年撤區並鄉,三鄉併入江東鄉,鄉人民政府設在江東村。
自然資源
江東鄉地形屬東部低山丘陵、狹谷、盆地。較大的山有:引進界、東山、香爐、白岩、白竹、大面、馬鞍、紅坡頭、涼柳沖、三角沖、蘭溪山、轎子坡等。最高引進界,海拔743米,最低是應家莊,海拔245米。蘭溪山位於蘭溪村,原名攔溪山。因大溪水由東向西直流。此山攔住宅區去路,溪水只得繞山而行。注入清水江,故名“攔溪山”,海拔390米。紅坡尖,又稱“紅尖山”位於金雞與湖南會同交界處,距縣城40公里,海拔725米。東山坡,位於江東村,臨清水江東岸而得名,距縣城33公里,海拔518米。香爐坡,因其形狀似香爐而得名,位於金雞村,距縣城32公里,海拔632米。白竹界,位於江東鄉境內,海拔687米。全鄉年均溫16.3℃,年降水量為1251.9毫米。山上盛產杉、松、楠竹、油茶、油桐,其中以油茶為最,全鄉油茶占地3.2萬畝以上,為全縣盛產茶油鄉之一。森林面積41024畝,覆蓋率占26.8%以上。耕地面積9577畝,其中田7452畝,土2025畝。
境內清水江為客水過境,有3組10條小溪分灌全境。第一組為北部3條小溪從東向西匯集金雞口注入清水江。中部流溪三條,由東向西匯集江東村而注入清水江。南部4條小溪縱橫鄉境全長10公里。大溪,又名江東溪,橫貫全鄉境,發源於湖南會同蒲穩鄉蒲坪,過竹中、田段、廣州、黃土等寨。繞黃土山繼而西行,經東坡、王家、大溪,於江東溪注入清水江。全長15公里,流城面積4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經流量0.8秒立方,天然落差210米,可利用落差30米。平均比降13.6%。水能蘊藏988千瓦。該溪有兩條支流:一條發源於蘭溪北側甘溪的乾溪;另一條起源於蘭溪鄉大坪村。大溪流域內有良田,洪山兩座小型水利工程,共蓄水15.54萬立方,控制灌溉面積3500畝。“友誼電站”一座,裝機容量75千瓦。
農業
該鄉主產水稻、小麥、玉米、小米、薯類、豆類。糧食最高年(1980)產量3803050公斤,人均283公斤。經濟作物有油菜、烤菸、竹木製品、紡織是傳統產品,遠銷湘黔邊區10餘縣(市),林業收入占總產值20%以上。礦產資源豐富,臘子坪盛產黃金。鄉境內公路少,只有一條從白市渡口至湖南會同蒲穩鄉,公路可通會同縣城。水上航運較為使得清水江由本鄉境西南高坡村往北繞流,經江東金雞,直至西北角流入瓮洞鎮。沿江由上而下有蘭溪渡口,燕子灣渡口,寺坪洲渡口,江東渡口,金雞渡口。有農民個體船隊從事水上運輸。
教育文化
教育方面。全鄉有國中二所:江東中學和蘭溪中學,共有教師60餘人,學生842人;國小19所,教師157人,學生2029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有衛生院3所,醫生10餘人。鄉人民政府駐地設糧食、供銷、信用、電信、郵電及竹木器、紡織加工廠。
江東鄉境內外內居住著楊、羅、王、鄒、蔣、舒、陳、陶、宋、林、張、伍、應、周、劉、吳、凌、董、李、黃、吳、徐、胡、何、梁、唐、肖、袁、鄧、付、曾、彭、呂、蔡、余、潘、鐘、田、姜、石、姚、譚、鄒、陸、龍、龔、歐、鮑、樂、粟、蒲、明、向、莫、陽、包、佘、廖、魏等60餘姓。
歷史文化
人居最早的是楊再思第七子政岩派下通楹8世孫萬翼四子進朝後裔,政寬於明洪武八年(1375)由湖南會同東城徙居白市江東。後裔支分甘溪坳、金竹塖、東坡、東坡坳等地。洪武十年(1377)萬翼六子晚朝3世孫政鸞、政熔二公由會同東城商游至白市江東,為江東寨開基始祖,後裔分居江東寨,東坡及東坡坳等地。明永樂年間,周道興由渡馬度幕遷居金雞山,其弟道遠遷居廖家沖。明成化年間,蔣俊賢三子余亮由白市汶溪遷居江東大溪、藍溪半山、白土坪等地。明嘉靖年間遷入有白市新艏再神4世孫昌景遷居金溪六甲溪;再海2世紀孫光贊、光朝遷居江東,支分蘭溪山、半坡、隴大坡頭;楊君讀後裔昌紅由四川秀山徙居二圖里下半里江東茶溪落業。楊再先攜子由新艏遷居蘭溪山、大丘灣、蒿菜坪。明萬曆年間其長子政饋、五子政瞻移居舊團。與此同時,有王鵝攜二子:有林、有賢由靖州成王橋遷居江東半山、大溪坳等地。陳仁文後裔一支由汶溪遷居金雞口;仁智後裔一支分居木溪沖、分水坳及陳家沖等地。天柱雷寨楊璟後裔一支遷居江東半山。
《豫章堂》羅珠85世孫乾剛後裔一支由蘭田備寨遷居江東;羅宗洪後裔定亮徙居羅盤山,後裔分居江東牛背沙坪,蔣家坡、金溪、羅家團、涼柳塘、雙門、謝婆、小泥、大泥、浪上婆等地。明末清初遷入有楊再堅7世孫俊秀遷居金雞對門坡;楊再川6世孫一支遷居金雞蜂糖沖、打水溪、六甲溪等地。林光貴派下12世孫成孝、成廉由湖南會同遷居江東大塘頭,支分大溪、栗木腳、打油坪等地;林成永派下8世孫應春、應期、應元三公由湖南會同遷居大溪。遠口吳氏總祠吳明派下15世孫必斌後裔一支遷居江東竿子溪。伍順成一支由社學伍家橋遷居金雞口。陶姓一支由渡馬分居舊團,復遷甘溪,居住金雞。渡馬岩門通珍後裔一支遷居分水坳岩門楊。宋仁絹一支由白市新艏遷居蘭溪。王光才後裔一支由社學田心寨遷居金雞王家坡、竹坡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間,有汶溪楊政隆9世孫通鸞、通仕、通學、通奇兄弟四人遷居盤田、滑洞、禁山坡等地;通益、通文、通元遷居金雞口竹樹腳;楊政權8世孫政興後裔一支遷居蘭溪蔣家沖、江東半山等地。清道光年間,有劉泰舡由瓮洞巨潭遷居江東半山;泰儀於嘉慶七年(1802)遷居濫泥灣;希榮、希華二公遷居二圖江東寨。
江東村寨是本鄉最大的自然寨。村寨西邊緊靠清水江,由南往北繞流而下,江岸塘坎上(即涼亭坡)矗立著高大獨特的江東岩,遠看象一面巨鼓露出水面。江東灣峭壁凌空,形態各異,有觀音打坐、千丘田聯、水牛筋,有的像炕、似碗,大小岩洞層出不窮,蜿蜒曲折,形若麒麟、獅子象牙,如虎牙交錯,鳳鳥欲飛等。江東灣有死岩洞一個,關門岩在死岩洞裡邊。回水岩又在關門岩裡邊,舌根岩在關門岩裡邊,贈壁岩又在關門岩裡邊,馬鞍岩又在贈壁岩里,而兩頁岩又在馬鞍岩裡邊。大洞套小洞,大景含小景,上下連線,內外串通,回味無窮。江東岩東邊是四面環水,中間兀突的寺坪洲。往下是爛草坪,雷公踏車。北面是東靈山。往東寨前有大溪水由東向西流淌,注入清水江。溪岸邊、綠樹成蔭,數十棵古樹,樹身長滿疙瘩,根系裸露,枝葉茂盛,像一群身著盔甲的衛士 守江邊,格外壯麗。寨前溪河上橫跨著一座高峻古老的石拱橋,它建於清朝同治二年(1863),叫永興渡,是楊、羅、王、凌、蔣、鄒、董七姓人造的橋。橋高11米,寬7.1米,長20米,橋中間厚1.5米,橋面輔石板,橋邊藤葛纏繞,蔓延下垂,如魚夫曬網,好似綠色的帳幔。橋兩頭有石級,上七蹬,下八蹬,幫曰:“七上八下。”寨前東西道路上有三部陰橋,三部陽橋,故曰:“天生三座陰橋,東西兩地成通道,地涌一腳踏三拱(白市燕子灣井塘坎角)世上永遠留古蹟。”寨前左旗右鼓,九牛摧龍;寨後獅象把水口,一網罩三龜。寨前左有楊家祠,右有拴馬磴(現今馬頂蓋岩),跨過石拱橋,橫街頒布其中(現今鄉政府背後)是江東昔日集市場所。從大橋頭至寨內鋪石板岩,數幢印子屋豎於其間,遺蹟尚存,顯現出江東寨古時風貌,為當年繁華重鎮。現今民眾還流傳著:“下大雨、穿布鞋,串街巷,不濕腳”的口頭禪。
據傳,江東寨內由數十幢一樓一底傳統式房屋組成,院內寬敞,地面鋪青石板,整齊美觀,每院平均約長160米,寬30米,風火牆院高2.4米,前院為一排相對統一房屋外,其後院各戶又將房屋圍成四合小院,形成院中有院,牆外有牆,是典型家庭式集團群居的院落。可惜江東寨毀於清鹹同年間。當時,江東寨有定清團首領楊松齡(江東寨人)在此設定厘金局,日入厘金百餘串,供養團丁。同治四年(1865)為爭奪抽取厘金,據天柱知縣謝承恩稟告上控,鎮遠府委派 洞司濟南吳勝金帶兵討伐楊松齡,楊松齡無理強辯其反情,亦請來湖南靖屬防兵火炮,雙方隔江交火,施放槍炮,致使楊公廟牆壁為之穿孔機通,寨內房屋遭受焚毀。如今在江東寨廢墟中發現大小院落地基二百餘座,占地面積0.5平方公里以上,由此可見江東寨昔日之輝煌。
現今江東寨仍遺存楊家大院三座,它座落於寨後,每院既獨立又相連成一個整體。軒有八個大門,四個通道巷子,四周有圍牆,它從南向北,坐西朝東。呈“三”字形排列,具有防火、防盜、防戰事發生等攻防兼備的功能,它是本寨清互相間戰亂後唯一倖存的古院落。在江東寨中,還有光緒二十四年(1898)楊燦章貢生牌坊一座,坐北朝南,三排二層八角攢尖,青磚組合而成的建築,牆面餓以精美圖案。大門對聯:“秦漢古名驅萬里鵬程飛薊北,明清新用地九重燕喜到江東。”兩側副牆大書兩字,左“福”,右“壽”等。
江東寨內頒布著三眼乾塘,三眼水塘,九株古樹,桂冠周圍有九庵媽(八仙庵、雄孔山、東靈山(東山坡)、白雲山(和尚坡)、東興閣,玉皇閣(江東灣)、金剛庵、鮑家段庵(紅山水庫邊)、東坡老庵)。二為(城隍畝、靈王畝),四土地。此外,還有烏拋蓬、管子岩岜等古蹟。
江東寨東鄰甘溪坳,江東國小和中學分立其間,江東鄉人民政府設在江東村寨子前邊。1997年,江東鄉人民政府向上級申請撥款數萬元,於江東石拱橋上邊10米處,新建了一座公路大橋,可通汽車。
江東寨自古以來,愛好文化娛樂,逢年過節愛好唱戲,喜玩龍燈,表演主要劇種為陽戲、花鼓戲、儺戲、板凳龍等。
東坡位於江東鄉東邊,大溪坳上、東坡、 家坡三個自然寨,形成三角方位,共120餘戶,520餘人。東西兩面蔣姓、王家兩寨毗鄰,南北兩面環山,南聯半山村起估小巒,北告罪巍巍馬鞍山,故有“天馬駝印,霧聚知時雨”之稱。東坡周圍有八景,內開四門,東至湖南蒲穩、朗江,南至蘭溪興隆,西至江東、白市,北界湖南漠濱托口。境內有兩庵一畝,四塘養金龜,馬鞍山雲霧知時雨,金竹坡金雞啼曉,兩洞瀑布飛泉,屋後古樹參天,夜宿百鳥,螺螄伴龜。寨左邊有千年古銀杏歷史悠久,只見結果,不見花開,有寅時開花,卯時結果之稱。
地圖信息
地址: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