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愛良

江愛良,農業氣象學氣候學家。廣泛涉獵於農業氣象學、氣候學、生態學、地理學、資源學和農業科學等廣博領域,均有獨到見解和不同程度的建樹。在橡膠樹北移種植,熱帶、亞熱帶作物安全避寒防凍,農業小氣候和地形氣候利用,農業氣象災害的環境生態學機制和防禦,亞洲季風形成和青藏高原、熱力動力效應及巨觀農業氣候資源利用,農林業、生態農業最佳化模式等可持續發展種植模式等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愛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21年10月21日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民眾
人物生平,技術成就,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生平

江愛良,1921年10月21日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一個工程技術人員家庭,從小受到父親的家學薰陶,愛好科普書籍,對自然科學發生濃厚興趣。1939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在國難當頭、顛沛流離中,堅持就讀於物理系和地質地理、氣象系。在國家瀕臨危亡、生活困頓的環境中,並沒有磨滅青年學人的雄心壯志,更激勵了他科學救國的熱忱。一次日本侵略軍飛機狂轟濫炸,連他的床鋪也炸碎了,但他幸免於難,他更加刻苦求學。
1946-1947年江愛良在北平中法大學數理系任助教,1947-1948年在華北氣象台任技士、技正,1948-1950年任南京氣象研究所助理員。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和地理研究所工作期間,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社會主義祖國的建設中。
江愛良曾兼任中國農學會農業氣象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氣象學會、中國生態學會理事,中國林學會理事和林業氣象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並在多種國際學術團體中任職。
1982年在橡膠北移課題獲國家發明一等獎的集體獎中,江愛良被評為有重大貢獻的科學家。“黃淮海農田防護林”、“中國柑橘凍害防禦”、“西雙版納橡膠樹越冬氣候”等項目曾分別獲雲南省、林業部、農業部科技成果二、三等獎。江愛良著述甚豐,發表論著100餘篇;其中10餘篇在國際學術書刊中發表,不乏真知灼見的學術力作,深得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和讚譽。

技術成就

在橡膠樹寒害和北移方面,江愛良考慮到生態環境和生理因素提出橡膠樹寒害的兩種基本類型(平流和輻射型)和四種亞類型(霜凍、爛腳、短期風寒和長期陰冷型)。不同類型受害的氣象指標不同,在選擇避寒小環境和防寒栽培措施方面也不相同。這種類型的劃分,在世界上有關植物低溫冷害方面,尚屬首次提出。
提出植膠區防護林構造和防風效應,通過在小格線林帶中和在風障保護下種植橡膠幼樹,證明在華南草原上定植橡膠幼樹,只要能防風,幼樹便能迅速生長。合理設計的林帶網,定值後3~5年,可達6~10米高,具有明顯的防風和保護膠樹的作用。並不是過去認為種植防護林帶要一二十年後才有明顯效果。在林帶設計上,提出面積為50~60米×150米(0.75~0.9公頃)的小格線,可作為植膠區的林帶格線,這種設計為許多植膠區農場所採用並證明有效;認為同樣的占地面積,小格線林帶的防風效果要比大格線林帶好;並且在室內的風洞試驗得到驗證。通過實地觀測,指出林帶的防風作用可大大減輕冬季橡膠樹的寒害。為華南橡膠安全成功種植,提出了有效措施。
在柑橘凍害方面,劃分出晴凍型和雨淞型等幾種凍害類型。對於雨淞型凍害,他和有關同志在海拔1200多米南嶽衡山的頂丘經過3個冬季室外和室內控溫觀測,終於弄清凍害發生的機理和凍害氣象指標,這在國內外尚屬首次。在柑橘避凍區劃方面,根據地理氣候學原理按外圍地形確定劃分方法,劃分為難進易出、易出難進等四類型,這種按冷空氣出入滯留難易程度劃分,在生產實踐套用中有重要意義。在柑橘小區域區劃方面,將衡山縣劃分為5個等級的凍害區;溫州蜜柑安全越冬,甜橙輕凍區、溫州蜜柑適栽區、溫州蜜柑輕凍區,溫州蜜柑中凍區和溫州蜜柑重凍區。這種劃分的氣象指標和省一級(也是全國一級)的劃分原則相銜接,在地形起伏較大的縣份,僅有省的區劃是不夠的,有必要進行縣一級的區劃,以求生產上的安全栽培,從而使柑橘凍害防禦區劃具有可操作性。
在農業地形氣候學方面,提出地形避寒的原理和方法,即大、中、小地形三個層次的地形避寒。大尺度以緯度、高度的大尺度地形因子為基本因素考慮。中尺度以植膠地段外圍地形,即根據地形對於北方寒潮冷平流的影響,以及在夜晚輻射對於局地輻射冷卻冷空氣徑流的影響,將外圍地形劃分為:難進易出,易進易出,難進難出和易進難出四種類型,實踐證明這四種外圍地形內的橡膠樹受寒害的類型和輕重是大不相同的。小地形植膠地段指處在上、中、下坡或是南、北坡等。大地形的不足,有時可以選擇較好的中、小地形彌補,這樣可大大提高橡膠樹的越冬安全度。同時指出在中國熱帶北緣地區了解寒害類型,選擇好中、小環境避寒地形的同時,還要注意適當的抗逆品種和適當的栽培措施,才能更好地保證橡膠樹的越冬安全。
逆溫層的存在地域和維持時間,是重要的農業氣候資源,有利於發展熱帶亞熱帶特種經濟作物。江愛良經過多年考察認為西雙版納深厚的冬季逆溫層的存在,是可資利用的寶貴資源,發現逆溫層廣泛存在於熱帶和亞熱帶山地,又稱坡地暖帶並與植被倒置現象緊密聯繫。在西雙版納的晴朗夜晚,雖在同一山坡卻同時存在二種逆溫現象,即大逆溫和小逆溫。大逆溫是指以100米為單位山坡各測點(離開坡面1.5米高度的)氣溫之間的差異,這種差別量級約為每100米0.5~3.0℃,而小逆溫是指離地面1.5米高度處氣溫和離地面0.01、0.2和0.5米高度處的氣溫差別,這種差別可達每1.3米1.0~3.5℃(如果折合成相同的單位則為每100米80~280℃。可見小逆溫的強度要比大逆溫強幾十至一百多倍)。在坡向上南坡的逆溫現象不明顯,而北坡一日大多時刻近地面0.02~0.50米處氣溫明顯比1.5米處要低。對於大逆溫,在西雙版納某些谷地可選擇離谷底160~400米高度處作為橡膠樹安全越冬地帶。對於小逆溫,在西雙版納,儘量選擇那些向陽的山坡(南坡、西南坡)作為植膠安全地段。小逆溫的提出在國內尚屬首次。據多年實測資料論證了景洪坡地暖帶相對高度為100~460米,可利用於植膠。發現在雲南各地和四川西南部(如安寧河谷)普遍出現強烈逆溫,是值得利用的資源。
在多年考察觀測基礎上,江愛良於20世紀80年代初發表了中國水稻、小麥、橡膠、柑橘、芒果等作物隨海拔高度分布和種植上限;分析認為西藏高原熱源效應等是分布上限很高的原因,同時發現與植被倒置現象和深厚的逆溫層相聯繫;是可資利用的寶貴農業氣候資源。發現中國某些經濟作物和種植物種分布遠遠高於世界上同類山區,其生物氣象學意義目前尚難加以評價,對於生物多樣性保存和生物氣候資源利用的啟迪性價值更是不可低估的。
上述幾方面研究發展了地形氣候學理論並具有良好套用前景。
在農業生態學研究方面,江愛良提出在華北平原,按一定寬度(50米以上)和一定結構營造的混交林帶,各種樹種不但可以互相促進生長,而且可以有效地招引益鳥,有效地控制害蟲,提高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較早提出生態農業可作為持續農業或持久農業模式,對華北平原農林混作(又叫混林農業,Agrofrestry)的調查研究,認為一定結構的混林農業可較好改造中低產田和重鹽鹼地,同時發揮生態效益,也可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
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江愛良從事較晚,但他在研究中國季風氣候降水方面,提出由於海陸分布和青藏高原熱源作用,中國的降水氣候屬於較穩定的季風氣候,在相當長時間內,這種基本格局是不會變化的,因此像非洲20世紀70-80年代的持續乾旱,在中國一般不會出現。
對於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江愛良根據40年來氣溫資料的分析,認為20世紀80年代是20世紀變暖最明顯的10年,中國大體也如此。北京及華北平原10月和11月平均氣溫,20世紀80年代明顯比前3個(10年)年要暖和些,再加上機械化程度提高和新品種培育套用,使冬小麥—玉米一年兩熟變得安全可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穩定提高。通過降水和溫度資料的統計分析,看不出中國西北乾旱區有變乾和變暖的趨勢。40年來中國亞熱帶某些地區冬季的極端最低溫度有變得更低的趨勢,對喜溫的蔬菜、果樹和行道樹造成頻繁的凍害,需要考慮避害的措施。
提出在黃土高原發展草業和畜牧業,既可實現水土保持又利於發展經濟,取得生態效益;實施草糧輪(間、混)作有利於提高土壤肥力。提出在乾旱無灌溉條件地區有計畫地退耕還草還林是必要措施。

簡歷

1921年10月21日 出生於福建福州市。
1939-1944年 在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讀學士。
1944-1946年 在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系讀學士。
1946-1947年 任北平中法大學數理系助教。
1947-1948年 任華北氣象台技士、技正。
1948-1950年 任南京氣象研究所助理員。
1950-1957年 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助理員、助理研究員。
1957-1984年 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助研、副研。
1984年至今 任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副研、研究員。

主要論著

1 江愛良.華南冬季降溫的基本特徵.地理學報,1959,25(1):47~66
2 江愛良.論我國熱帶亞熱帶氣候帶的劃分.地理學報,1960,26(2):104~109
3 江愛良.華南植膠區防護林氣象效能的試驗考察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
4 江愛良.西雙版納坡地冬季夜間冷卻過程與橡膠樹寒害關係的研究.熱帶作物學報,1985,6(12):1~12
5 江愛良.柑橘的生態氣候和我國亞熱帶山區的柑橘栽培問題,生態學報.1981,1(3):197~206
6 江愛良.論我國水稻種植上限.地理科學,1982,2(4):291~301.
7 江愛良.雲南西雙版納的生態氣候和植物.自然資源,1987(2):32~37
8 江愛良.自然資源的轉化效率和土地承載力.自然資源,1990,1(5):36~40
9 江愛良.全球性生態問題與森林氣候生態效益.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0,6(3):7~1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