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帆樓閣圖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者:李思訓
- 畫作類型:絹本繪畫
- 規格:縱101.9厘米,橫54.7厘米
- 現收藏地: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
- 材質:畫布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主題,形象,構圖,筆觸,設色,名家點評,後世影響,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江帆樓閣圖》描繪了春天遊人踏春的景象,作者以俯瞰的角度,將山、樹、江水和遊人融匯一處,江上泛舟、山中樹木茂盛,遊人穿梭其中。遠景江水蕩漾,幾葉扁舟凌駕於萬頃茫然之上,近景中江岸錯落有致,桃、松、竹等樹木鬱鬱蔥蔥,樓閣庭院在山石樹木間若現。坡岸之上,兩人正臨水駐足,賞春抒懷;另見四人沿山上小路而來,主人騎馬,三個僕人或引領,或挑擔,或提物,前後簇擁而行。
創作背景
中國繪畫的金碧山水開始走向成熟是在隋代存世原跡只有一件展子虔的《遊春圖》。至於法度謹嚴筆墨精妙、丘壑多變、設色巧麗、境界引人,也就是高度成熟的山水畫,則始於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山水之變,始於吳(吳道子),成於二李(李思訓、李昭道)。”
而李思訓由於唐朝宗室的身份及優遊富貴的生活,其特別鐘情於金碧輝煌的樓閣殿宇和秀麗瑰奇的青綠山水創作,這也與唐王朝的盛世氣象合拍,符合宮廷貴族的審美趣味。《江帆樓閣圖》正是中國早期青綠山水畫的風格特色的代表作品。
作品鑑賞
主題
整個畫面成功的表現了季節的特徵,煙波浩森、漪紋重重、林木雜生、岸坡曲轉、院落幽靜,寄託了作者當時所要表達的情懷,畫中意境使人遠離塵世,傾情自然,縱目千里,給人以清新而“超然物外”之感。
形象
作者將山、樹、江水和遊人各種複雜的形象融匯到一起。讓春天那種欣欣向榮、萬物生髮的和遊人寄情于山水之中的感覺躍然紙上。
輕漾的水紋及飄蕩的小舟,舟行漸遠漸小,凸顯了江天的壯闊浩渺,江岸的山峰聳峙峻秀,岸上的樹術翁郁蒼翠,層疊錯落、密樹掩映的曲折山嶺間有碧殿台閣,水榭赤欄修築於松竹小徑,其間有遊人穿行於桃紅叢綠之中。
此處作者以幾筆畫出三三兩兩、隱隱約約穿行於桃紅叢綠之間的遊人,其中七人之形象較矚目,一人於廊內,二人於坡岸賞景,另四人則沿山徑而來。主人騎馬,三仆或挑擔、或提物,簇擁前後。人物描繪工致,形神兼備。
總之,該畫中的人物,凡開相、衣褶、神態等,也較前人在山水畫中的擺布有提高,顯現了唐代山水畫高度成熟的水平。
構圖
《江帆樓閣圖》整體構圖闊遠,不畫江岸邊際顯得煙水浩瀚,境界寬廣,較之《遊春圖》的全景處理有進步之處。山石丘壑雖仍平實,已略有變化,畫樹已用交叉取勢,比展子虔用上叉的鹿角枝,就顯得顧盼多姿了。如圖的左下角植有老樹兩棵,一棵盤根錯節藤繞柯,一棵枝杈交縱,狀若屈鐵。夾樹葉形狀也多,有元寶形、枇杷葉形、三層包疊卷心形、雙勾介字形、槐樹葉形等。
另外,其構圖章法亦十分嚴謹,以山之一角襯浩瀚江波,以樹之青翠欲滴,烘托沁人心脾的清涼,運用散點透視法,聚萬千景象於一紙之上。具體創作中,作者採用先勾線再填色的方法,用粗細、轉折略帶方筆的墨線勾勒山石輪廓,曲折多變地表現丘壑的變化,近粗遠細,熟練地表現出前後遠近的空間透視。
筆觸
此圖用一種堅挺的小筆勾取物象的輪廓,故筆觸線條堅硬勁挺;那時“尚無渲淡”,小硬筆是專門用於勾框的。作者先以濃淡墨色勾出山石、林木、泉流等輪廊層次,其中山石用中鋒硬線勾描,無明顯的皴筆,而樹葉多為夾葉,少點葉,故行筆富於虛實。作者畫樹木的方法極為細緻,線條有勾斫變化,枝葉用雙勾線描,松樹則更具特色。
設色
在設色上,《江帆樓閣圖》仍以石青、石綠為主,其樹木雖已注重交叉取勢,顯得繁茂厚重,但枝、乾、葉,仍用工整的雙勾填色法。對於畫中的樹木,作者是先用石綠點染,再用石青添上兩筆交叉的線,代表松針,這與北宋李成描繪的“攢針”式松針雖有差距,卻是繪畫發展承上啟下的見證。
同時,為了突出重點,畫家在部分墨線轉折處勾以金粉提示,所謂“青綠為質,金碧為紋”,“陽面塗金,陰面加藍”的色彩運用,很好地表現出山石的陰陽向背及質感,有金碧輝煌的裝飾效果。因而整體既色彩繁富、獨樹一幟,又典雅勻淨,具有裝飾味的金碧山水畫風格。
名家點評
明代鑑賞家詹景鳳《東圖玄覽編》:“其山水重著青綠,山腳則用泥金山上小林木,以赭石寫乾,以水沈靛橫點葉。大樹則多勾勒,松不細寫松針,直以苦綠沈點。松身界兩筆,直以赭石填染而不作松鱗。人物直用粉點成後加重色於上分衣折,船屋亦然。此殆始開青綠山水之源似精而筆實草草。大抵涉於拙,未入於巧,蓋創體而未大就其時也。”
清代書畫鑑藏家安岐《墨緣匯觀》:“(李思訓《江帆樓閣圖》)上段江天闊渺,風帆流。下段長松秀嶺,山徑層疊,碧殿朱廊,翠竹掩映。具唐衣冠者四人,同游者二人,殿內獨步者一人,乘騎於蹬道者一人。僕從有前導者,有肩酒肴之具後隨者,行於桃紅叢綠之間,亦可謂遊春圖。傅色古艷,筆墨超軼,雖千里,希遠(指宋代趙伯駒、趙伯嘯)不能辦。其青綠朱墨,傳經久遠,深透絹背,有入木三分之妙,確係唐畫無疑,宜命為真跡…元代王叔明《稚川移居圖》《太白山圖》,皆宗此法。”
後世影響
《江帆樓閣圖》無論從題材內容到技法的呈現方式,都是屬於李思訓流派,是一幅研究李派山水重要的作品。
歷史傳承
《江帆樓閣圖》鈐有“緝熙殿寶”、“安”、“儀周鑑賞”以及乾隆、嘉慶、宣統諸璽,蓋經清代大收藏家安岐(字儀周)審定,後入清宮,被乾隆皇帝所收藏。後於解放戰爭時期,被帶入台灣,現收藏於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李思訓(653—718年),唐代書畫家,字建,一作建景,今甘肅天水人。宗室,唐高宗李治時任江都令。工書法,尤擅畫山水樹石,筆力遒勁,格調細密。朱景玄說他“國朝山水第一,列神品”。元代湯厚也說:“李思訓畫著色山水,用金碧輝映,為獨家之法”。這種青綠為質、金碧為紋的山水畫,富有裝飾性,源出於隋代展子虔,繼承、發展了六朝以來以色彩為主的表現形式。唐代張彥遠說:“山水之變,始於吳(道子),成於李思訓、李昭道”。畫跡有《山居四皓圖》、《江山漁樂圖》、《群峰茂林圖》等17件,著錄於《宣和畫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