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峽看棋》是陸儼少創作的一幅中國書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峽看棋
- 作者: 陸儼少
- 分類:中國書畫>繪畫
- 形制: 立軸
作品簡介,作品展覽,作品著錄,作品賞析,
作品簡介
題識:楚江巫峽半雲雨,清簟疏簾看弈棋。杜陵詩意,戊辰二月,陸儼少寫意。 鈐印:儼少、宛若、穆如館、舊家上柏山中、儼少八十歲後做
作品展覽
展覽:“中國近現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1年。
作品著錄
著錄:1.《陸儼少書畫精品集》圖版147,香港人民美術出版社,今日中國出版社,1995年。 2.《中國近現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二)》第313頁,保利藝術博物館,2011年。
作品賞析
此畫取自杜甫詩意,題跋“楚江巫峽半雲雨,清簟疏簾看弈棋”為杜甫《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二首》的最後兩句。此詩作於公元767年(唐大曆二年),當時杜甫攜家居夔州(今四川奉節)。詩文表面上是題水樓,實際上含蓄地表達了客居他鄉的飄零之感和無可奈何的緣事消愁之情。“楚江”兩句俱為寫景,但無一不是情語。室外迷離的山水和渺茫的雲雨乃為鬱結情懷之體現,室內的弈棋則在自娛自樂中隱含無奈。此幅畫通過大氣磅礴的山水構造表現出了杜甫詩中這種複雜的情境。
陸儼少甚愛作杜甫詩意圖,自50年代起畫過不計其數的杜甫詩意冊頁。他之所以愛此題材,首先是因為他在杜詩中找到了與自己精神相通之處。抗日戰爭爆發後,陸儼少避難入蜀,扶老攜幼,旅途艱難,行囊中只帶一部杜詩。蜀中八年杜詩不離手,經常步韻寫詩,也以杜詩為範本。其二,杜甫因安史之亂避難、困居蜀中的經歷與陸儼少抗戰八年寓居重慶,走訪蜀地的經歷非常相似。後來唐軍收復中原,杜甫買舟“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一段經歷又和陸儼少抗戰勝利後,伐木東歸的遊程同出一源。陸儼少認為“蜀中山水,江流湍急,山石危聳,雲樹飛瀑之蒼茫濺瀉,雖一丘一壑,無有不可觀者。皆是精心設定,一經杜公品題,發為詩歌,二者皆天下至美無雙,足相匹配。我也自入蜀以來,面臨大江,曾游成都、青城、峨眉,沿江而歸,所見益廣,證諸拙集,益深嗜之,於是寫作杜甫詩畫,極是相合。”其三,陸儼少非常敬重杜甫的人品文格,杜甫“每倚北斗望京華”的愛國之心和語不驚人誓不休的執著追求,為自己樹立了榜樣。他畫杜詩猶如再創詩境,溫故知新。
此幅杜甫詩意圖呈俯視視角,楚江巫峽、山間草堂盡收眼底,布局開闊,極富氣勢。遠處山巒疊嶂,雲霧繚繞,江水奔流不息。近處草堂架設於危岩之上,數個古裝人物在其中悠閒對弈,任草堂外風起雲湧。草堂外叢樹環繞,探出山岩之外,姿態扭曲綽約。整幅在動與靜、疏與密、冷與暖的對比中表達出杜甫詩境中的壯闊與清幽,安靜與動盪,以及那種人在天地間的渺小之感和不可名狀的憂傷。畫法上可見畫家獨特的“墨塊”、“留白”、“鉤雲”之法。描水以帶有書法筆意的長線條為之,環繞曲折的水紋寫盡了江波萬態。勾雲則以較細的拖筆中鋒畫出陽面,以較淡的環曲線條勾出陰面,頗得飛動之勢。山體用墨塊與皴擦點染共同繪出,簡淡的線條與濃重的墨塊融為一體,濃淡乾濕相宜,線條古拙有力,凸顯出山石堅硬的質感。畫面整體雄奇而不失蘊借,散淡而不顯枯寂,險峻處帶有秀麗。此幅畫作於1988年,其時,陸儼少的山水畫風格逐漸從前期縝密娟秀的格局,漸變為後期雄健老辣、渾厚華滋的面貌。這次從70年代中至80年代未的山水畫轉型,乃為形成陸儼少獨特畫風的過程。此作可稱為代表陸儼少山水畫盛期典型風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