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江城子·行雲冉冉度關山
- 作者:元好問
- 創作年代: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
- 出處:《元遺山先生全集》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江城子·行雲冉冉度關山
行雲冉冉度關山。別時難。見時難。悵望南風,早晚送雲還。心事情緣千萬劫,無計解,玉連環。
夕陽人影小樓間。曲闌乾。晚風寒。料得而今,前後望歸鞍。寂寞梨花枝上雨,人不見,與誰彈。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江城子:詞牌名,又名“村意遠”“江神子”“水晶簾”。此詞雙調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韻。
2.雲冉冉:雲彩流動的樣子,這裡喻遊子行蹤不定。關山:泛指關隘與山川。
3.南風:即和風。
4.情緣:男女間情愛之因緣。劫:佛家語。源於古印度婆羅門教,認為世界經歷若干萬年毀滅一次,爾後又重新開始,此一滅一生稱作“一劫”。“
5.無計解,玉連環:環無端,多環貫聯不可解,謂之連環。《戰國策·齊六》:“秦昭王嘗遣使者遺君王后玉連環,曰:‘齊多知,而解此環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
6.歸鞍:古代男子乘馬出行,此處以“歸鞍’借代“回家”之意。
創作背景
作於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詞人於此年完婚,時年十八歲。
作品鑑賞
“行雲冉冉度關山,別時難。見時難。” 以對行雲的描寫起句,自然帶出了思婦的抱怨。行雲冉冉,飄蕩東西,正像我的心上人行蹤不定,來去匆匆,相聚的時間太短,即刻又得分離,真是“相見時難別亦難”。
“悵望南風,早晚送雲還。”《詩經·邶風·凱風》中有“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我滿懷惆悵,希望祥和的南風將冉冉的行雲送至家門前,寓有願愛人早歸之意。
“心事情緣千萬劫,無計解,玉連環。”古人認為婚姻都是天生的姻緣,詞人在《三奠子·悵韶華流轉》中,亦有“再生緣”之說。這裡借用佛家的因緣說,將思婦和遊子的恩愛之情寫得超越了時空,歷千萬劫而永存。其中的情緣沒法說得清,也沒法解得開。這裡思婦的哀怨已被描繪得茫茫無際,亘古至今,仿佛詞人筆下之思婦,承擔著世間所有思婦的哀怨。
“夕陽人影小樓間,曲闌乾,晚風寒。”下片緊承對思婦白天惆悵情態的描寫,勾勒出傍晚時分晚風吹寒,思婦在小樓間依欄守望、孤獨徘徊的情景。寫夕陽中的思婦形象用“人影”一詞,極其微妙。時間已是傍晚,光線由明轉暗,影影綽綽望去,仍見小樓間曲欄旁思婦煢煢孑立的身影,她已守望了一天,晚風寒氣襲人,但她仍在無望地堅持著。此處寫思婦心理,生動逼真,其形象呼之欲出,令讀者不禁為之落淚。
“料得而今,前後望歸鞍。”思婦正在依欄而望,料想她現在正在前後顧盼,焦灼不安,愛人又將何時回歸。這兩句是對思婦心理活動的進一步揣摩,思婦望歸不歸,衷情無以傾訴,故焦慮顧盼,愈見其孤獨無狀,悽苦難熬。
“寂寞梨花枝上雨,人不見,與誰彈。”思婦默默垂淚,如梨花枝頭滴雨,但心上人不在眼前,幽淚暗拋,苦水獨嘗,沒人理解。用梨花帶雨喻思婦落淚,含蓄雋永,意象非常美麗。因為其美麗,更容易引起讀者強烈的感情共鳴。
此詩中,元好問巧妙地化用白居易《長恨歌》中“玉容寂寞淚闌乾,梨花一枝春帶雨”和柳永《雨霖鈴》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將皇妃的痛苦,才子的哀怨熔鑄在一起,產生了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結尾的一個“彈”字,形象地寫出了思婦揮淚如雨的情景。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年-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祖先出自北魏拓跋氏,但父祖輩深受漢文化的影響,七歲就能寫詩,二十歲即名震京師。二十七歲時,因蒙古軍南侵而從家鄉流落到河南。興定五年(1221年)中進士,歷任內鄉令、南陽令。天興元年(1232年),擢尚書省椽,不久,又除左司都事,轉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國滅亡後,曾被押送聊城(今山東聊城市)羈管,後回故鄉從事著述,終生不仕元朝。著有《遺山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