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關

江南第一關

江南第一關位於安徽省績溪縣伏嶺鄉東部,海拔424米。是徽杭古道重要關隘,清涼峰主要通道。關腳岩口亭,書“徑通江浙”魏體大字。過江南第一橋,自西拾級登關,山勢曾峻,怪石嵯峨,以磨盤石、天冠石、將軍石、順帆石最奇。高峰巨岩,南北夾峙,中隔澗壑,逍遙河水蜿蜒其間。北岩石壁嵌入約2米長花崗石板,築成棧道,部分石條半懸空際。頂端一孔雲天,即為關口。自岩腳至此,凡1400餘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江南第一關
  • 地理位置:安徽省績溪縣伏嶺鄉東部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徽杭古道、磨盤石、逍遙谷
  • 海拔:424米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安徽省宣城市
  • 適宜遊玩季節:全年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簡介,歷史典故,獨異的橋、亭,橋,亭,奇特的石景,歷史保護,逍遙谷,

簡介

江南第一關位於安徽省績溪縣伏嶺鄉東部,海拔424米。是徽杭古道重要關隘,清涼峰主要通道。關腳岩口亭,書“徑通江浙”魏體大字。過江南第一橋,自西拾級登關,山勢曾峻,怪石嵯峨,以磨盤石、天冠石、將軍石、順帆石最奇。高峰巨岩,南北夾峙,中隔澗壑,逍遙河水蜿蜒其間。北岩石壁嵌入約2米長花崗石板,築成棧道,部分石條半懸空際。頂端一孔雲天,即為關口。自岩腳至此,凡1400餘級。初登者心悸目眩,捫壁緩行,不敢俯視。澗中一川亂石,如獸如瓜,重重堆疊。澗水瀠回跌宕,輕吟怒嘯,時而涓細飄逸,時而湍急成潭。關門由4根大石條橫架天然岩石構成。門楣西刻“江南第一關”,東刻“徽杭鎖鑰 同治二年里人建造 邵道棠題”,楷字。雖經風雨剝蝕,依舊赫然傳神。關口東側有一依山修建的拱形石亭,過往行人可在此避雨休息。石亭沿口,刻有“履險如夷”的摩崖刻字,道出人們飛躍雄關的心態。入關後,石徑稍夷,仍盤旋陡壁間。走過這個關口,你才能真正體會“江南第一關”的魅力所在。
江南第一關得名於明代兵部尚書、抗倭名臣胡宗憲。傳說明朝兵部尚書胡宗憲養了一條黑犬,這條狗是胡宗憲的信使,每天嘴裡銜著胡宗憲寫給友人的信,跑在皖浙之間。黑犬從不走人們走熟的道,,而是每天來往於叢林之間。好奇的人跟在黑犬後面,發現它走的路是皖浙之間最近而且最易穿行的。於是胡宗憲就命人跟在黑犬後面,沿線勘修了一條便道,這便是徽杭古道。胡宗憲認為這在江浙這一帶堪稱最險要之處,堪稱第一,所以取名江南第一關。

歷史典故

門當關而立,山風獵獵,恍若凌空駕虛。入關後,石徑稍夷,仍盤旋陡壁間。關東施茶亭旁岩壁上,刻記古道小史:宋寶佑間(1253—1257),大石門胡旦隨山勢鑿石為磴,凡五里余,以便行旅。元大德間(1297—1307),北鄉(今北村)程氏視下深險,復伐石為欄,障於旁,往來愈安。明成化間(1465—1487),汪以茂等重修。以後歷代均有修補。建國後,附近村民立約組織維修至今。關內有“二程”廟,胡家村胡桂森建。傳民國21年(1932)春,北村程灶起、程瑞湖去浙經商,避而懸岩下,岩崩俱斃,遂築廟誌哀示誡。後由邵在炳出資造石亭於旁。江南第一關得名的由來:相傳太平天國待王李世賢於1861年率部經此,贊為天險而命名;一說為明代胡宗憲所取。圖中所示的是江南第一關的前景圖,關口上方一排石頭的最前面寫著“江南第一關”五個字。走過這個關口,你才能真正發現或許說是體會“江南第一關”這個地方魅力所在。

獨異的橋、亭

江南第一關位於績溪縣伏嶺村,海拔424米,是當年徽商古道的重要關隘。關腳有岩口亭,依山傍水,景致清幽,亭門上書“徑通江浙”四個魏體大字。
出亭後拾級而上,高峰巨岩,南北夾峙 ,怪石嶙峋,峭壁峻立;北岩的石壁之中,用人工鑿開橫檔,嵌入長約2 米的花崗石板,築成棧道。石棧宛若天梯,向上伸展,直插白雲深處。
天梯頂端,一孔雲天,即為江南第一關隘口。從關腳到頂,有石階1400級,其關之險要於此可見。關口壘石為門,楣石東刻“徽杭鎖鑰”,西刻“江南第一關”。
人立關口,風吻耳際,遠山如球,舉目回望,怪石森森,向下眺視,逍遙河咆哮其中,水聲如雷,懾人心魄。在江南第一關古道上,原先建有一座石拱橋和三座茶亭。無論亭和橋,都深深體現了當時特有的“徽文化”。

清末,由玲瓏坑(漁川)周恆順先生公倡,於岩口亭前造了一座石拱橋(橋長20米,高10米),賦名“江南第一橋”,俗稱岩口橋。橋的兩端很獨特地建了橋頭堡。橋身單孔跨越,花崗石砌,設計精美,氣勢恢宏。其拱高、拱寬均超過了當時當地的任何石拱橋。相傳這橋建成後,開橋(竣工) 儀式定為:由一位30歲做“喬” (績溪人喊爺爺為“喬”) 的人第一個過橋。儀式開始後,一位30歲做了“喬”的人抱著孫子喜孜孜地即將過橋,此時,後面趕來了一位中年男子,喊道:“慢著,我來了! ”原來,他是30歲攙著小孫子來過橋的......可惜,這座橋連同岩口亭在1969年7月5日被無情的洪水吞沒(原江南第一橋的橋標被祝三里人高夢飛先生從亂石中找回珍藏,另一塊由虹溪橋一位有心人找回,後嵌於現橋中永志。1990年,旅台里人胡泉波先生樂助當地政府伍萬元,重建岩口‘江南第一橋’,越四年‘1994至1995’,胡泉波、胡觀德、汪仲民、邵秋人諸鄉賢集資萬餘元,重建了岩口亭,以便行旅、遊人休息)。

從關腳岩口亭到黃茅培,按照五里一短亭的布局,建了三個茶亭,即:岩口亭、施茶亭、黃茅培一得亭(三原亭均已毀)。茶亭是供行人飲茶、歇腳的場所,房、地均是公共財產。住茶亭的人只要行使了“施茶”的職責就行。每逢午、秋收割季節,茶亭主就背著長袋子,到周圍各村挨家挨戶“化緣”,眾百姓施捨或一、二升,或半斗稻麥即可。而茶亭則每天燒上一、二大陶的缸茶水,備上五、六隻用燕竹削尖了做的小“水筒”,供路人飲用。三個茶亭都是徽派建築,廳或邊廊設有佛龕,供亭主和路人拜祭。尤其岩口亭,依山傍水,亭橋一體,景致誘人,亭門分走向魏書“岩口亭”、“徑通江浙”、“襟山帶水”、“路達徽寧”和“東南險要”等題額,分別向行人指示路徑和告知山路崎嶇,提醒路人行路要非常小心。居中的施茶亭則兼有原伏嶺鄉與原逍遙鄉的分界職能,原亭東牆上還鑲有一塊築路功德碑。
陡絕的勝境江南第一關的關門,土名“張(接)風凹”,自岩腳到此,計有石階1400多級。初次登臨的人,望著鬼斧神工鑿就的自然險境,往往心悸目眩,深怕一腳落空墜入萬丈深淵。當年,浙江的紅衛兵串連打此路過,口裡雖然喊著“下定決心,不怕犧牲”,而腿肚子卻不聽話直發抖,只得以手捫壁徐行。用危岩陡絕、秀美無比來形容這裡的景致,是再恰當不過了。
四根大石條橫架在天然的岩石上,成了一個“口”字形關門,西向門楣上鐫刻著“江南第一關”五個大字,東向門楣上鐫刻著“徽杭鎖鑰”,落款是“同治二年里人建造,邵道棠題”。進得關門,即有一座拱頂石亭(險夷亭),供行人避雨、歇腳。石亭東側有一小小的“二程廟”,為黃甲(胡家,土人把黃甲村叫成了王八村)村人胡桂森所建,記載了民國21年(1932)春,北村人程灶起、程瑞湖二人去浙經商,到此遇雨,二人避雨懸崖下,崖崩,二人俱遇難而亡的故事,告誡後人千萬不要在危石下避雨。
隨由紋川(伏嶺下)人邵在炳出資,胡商岩( 時績溪的公益事業家,宣城、涇縣縣長,“國大”代表胡鐘吾之父)監建, 在廟旁造了這座石亭,永志紀念。

奇特的石景

怪石嶙峋是江南第一關的又一特色。其中,著名的石景有:磨盤石、天冠石、將軍石、撐(扦)腳石、滴水石、鮮姜(仙降)石、漏米礱等,均是高峰巨岩,南北夾峙,低頭探澗,水如藍、聲如雷、深莫測。每一處石景,都是極富想像、回味無窮的勝跡仙境,都留下了一個個美妙的傳奇故事。例如“漏米礱”,相傳在開鑿這條古道時,築路的工匠劈山鑿石,扛抬挑拉,勞苦異常,而當時糧食奇缺,工匠們往往喝著稀粥,餓著肚子幹活。他們不屈的精神感動了天庭,玉帝便派觀音大士下凡,為路工們送糧米,從此後,“漏米礱”就按每日的工匠數“漏米”,不多也不少,從而保證了築路成功。竣工後,工匠們仍然象往常一樣去接米,結果一粒也沒有了,有人用棍子去捅,“漏米礱”流出了一汪黃水......據說,當年杭州城裡的裕德、泰興、鴻福、豐潤四大糧行的庫糧莫名其妙地不翼而飛了......

歷史保護

2000年,被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投資與技術促進處確認為綠色產業示範區。
2004年,又被國家林業局定為國家生態示範縣。
績溪自古流傳著“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民諺,面積1126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74.3%。境內山巒起伏,懸崖峭壁隨處可見,千米以上的山峰有46座。績溪動植物資源相當豐富,是一個地道的生物王國,植物有200餘科1600餘種,其中木本植物102科283屬700餘種,屬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30餘種。野生動物種類繁多,陸棲脊椎動物有28目71科194種,其中獸類43種,鳥類113種,爬行類22種,兩棲類16種;昆蟲類218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32種。
現有國保單位1處,省保單位16處,並有大坑口—湖村—磡頭,上莊—馮村兩個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縣保單位36餘處,其他遺存300餘處。縣內曾有牌坊182座,最早的一座為明洪武年間的節孝坊,最後一座是清光緒年間建於翬陽村(今莊川)的百歲坊。其中明代84座,清代98座,而縣城內則有66座。
績溪城裡人引以自豪的有兩樣東西,一是舉世無雙的南門外牌坊群;二是被譽為“江南一絕”的楠木木牌樓。績溪南門外牌坊群,與現在歙縣棠樾牌坊群相比,無論從歷史人文價值,還是石雕藝術價值,都不知要勝過多少倍。它是績溪人的驕傲,也是績溪古城的標誌。從縣城南門外至徽溪橋不足千米的距離內,重重疊疊,密布如林,有明清各朝所建石牌坊十幾座。它們依次為:三進士坊,尚書坊,科第傳芳坊,登俊坊,大司空坊,繡衣坊,世登科第坊,進士坊,達尊坊,都憲坊,少保坊,誥封坊,恩隆節鉞坊,大夫坊,節孝坊等。這些牌坊,是為彰顯績溪的歷代文武先賢而立,是為光宗耀祖而立。

逍遙谷

江南第一關 逍遙谷 地處黃山山脈與天目山脈結合部,其形成期約在100多萬年前的第四紀冰川期,其分布可謂遍及峰壑巔坡,或兀立峰頂或戲逗坡緣,或與松結伴構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畫卷。其形態可謂千奇百怪,令人叫絕。似人似物,似鳥似獸情態各異,形象逼真。來自國家自然保護區清涼峰的峽谷之水,天生麗質,色彩斑斕,清澈透明。水色隨流程而變,有的翠綠,綠得天真,有的碧藍,藍得深沉,有的玉白,清純誘人,如詩如畫、如夢。她與峽谷中的萬千奇石相映襯,相依託,水繞峽谷流轉,曲折跌宕,人在水上踏行,飽覽萬種風情。水景壯觀、奇妙、優美形成了一首節奏和諧、音調美妙的山水奇石協奏曲。
合併圖冊合併圖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