駿馬秋風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江南的春天是美麗而富有生機的,但到暮春,絮飛花謝,“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人們又會產生惆悵乃至感傷:“一片段預告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春去也,落紅萬點愁如海”。夫婦、兄弟、朋友,常期待在春天能夠團聚,共享春神賜予的風和日麗、鳥語花香以及種種旖旎、溫馨,但往往是待到春天歸去時,“所思”還沒有歸來。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其一
過卻清明穀雨,開遍梨花杏花。
眼看青春強半,王孫依舊天涯。
其二
落花闇闇隨水,芳草萋萋掩門。
誰道江南景色,能禁風雨黃昏?
作品鑑賞
把這種難耐的等待表現出來,詩人常題作“春思”。春天匆匆歸去,花落鵑啼,引起年華易逝的傷感,常題為“傷春”。本詩寫女子盼望遊子歸來,儘管有難耐的孤寂,有春困的幽情,也感到“青春強半”,但思而不傷,注意把握了分寸,打了“擦邊球”,題作“春思”是恰切的;詩中主人公(思念者)活動的環境、感情觸發的媒介物都是“江南景色”,冠以“江南”二字,不但符合實際,而且增添了詩的情味。第一首,寫思念者數著日子過春天,“過卻清明穀雨,開遍梨花杏花”,著一“遍”字,說明天天盯著景色變換,自然也會感到時鳥變聲(聽遍鶯歌、燕語、鵑啼),春天快“過卻”了,“王孫依舊天涯”。“王孫”可能是愛人,可能是摯友,出現在“青春強半”之後,可以斷定是愛人。滿懷熱望盼了一春,等了一春,結果竟是失望:愛人依舊遠隔在天涯。詩至此戛然而止,而春思卻纏綿無盡,另掀新潮。第二首延伸了“春思”,轉入寂苦,也凸現了“江南”,以景托情,使題旨得到更充分的開掘與表現。江南水鄉,多水多花,暮春繁花隨流水逝去,愈流逾遠,望中逐漸變得模糊、昧暗。此中依然有“思”,這“思”與景物、與年華易逝聯繫起來了,更能動人。花謝後的江南草會猛長,門外沒有人來,萋萋芳草塞滿了路,荒涼中倍增淒涼,只能掩上門獨自咀嚼寂苦。此景此情,真稱得上“尋尋覓覓、冷冷清清”了,如果再趕上“黃昏”、“風雨”,那更會“淒悽慘慘戚戚”。詩情思緒一步步墊高,像助跑之後起跳,詩末兩句以提問方式抒情,或說發泄胸中鬱悶。設問是無須回答的,它的答案就是把疑問句變成否定句:江南景色雖好,經受不住“風雨黃昏”的折騰。內蘊則是:人雖還有青春美貌,但在離別的“風雨”中很容易凋零、消逝…… 兩首六言小詩,語句整煉,內蘊豐富。兩首開頭都用對偶句,為後文作鋪墊。起得突兀,收得斬截,不拖泥帶水,而境界幽渺,韻味深長。
作者簡介
王廷相(1474~1544)中國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衡,河南儀封人。進士出身,做過幾任地方官,在京畿、四川、山東總領過學校職務,最高做過兵部尚書。他富有正義感,不畏權勢,敢於批評時政,曾兩次受宦官的迫害。他的主要著作有《慎言》、《雅述》和《王氏家藏集》等。王廷相對經術很有研究,對一些經學家特別對理學家的論點提出了許多批評,發表了他的獨立見解。他對自然科學也很有研究,對天文學、地理學也都曾有貢獻。他對農學方面有所論列,對音律學也有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