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延安》以炙熱的文字、澎湃的情感,用一個個真實、具體、生動的故事,展示了粟裕、王必成等一批無產階級革命家卓越的指揮才能和劉別生、韋一平等一批新四軍鋼鐵戰士催人淚下的英雄事跡和軍民魚水深情。
基本介紹
- 書名:江南小延安
- 出版社:紅旗出版社
- 頁數:328頁
- 開本:16
- 品牌:紅旗出版社
- 作者:田家村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513025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江南小延安》以歷史的高度,前瞻的視角,總結了代代相傳的革命傳統,剖析了革命老區長興快速發展的軌跡,是一部開展民眾路線教育和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奮鬥理想的生動教材
作者簡介
田家村,當過兵,從事過民眾文化工作。二級作家,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州市文學院研究員,現任長興縣文聯秘書長、長興縣作家協會主席。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梔子花開》、長篇散文《作文秘笈》、小說散文集《美麗的誘惑》、《親愛的作文》、《田家村散文小說選》等6部,創作投拍電視劇9部。
媒體推薦
它藝術地再現了新四軍與人民民眾合力同日偽頑軍鬥智鬥勇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展示了粟裕、王必成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和我軍指戰員英勇善戰、不畏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字裡行間充滿著對老區人民和人民軍隊的深厚感情和價值觀的認同,傳遞了正能量。
——何建明,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
在這個浮躁而物慾的環境裡,我們需要找到一種能令人感動的力量。《江南小延安》以生動翔實的內容、充滿情感的筆觸向我們呈現了七十年前長興大地上那些生動感人的鐵軍故事。它必將激發人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煥發時代精神,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李炳銀,中國作家協會研究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
作家以獨特的眼光,發現和深入挖掘新四軍蘇浙軍區司令部——長興“江南小延安”這樣一個新穎而有價值的文學題材,對這段重大革命歷史進行形象化的再現。作品煥發出的進取精神、浩然正氣與理性光芒,在當前全黨開展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即將迎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大背景下,更具特殊的現實意義。
——李朝全,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研究員、理論處處長
全書字裡行間無不體現出對老區人民和人民軍隊的深厚感情和價值觀的認同。讀了這本書,讓我又一次受到了傳統教育,同時為革命傳統在長興乃至江南開花結果惠及後代由衷地感到高興。
——粟戎生,中將,粟裕將軍長子,原北京軍區副司令員
長興,那些可敬可親的父老鄉親,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那些軍民相依、魚水情深的動人故事,通過作者鮮活的文字一一再現,更在我的心中激盪,難以平靜。
——陳瑛,新四軍老戰士,王必成將軍夫人,原湖南省衛生廳副廳長
《江南小延安》是一座革命傳統教育的金山,是取之不盡的革命力量的源泉!八項規定、反對四風、反腐倡廉,均可從書中得到借鑑。
——劉新,新四軍十六旅四十八團團長劉別生烈士長子
——何建明,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
在這個浮躁而物慾的環境裡,我們需要找到一種能令人感動的力量。《江南小延安》以生動翔實的內容、充滿情感的筆觸向我們呈現了七十年前長興大地上那些生動感人的鐵軍故事。它必將激發人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煥發時代精神,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李炳銀,中國作家協會研究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
作家以獨特的眼光,發現和深入挖掘新四軍蘇浙軍區司令部——長興“江南小延安”這樣一個新穎而有價值的文學題材,對這段重大革命歷史進行形象化的再現。作品煥發出的進取精神、浩然正氣與理性光芒,在當前全黨開展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即將迎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大背景下,更具特殊的現實意義。
——李朝全,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研究員、理論處處長
全書字裡行間無不體現出對老區人民和人民軍隊的深厚感情和價值觀的認同。讀了這本書,讓我又一次受到了傳統教育,同時為革命傳統在長興乃至江南開花結果惠及後代由衷地感到高興。
——粟戎生,中將,粟裕將軍長子,原北京軍區副司令員
長興,那些可敬可親的父老鄉親,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那些軍民相依、魚水情深的動人故事,通過作者鮮活的文字一一再現,更在我的心中激盪,難以平靜。
——陳瑛,新四軍老戰士,王必成將軍夫人,原湖南省衛生廳副廳長
《江南小延安》是一座革命傳統教育的金山,是取之不盡的革命力量的源泉!八項規定、反對四風、反腐倡廉,均可從書中得到借鑑。
——劉新,新四軍十六旅四十八團團長劉別生烈士長子
圖書目錄
序言深秋,站在銀杏樹下
引子激情燃燒的紅色沃土
第一章太湖西岸的鐵軍之魂
第二章勝利號角在這裡吹響
第三章他們的生命如此美麗
第四章萬古長青軍民魚水情
第五章槍桿子不是唯一的戰鬥力
第六章民眾是最堅實的革命基礎
第七章太湖西南岸的“江南小延安”
後記
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
附錄
長興新四軍蘇浙軍區舊址群簡介
參考文獻
引子激情燃燒的紅色沃土
第一章太湖西岸的鐵軍之魂
第二章勝利號角在這裡吹響
第三章他們的生命如此美麗
第四章萬古長青軍民魚水情
第五章槍桿子不是唯一的戰鬥力
第六章民眾是最堅實的革命基礎
第七章太湖西南岸的“江南小延安”
後記
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
附錄
長興新四軍蘇浙軍區舊址群簡介
參考文獻
後記
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
2013年春天,當長興縣委宣傳部、縣文聯打算把創作《江南小延安》這個任務交給我時,我曾有些猶豫。作為一名作家,我深知長篇紀實文學的創作難度。小說創作,你可以把自己關在家裡天花亂墜寫上幾百萬字,只要有時間,有一杯茶,有一個無人打擾的空間,有足夠的積累和豐富的想像就行。而紀實文學是一種客觀真實地反映生活和人物的文學樣式,它比新聞更文學,又比文學更真實、更客觀。它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再進行必要的文學加工,不能天馬行空,胡編亂造。所以,寫紀實文學的前提是必須要在寫作之外做大量的“功課”——花大量的時間採訪、學習。而且,只有在作者本人能夠被事件和人物真正打動的情況下,才可能寫出激情洋溢、生動感人的紀實文學作品。當然,本人更深知長興縣委宣傳部、縣文聯領導一直以來對文學的重視,對精品創作的重視,一直期待長興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正能量作品”誕生。我考慮再三,決定接下這個任務。
在接受任務之前,我就曾擔心會遇到資料不足的問題。因為此次寫作的對象既不是昨天的英雄,更不是今天的楷模,這一切都發生在大約70年前,他們離我的生活已經非常遙遠。原以為可以通過採訪彌補這一切,深入老區後才得知,那些當年的親歷者已基本離我們遠去。譬如我要採訪的一個重點對象——住在茅山上的施文雅老人,他也已經在我踏進他家的十天前作古,這對我來說,實在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2013年夏天的陽光格外粗暴,空調始終沒有機會休息。原本江南嬌柔的垂柳,也被曬得像剛出鍋的“紫筍茶”。白天出門,走在路上就像是“穿越火線”,對男人來說也是一種痛苦的煎熬。但為了尋訪到第一手真實的資料,我冒著被曬脫皮的危險數次前往槐坎鄉、白峴鄉,把18處革命舊址走了兩遍。我不曾料到,當我揮汗如雨行走於革命舊址之間的時候,
西柏坡,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的一個普通山村,1948年5月26日,中共中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移駐這裡。1948年9月8日,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會議。西柏坡紀念館是全國著名的革命紀念地和中宣部命名的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夠由一個不足50人的小黨發展成為今天擁有8500多萬黨員的世界第一大黨,並且能夠帶領民眾建立新中國、實現中國夢?我們不難透過驚心動魄的中國革命歷史,看到並感受那些極其珍貴的“歷史營養”:始終把為人民服務視為根本宗旨,始終保持密切聯繫民眾、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始終與最廣大人民民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從中共一大到十八大,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歷史脈絡,“人民”二字千鈞重,這永遠是共產黨所關心的主題、追求的目標、行動的準則。
知道了“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我們才會最終明白,“三任總書記專程拜謁西柏坡”的深刻含義。每一代黨的領導人都把中國革命歷史當成了最好的營養劑,從中不斷汲取寶貴營養,為的就是堅持走民眾路線,更好地為人民民眾服務。
2013年9月底,浙江省作家協會領導關心基層作家的創作生活,使我有機會隨浙江省作家代表團遠赴陝西省延安市,到革命聖地棗園、王家坪、楊家嶺、南泥灣進行了採訪學習。在走訪和學習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和眾多的革命舊址就是一個個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這些革命舊址無不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是能夠打動人心、引人向善、催人奮進的愛國主義和黨性教育的生動教材,讓我更加明確了正在進行的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方向——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
從那一刻開始,我更加感到自己的創作有了一種神聖感、使命感和責任感。接下去的採訪和寫作中儘管也遇到過種種困難,但當我認識到自己在做一件連總書記和全黨都在關心、認可的工作,一種自豪感、光榮感和使命感就油然而生。炎熱不成問題,頸椎疼痛也不成問題,連續7個月的晚上不出家門、埋頭寫作更不成問題。
應該說,這次寫作給了我一次前所未有的經歷和體會,給了我一次能夠靜下心來向革命先輩學習民眾路線的機會。有道是“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部教科書,它照亮現實,更照亮了我寫作的方向。粟裕、王必成、江渭清帶領的新四軍來到長興後,他們親民愛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持走民眾路線,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他們留下的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深深打動著我。毫無疑問,這一切就是新四軍能夠紮根長興、取得勝利的根本。這一切,也正是總書記要求我黨繼承和發揚的光榮革命傳統。 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實踐,是黨與人民民眾始終保持血肉聯繫的過程,蘊含著創造歷史的無窮力量。人民民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決定力量,這條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深深植根於黨的思想之中,時刻體現在黨的行動之中。新四軍蘇浙軍區在長興的日日夜夜裡,以粟裕為核心的領導者牢牢抓住了“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這個根本問題,始終保持與長興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始終把保護人民民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從而贏得了長興人民民眾的衷心擁護與廣泛支持。長興大嬸送布鞋的真摯感情、普通民眾三天三夜保護新四軍後代的熾熱情懷、長興人民連夜做大餅、做擔架和幾百人同時支前的感人故事,無不體現著黨領導下的新四軍和長興民眾的骨肉深情,無不彰顯著長興人民民眾支持抗戰、創造歷史的熱血情懷和偉大力量。
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是一種責任自覺、行動自覺。時下,有部分黨員幹部拒絕去紅色聖地參觀學習,卻大興出國旅遊之風。因為他們沒有到過韶山、延安、井岡山、江南小延安,所以,他們沒有感受到革命傳統的力量和魅力。革命傳統是一種信念,以自身的實際行動推動革命傳統在全社會不斷發揚光大,是每一個共產黨人的職責所在、使命所系。無論形勢如何變化,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共產黨人的信念不應該動搖。69年前,熊司令帶領的新四軍留守部隊幾乎到了彈盡糧絕、生命垂危的地步,但是,他們對革命的忠誠沒有動搖,把民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宗旨沒有動搖。為了救新四軍留守戰士的命而吃了老百姓的一頭牛,熊司令愧疚了幾十年。今天,我們的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尤其需要這種敬畏民眾利益的精神與作風。
革命傳統需要代代相傳。革命傳統對於引導青少年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奮鬥理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代代相傳的革命傳統,能聚氣鼓勁、助推發展,能讓高揚的旗幟更加鮮艷,能讓我們的國歌更加嘹亮,能引導我們整個社會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主題,進發出強大精神力量,去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我想,只要我們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堅信革命傳統資源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堅信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並堅持發揮我們黨密切聯繫民眾的最大政治優勢,始終與人民民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充分調動人民民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就一定能夠實現!
在本書的結尾之處,我需要特別感謝浙江省作協副主席、《江南》雜誌社主編袁敏女士,長興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慶忠先生,浙江文學院副院長、著名作家海飛先生,長興縣政協副主席、著名作家張加強先生,長興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喬旭峰先生,長興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長興縣文聯主席劉月琴女士,長興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體育局)局長曾善賜先生等為該書的創作給予的大力支持;在本書的創作過程中,粟裕將軍的兒子粟戎生、兒媳李曼俊,王必成將軍的妻子陳瑛、女兒王蘇炎,劉別生團長的兒子劉新、長興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吳連意、長興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原館長梁奕建、原副館長章志敏等為我提供了許多珍貴的素材和圖片,提出了很多寶貴的修改意見;還有卞達、丁天、曹秋華、龔榮庭、黃慶時、李全、黃祥英、陳美霞、萬曄、吳文娟等同志參與了本書的核校;長興縣黨史研究室、長興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長興縣民政局、長興縣新四軍研究會、長興縣政協文史辦、長興縣槐坎鄉人民政府、白峴鄉人民政府、長興縣檔案館等單位為我在採訪和資料查閱等方面提供了便利和支持,在此向以上同志和單位表示由衷的感謝。
2013年春天,當長興縣委宣傳部、縣文聯打算把創作《江南小延安》這個任務交給我時,我曾有些猶豫。作為一名作家,我深知長篇紀實文學的創作難度。小說創作,你可以把自己關在家裡天花亂墜寫上幾百萬字,只要有時間,有一杯茶,有一個無人打擾的空間,有足夠的積累和豐富的想像就行。而紀實文學是一種客觀真實地反映生活和人物的文學樣式,它比新聞更文學,又比文學更真實、更客觀。它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再進行必要的文學加工,不能天馬行空,胡編亂造。所以,寫紀實文學的前提是必須要在寫作之外做大量的“功課”——花大量的時間採訪、學習。而且,只有在作者本人能夠被事件和人物真正打動的情況下,才可能寫出激情洋溢、生動感人的紀實文學作品。當然,本人更深知長興縣委宣傳部、縣文聯領導一直以來對文學的重視,對精品創作的重視,一直期待長興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正能量作品”誕生。我考慮再三,決定接下這個任務。
在接受任務之前,我就曾擔心會遇到資料不足的問題。因為此次寫作的對象既不是昨天的英雄,更不是今天的楷模,這一切都發生在大約70年前,他們離我的生活已經非常遙遠。原以為可以通過採訪彌補這一切,深入老區後才得知,那些當年的親歷者已基本離我們遠去。譬如我要採訪的一個重點對象——住在茅山上的施文雅老人,他也已經在我踏進他家的十天前作古,這對我來說,實在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2013年夏天的陽光格外粗暴,空調始終沒有機會休息。原本江南嬌柔的垂柳,也被曬得像剛出鍋的“紫筍茶”。白天出門,走在路上就像是“穿越火線”,對男人來說也是一種痛苦的煎熬。但為了尋訪到第一手真實的資料,我冒著被曬脫皮的危險數次前往槐坎鄉、白峴鄉,把18處革命舊址走了兩遍。我不曾料到,當我揮汗如雨行走於革命舊址之間的時候,
西柏坡,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的一個普通山村,1948年5月26日,中共中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移駐這裡。1948年9月8日,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會議。西柏坡紀念館是全國著名的革命紀念地和中宣部命名的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夠由一個不足50人的小黨發展成為今天擁有8500多萬黨員的世界第一大黨,並且能夠帶領民眾建立新中國、實現中國夢?我們不難透過驚心動魄的中國革命歷史,看到並感受那些極其珍貴的“歷史營養”:始終把為人民服務視為根本宗旨,始終保持密切聯繫民眾、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始終與最廣大人民民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從中共一大到十八大,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歷史脈絡,“人民”二字千鈞重,這永遠是共產黨所關心的主題、追求的目標、行動的準則。
知道了“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我們才會最終明白,“三任總書記專程拜謁西柏坡”的深刻含義。每一代黨的領導人都把中國革命歷史當成了最好的營養劑,從中不斷汲取寶貴營養,為的就是堅持走民眾路線,更好地為人民民眾服務。
2013年9月底,浙江省作家協會領導關心基層作家的創作生活,使我有機會隨浙江省作家代表團遠赴陝西省延安市,到革命聖地棗園、王家坪、楊家嶺、南泥灣進行了採訪學習。在走訪和學習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和眾多的革命舊址就是一個個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這些革命舊址無不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是能夠打動人心、引人向善、催人奮進的愛國主義和黨性教育的生動教材,讓我更加明確了正在進行的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方向——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
從那一刻開始,我更加感到自己的創作有了一種神聖感、使命感和責任感。接下去的採訪和寫作中儘管也遇到過種種困難,但當我認識到自己在做一件連總書記和全黨都在關心、認可的工作,一種自豪感、光榮感和使命感就油然而生。炎熱不成問題,頸椎疼痛也不成問題,連續7個月的晚上不出家門、埋頭寫作更不成問題。
應該說,這次寫作給了我一次前所未有的經歷和體會,給了我一次能夠靜下心來向革命先輩學習民眾路線的機會。有道是“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部教科書,它照亮現實,更照亮了我寫作的方向。粟裕、王必成、江渭清帶領的新四軍來到長興後,他們親民愛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持走民眾路線,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他們留下的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深深打動著我。毫無疑問,這一切就是新四軍能夠紮根長興、取得勝利的根本。這一切,也正是總書記要求我黨繼承和發揚的光榮革命傳統。 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實踐,是黨與人民民眾始終保持血肉聯繫的過程,蘊含著創造歷史的無窮力量。人民民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決定力量,這條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深深植根於黨的思想之中,時刻體現在黨的行動之中。新四軍蘇浙軍區在長興的日日夜夜裡,以粟裕為核心的領導者牢牢抓住了“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這個根本問題,始終保持與長興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始終把保護人民民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從而贏得了長興人民民眾的衷心擁護與廣泛支持。長興大嬸送布鞋的真摯感情、普通民眾三天三夜保護新四軍後代的熾熱情懷、長興人民連夜做大餅、做擔架和幾百人同時支前的感人故事,無不體現著黨領導下的新四軍和長興民眾的骨肉深情,無不彰顯著長興人民民眾支持抗戰、創造歷史的熱血情懷和偉大力量。
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是一種責任自覺、行動自覺。時下,有部分黨員幹部拒絕去紅色聖地參觀學習,卻大興出國旅遊之風。因為他們沒有到過韶山、延安、井岡山、江南小延安,所以,他們沒有感受到革命傳統的力量和魅力。革命傳統是一種信念,以自身的實際行動推動革命傳統在全社會不斷發揚光大,是每一個共產黨人的職責所在、使命所系。無論形勢如何變化,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共產黨人的信念不應該動搖。69年前,熊司令帶領的新四軍留守部隊幾乎到了彈盡糧絕、生命垂危的地步,但是,他們對革命的忠誠沒有動搖,把民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宗旨沒有動搖。為了救新四軍留守戰士的命而吃了老百姓的一頭牛,熊司令愧疚了幾十年。今天,我們的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尤其需要這種敬畏民眾利益的精神與作風。
革命傳統需要代代相傳。革命傳統對於引導青少年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奮鬥理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代代相傳的革命傳統,能聚氣鼓勁、助推發展,能讓高揚的旗幟更加鮮艷,能讓我們的國歌更加嘹亮,能引導我們整個社會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主題,進發出強大精神力量,去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我想,只要我們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堅信革命傳統資源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堅信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並堅持發揮我們黨密切聯繫民眾的最大政治優勢,始終與人民民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充分調動人民民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就一定能夠實現!
在本書的結尾之處,我需要特別感謝浙江省作協副主席、《江南》雜誌社主編袁敏女士,長興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慶忠先生,浙江文學院副院長、著名作家海飛先生,長興縣政協副主席、著名作家張加強先生,長興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喬旭峰先生,長興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長興縣文聯主席劉月琴女士,長興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體育局)局長曾善賜先生等為該書的創作給予的大力支持;在本書的創作過程中,粟裕將軍的兒子粟戎生、兒媳李曼俊,王必成將軍的妻子陳瑛、女兒王蘇炎,劉別生團長的兒子劉新、長興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吳連意、長興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原館長梁奕建、原副館長章志敏等為我提供了許多珍貴的素材和圖片,提出了很多寶貴的修改意見;還有卞達、丁天、曹秋華、龔榮庭、黃慶時、李全、黃祥英、陳美霞、萬曄、吳文娟等同志參與了本書的核校;長興縣黨史研究室、長興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長興縣民政局、長興縣新四軍研究會、長興縣政協文史辦、長興縣槐坎鄉人民政府、白峴鄉人民政府、長興縣檔案館等單位為我在採訪和資料查閱等方面提供了便利和支持,在此向以上同志和單位表示由衷的感謝。
序言
與“江南小延安”相遇是在兩年前一個深秋時節的下午,陽光穿過已經開始凋零的銀杏樹葉,閃閃爍爍的黃光跳躍著撲向大地。
腳下,飄落的銀杏樹葉軟軟的,一堆堆,一撮撮簌簌作響,陽光和它們相擁的瞬間,仿佛給它們蒙上了一層均勻的老臘,發出蒼茫卻依舊明媚的光輝。
“江南小延安”就是在那一刻,帶著歲月的滄桑和歷久彌新的光亮,從容而堅實地呈現在我的面前——
四周青山環抱,一帶綠水纏腰,木質的將軍橋上似乎還能聽到抗戰勇士們鏗鏘的腳步聲,藍天白雲下的空氣里似乎還能聞到戰火瀰漫的硝煙味。新四軍蘇浙軍區舊址的老屋平平淡淡地佇立在那兒,內斂、不張揚,但那些烽煙故事依舊能讓我熱血沸騰。
當年,新四軍蘇浙軍區在長興成立後,新四軍積極向浙西日偽據點發起進攻,建立了浙西抗日根據地,使之成為全國19個大的抗日根據地之一,為抗戰勝利及“雙十協定”簽訂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此期間,新四軍先後在根據地建立了蘇浙公學、銀行兌換所、兵工廠、修槍所、被服廠、鞋子廠、後方醫院、報社,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於一體,“江南小延安”的稱謂由此誕生。2001年6月,作為重要歷史見證的新四軍蘇浙軍區舊址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多少年過去了,歷史雖然已經走遠,但中國共產黨孕育的延安精神卻不應該被遺忘。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
作為一個新四軍老戰士的後代,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江南小延安”這樣的紅色革命根據地近在咫尺,我們卻忽略了它蒼茫而明媚的光輝,我們在漫長的歲月里,與最好最深刻的延安精神革命傳統教育活教材失之交臂。
2011年歲末,《江南》雜誌社將“全國少年追夢文學援助行動暨三行詩徵文大賽”的啟動儀式在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內舉行,數百名身穿新四軍軍服的孩子們參加了啟動儀式,並在啟動儀式上唱響了豪邁的《新四軍軍歌》和《延安頌》。
儀式結束後,有許多孩子不肯散去,他們嘰嘰喳喳地表達了心中的感慨,有的說,今天才知道,除了“快男超女”之外,還有這么激動人心的歌曲;有的說,以前我們心中只有讀書考試和娛樂物質,現在我們了解了還有一種“延安精神”……面對孩子們純真而幼稚的面容,我在欣慰的同時也有一種遺憾,今天的活動讓孩子們初次認識了近在身旁的“江南小延安”,但活動結束以後,孩子們還能久久記住“江南小延安”嗎?“江南小延安”是我們浙江大地上的一塊紅色瑰寶,然而有多少浙江人知道它、了解它?更不用說在全國有多少人知道它、了解它了!
假如有人提筆來書寫這塊藏在深山人不識的紅色瑰寶,讓它被歲月塵埃遮蔽的光芒重新大放異彩,這無疑將是一樁功德無量,惠及後人的大好事。
當我將心中的遺憾和想法告訴長興縣委宣傳部的領導和具體負責這次啟動儀式的長興文聯秘書長田家村時,沒想到他們也有這樣的想法,更讓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很快就將這個想法付諸了行動。尤其讓我感動和欣慰的是,在許多作家都不太願意接受這樣一個與名利甚遠,需要耗時耗力,還未必能給自己的創作生涯提分的命題作文的情況下,作家田家村卻不顧自身工作繁忙,毅然受命,領受了這一艱巨的任務。
田家村懷著巨大的熱情和虔敬之心,付出了旁人難以想像的辛苦努力,深入尋找歷史軌跡和人文故事;拜謁一處處革命聖地;叩問先輩的崇高革命理想;艱難探訪歷史的見證人與革命後代;認真查閱考證史料和重大歷史事件;細心剝離蕪雜和辨識真偽互存的情節、細節……用了十個月的時間,幾易其稿,終於寫成了這部《江南小延安》。
當我讀到《江南小延安》書稿時,又是一個深秋。書中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將我帶回了那一片紅色沃土,再現了戰火紛飛、艱苦卓越的鐵軍英勇抗戰歷史,頌揚了一批鐵軍將士和革命先烈追求真理、甘於奉獻、勇於犧牲的革命情懷。
掩卷遠眺,我想像著“江南小延安”的四周,銀杏樹正綻放著茂盛濃烈的金黃,初次見到“江南小延安”周圍呈現凋零的銀杏樹,如今一定重新變得生機勃勃,燦爛絢麗。雖然金黃的絢爛終將飄落,但萬葉墜地,不是走向死亡,而是為了來年的新生。那滿地金黃的落葉雖然必將腐爛入泥,但化作泥土,是為了積攢更飽滿的營養!自然界的生死輪迴從來都不可能抵禦一樹一葉內在的旺盛生命力。有凋零,就會有吐翠;有遺忘,就會有記憶。
我相信這部《江南小延安》會讓更多的人認識江南小延安,也會讓今天的人們意識到,重溫延安精神並不是空洞的政治口號,真正的延安精神,既有革命的理想、情懷、節操;又有人性的溫情、仁愛、厚德。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當下,走進“江南小延安”的意義,不僅僅是接受一次革命傳統教育和民眾路線教育,更能聆聽到那滿地金黃的銀杏葉向你娓娓講述生命的真諦。
腳下,飄落的銀杏樹葉軟軟的,一堆堆,一撮撮簌簌作響,陽光和它們相擁的瞬間,仿佛給它們蒙上了一層均勻的老臘,發出蒼茫卻依舊明媚的光輝。
“江南小延安”就是在那一刻,帶著歲月的滄桑和歷久彌新的光亮,從容而堅實地呈現在我的面前——
四周青山環抱,一帶綠水纏腰,木質的將軍橋上似乎還能聽到抗戰勇士們鏗鏘的腳步聲,藍天白雲下的空氣里似乎還能聞到戰火瀰漫的硝煙味。新四軍蘇浙軍區舊址的老屋平平淡淡地佇立在那兒,內斂、不張揚,但那些烽煙故事依舊能讓我熱血沸騰。
當年,新四軍蘇浙軍區在長興成立後,新四軍積極向浙西日偽據點發起進攻,建立了浙西抗日根據地,使之成為全國19個大的抗日根據地之一,為抗戰勝利及“雙十協定”簽訂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此期間,新四軍先後在根據地建立了蘇浙公學、銀行兌換所、兵工廠、修槍所、被服廠、鞋子廠、後方醫院、報社,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於一體,“江南小延安”的稱謂由此誕生。2001年6月,作為重要歷史見證的新四軍蘇浙軍區舊址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多少年過去了,歷史雖然已經走遠,但中國共產黨孕育的延安精神卻不應該被遺忘。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
作為一個新四軍老戰士的後代,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江南小延安”這樣的紅色革命根據地近在咫尺,我們卻忽略了它蒼茫而明媚的光輝,我們在漫長的歲月里,與最好最深刻的延安精神革命傳統教育活教材失之交臂。
2011年歲末,《江南》雜誌社將“全國少年追夢文學援助行動暨三行詩徵文大賽”的啟動儀式在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內舉行,數百名身穿新四軍軍服的孩子們參加了啟動儀式,並在啟動儀式上唱響了豪邁的《新四軍軍歌》和《延安頌》。
儀式結束後,有許多孩子不肯散去,他們嘰嘰喳喳地表達了心中的感慨,有的說,今天才知道,除了“快男超女”之外,還有這么激動人心的歌曲;有的說,以前我們心中只有讀書考試和娛樂物質,現在我們了解了還有一種“延安精神”……面對孩子們純真而幼稚的面容,我在欣慰的同時也有一種遺憾,今天的活動讓孩子們初次認識了近在身旁的“江南小延安”,但活動結束以後,孩子們還能久久記住“江南小延安”嗎?“江南小延安”是我們浙江大地上的一塊紅色瑰寶,然而有多少浙江人知道它、了解它?更不用說在全國有多少人知道它、了解它了!
假如有人提筆來書寫這塊藏在深山人不識的紅色瑰寶,讓它被歲月塵埃遮蔽的光芒重新大放異彩,這無疑將是一樁功德無量,惠及後人的大好事。
當我將心中的遺憾和想法告訴長興縣委宣傳部的領導和具體負責這次啟動儀式的長興文聯秘書長田家村時,沒想到他們也有這樣的想法,更讓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很快就將這個想法付諸了行動。尤其讓我感動和欣慰的是,在許多作家都不太願意接受這樣一個與名利甚遠,需要耗時耗力,還未必能給自己的創作生涯提分的命題作文的情況下,作家田家村卻不顧自身工作繁忙,毅然受命,領受了這一艱巨的任務。
田家村懷著巨大的熱情和虔敬之心,付出了旁人難以想像的辛苦努力,深入尋找歷史軌跡和人文故事;拜謁一處處革命聖地;叩問先輩的崇高革命理想;艱難探訪歷史的見證人與革命後代;認真查閱考證史料和重大歷史事件;細心剝離蕪雜和辨識真偽互存的情節、細節……用了十個月的時間,幾易其稿,終於寫成了這部《江南小延安》。
當我讀到《江南小延安》書稿時,又是一個深秋。書中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將我帶回了那一片紅色沃土,再現了戰火紛飛、艱苦卓越的鐵軍英勇抗戰歷史,頌揚了一批鐵軍將士和革命先烈追求真理、甘於奉獻、勇於犧牲的革命情懷。
掩卷遠眺,我想像著“江南小延安”的四周,銀杏樹正綻放著茂盛濃烈的金黃,初次見到“江南小延安”周圍呈現凋零的銀杏樹,如今一定重新變得生機勃勃,燦爛絢麗。雖然金黃的絢爛終將飄落,但萬葉墜地,不是走向死亡,而是為了來年的新生。那滿地金黃的落葉雖然必將腐爛入泥,但化作泥土,是為了積攢更飽滿的營養!自然界的生死輪迴從來都不可能抵禦一樹一葉內在的旺盛生命力。有凋零,就會有吐翠;有遺忘,就會有記憶。
我相信這部《江南小延安》會讓更多的人認識江南小延安,也會讓今天的人們意識到,重溫延安精神並不是空洞的政治口號,真正的延安精神,既有革命的理想、情懷、節操;又有人性的溫情、仁愛、厚德。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當下,走進“江南小延安”的意義,不僅僅是接受一次革命傳統教育和民眾路線教育,更能聆聽到那滿地金黃的銀杏葉向你娓娓講述生命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