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佛教縱橫:人物·評論·動態》僅從人物、論評、動態三方面論列。談論江南佛教,涉及很廣。首先是論人,即佛教人物。這裡匯集了本人多年來陸續寫成的、從三國東吳支謙起,以迄當代、當今有影響的僧人、居士,如趙朴初等20多位佛教人物;空間範圍則以春秋吳都蘇州為中心,以長三角區域內之佛教高僧大德為對象。雖然,各人所處歷史社會條件不同、學養和個性殊異,但“千年佛緣一線牽”,是他們的共性(有意讀《江南佛教縱橫:人物·評論·動態》者,請注意他們之間的歷史聯繫)。“江山代有才人出”,佛教界也如此。“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廓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杜牧《江南春》中這些詩句描繪的形象和氛圍,似乎至 今依然如此。蘇州本是僅次於金陵古都的“第二佛教中心”,只是從南宋開始,才漸為杭州所替代。所以作為香山居士姑蘇客的白居易方由杭州到任蘇州刺史時,還吟唱“閭門(蘇州)四望郁蒼蒼,始覺州雄土俗強;十萬夫家供課稅,五千子弟守封疆。……曾賞錢塘(杭州)兼茂苑,今來未敢苦誇張。”可見,從認識包括佛教人物在內的歷史人物人手,進而認識社會,認識地域風情,會有助於激發人們的愛國家、愛故土的濃郁情懷。這是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的。
基本介紹
- 書名:江南佛教縱橫:人物•評論•動態
- 出版社: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294頁
- 開本:16
- 定價:47.00
- 作者:俞朝卿
-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11192964
- 品牌: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江南佛教縱橫:人物·評論·動態》由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人物篇
東吳傳佛有支謙
花山訪古憶支遁
生公說何法,頑石怎點頭
寒山子與蘇州寒山寺
香山居士姑蘇客——自居易
由《宗鏡錄》看延壽佛學思想
虎丘派及其祖師紹隆
蒲益佛學思想及其啟示
印光、弘一兩法師
印光佛學思想及其歷史地位
印光之“儒佛貫通”論
善待人生的震華法師
吳中高僧巨贊
民國元老李根源與印光法師之佛緣
大賢居士丁福保
章太炎的特色佛緣
華嚴座主應慈法師
真禪思想述介
明學與靈岩山的佛教文化
安上與蘇州西園寺之“三風”建設
性空與寒山寺新貌
初讀《茗山文集》
蘇淵雷與張家港永慶寺重建追記
讀明嚦法師《佛法概要》有感
和諧文化的先行者——趙朴初
論評篇
“五性”論是科學宗教觀的堅持和發展
關於對中國宗教認識與實踐的歷史性飛躍——由“五性”論到“改革、利用”論
科學宗教觀的新貢獻
論信念、信仰和宗教信仰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宗教社會作用略論
再論宗教的本質和社會作用
我國宗教團體興辦經濟實體的重要意義
宗教與社會“雙向了解論”
簡論宗教與藝術的關係
適應世界潮流 合乎人群需要——漫談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論重揚律學之時代意義
千古一僧 民族脊樑——玄奘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貢獻初探
再論學習和發揚玄奘精神
試論承傳與創新——以玄奘大師為例
動態篇
百尺竿頭更上層樓——賀《香港佛教》創刊四十周年
印光法師與蘇州報國寺
佛學家盛會古金陵,刻經處再作獅子吼
金秋申江海潮湧,僧學共作獅子吼——“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研討會述評
人間佛教與僧團、居士放談
簡介新加坡的佛教
柳條春色,境逐雲開——蘇州宗教十年簡記(1983~1990)
學習《決定》,精進有為——略議宗教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些什麼
簡介東方學家黃心川教授
主要參考文獻
東吳傳佛有支謙
花山訪古憶支遁
生公說何法,頑石怎點頭
寒山子與蘇州寒山寺
香山居士姑蘇客——自居易
由《宗鏡錄》看延壽佛學思想
虎丘派及其祖師紹隆
蒲益佛學思想及其啟示
印光、弘一兩法師
印光佛學思想及其歷史地位
印光之“儒佛貫通”論
善待人生的震華法師
吳中高僧巨贊
民國元老李根源與印光法師之佛緣
大賢居士丁福保
章太炎的特色佛緣
華嚴座主應慈法師
真禪思想述介
明學與靈岩山的佛教文化
安上與蘇州西園寺之“三風”建設
性空與寒山寺新貌
初讀《茗山文集》
蘇淵雷與張家港永慶寺重建追記
讀明嚦法師《佛法概要》有感
和諧文化的先行者——趙朴初
論評篇
“五性”論是科學宗教觀的堅持和發展
關於對中國宗教認識與實踐的歷史性飛躍——由“五性”論到“改革、利用”論
科學宗教觀的新貢獻
論信念、信仰和宗教信仰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宗教社會作用略論
再論宗教的本質和社會作用
我國宗教團體興辦經濟實體的重要意義
宗教與社會“雙向了解論”
簡論宗教與藝術的關係
適應世界潮流 合乎人群需要——漫談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論重揚律學之時代意義
千古一僧 民族脊樑——玄奘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貢獻初探
再論學習和發揚玄奘精神
試論承傳與創新——以玄奘大師為例
動態篇
百尺竿頭更上層樓——賀《香港佛教》創刊四十周年
印光法師與蘇州報國寺
佛學家盛會古金陵,刻經處再作獅子吼
金秋申江海潮湧,僧學共作獅子吼——“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研討會述評
人間佛教與僧團、居士放談
簡介新加坡的佛教
柳條春色,境逐雲開——蘇州宗教十年簡記(1983~1990)
學習《決定》,精進有為——略議宗教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些什麼
簡介東方學家黃心川教授
主要參考文獻
文摘
人物篇
東吳傳佛有支謙
支謙是三國時代傑出的翻譯家、佛學思想家和音律家。據文獻記載,他約於公元241-253年間隱居在吳縣穹隆山,專事佛經翻譯工作。可現今許多人並不知這位古代的吳中文化名人,即使是佛教信仰者,知其光輝事跡者也不一定很多。
一般認為,佛教自印度傳人中國,時間約在兩漢之際。傳教途徑則先是陸路,即由西域而入中原,再至東南吳地;後為海路。因此,吳中佛教之傳人,時間甚早。
東漢末年,由於關中、洛陽一帶戰亂頻發,不少佛教高僧大德即為避亂而南來吳地。其中有一名為支謙者,系佛教居士。支謙原為大月氏人,人佛後改名支謙。其祖父於漢靈帝(167-189年)時率數百人來中原,後受封為率善中郎將。①支謙生於漢地洛陽,自幼聰穎好學。及長,遍讀中外書典,備通六國之語。支謙曾受業於支亮門下,而支亮則是漢地譯佛經創始者之一支婁迦讖(簡稱支讖)之弟子,故支謙系支讖之再傳弟子。三人均為月氏後裔,學問廣博,故有“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之說。他先到武昌,後去建業(南京),最後才來到吳中蘇州。在武昌、南京期間,即已譯經數十部。“孫權聞其才,召見悅之,拜為博士,使輔導東宮”,為太子的老師。但支謙並不熱心於功名利祿,在太子夭亡之後,他就去穹隆山長期隱居,與同道一起從事譯經、修佛事宜——所謂“不交世務,從竺法蘭道人更練五戒。凡所游從,皆沙門而已。後卒于山中,春秋六十。”
東吳傳佛有支謙
支謙是三國時代傑出的翻譯家、佛學思想家和音律家。據文獻記載,他約於公元241-253年間隱居在吳縣穹隆山,專事佛經翻譯工作。可現今許多人並不知這位古代的吳中文化名人,即使是佛教信仰者,知其光輝事跡者也不一定很多。
一般認為,佛教自印度傳人中國,時間約在兩漢之際。傳教途徑則先是陸路,即由西域而入中原,再至東南吳地;後為海路。因此,吳中佛教之傳人,時間甚早。
東漢末年,由於關中、洛陽一帶戰亂頻發,不少佛教高僧大德即為避亂而南來吳地。其中有一名為支謙者,系佛教居士。支謙原為大月氏人,人佛後改名支謙。其祖父於漢靈帝(167-189年)時率數百人來中原,後受封為率善中郎將。①支謙生於漢地洛陽,自幼聰穎好學。及長,遍讀中外書典,備通六國之語。支謙曾受業於支亮門下,而支亮則是漢地譯佛經創始者之一支婁迦讖(簡稱支讖)之弟子,故支謙系支讖之再傳弟子。三人均為月氏後裔,學問廣博,故有“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之說。他先到武昌,後去建業(南京),最後才來到吳中蘇州。在武昌、南京期間,即已譯經數十部。“孫權聞其才,召見悅之,拜為博士,使輔導東宮”,為太子的老師。但支謙並不熱心於功名利祿,在太子夭亡之後,他就去穹隆山長期隱居,與同道一起從事譯經、修佛事宜——所謂“不交世務,從竺法蘭道人更練五戒。凡所游從,皆沙門而已。後卒于山中,春秋六十。”
序言
我是江南常熟人,那裡是豐庶的魚米之鄉,也是文化底蘊深厚的沃土,曾經培養了無數的文人志士。
我母親是佛教徒,她沒有較高的文化修養,但是卻能夠把整部《金剛經》一字不漏地全部背出來,那時家裡設有佛龕,每天早上起來,母親第一件事,就是在佛前燒香念經。初一、十五母親要到廟裡進香,有的時候我也會跟著她一起去,不過我是為了去廟裡好玩,但是那些威嚴的塑像,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廟裡的匾額報對,也能背出一二。至今我還記得家鄉興福寺里鐫刻的碑文,上面寫著"清晨人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這是唐代詩人常建寫的《破山寺後禪院》中的千古絕言,放在西院的米碑亭里。常建創作了流傳千載的詩,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將它書之出來,著名的刻工穆大展又勒之於石,名詩、名書、名刻,堪為三絕代表作。興福寺亦因此而享譽於整箇中國佛教界。
過去常熟屬於蘇州地區的一個縣,近年來已經升格為市了。常熟離蘇州不過幾十里路,離無錫也不過幾十里路,但是不管它的專屬級別怎樣,它始終是與以吳文化為特點的蘇州與無錫地區是分不開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在人們心目中被看做天堂,天堂之美,不僅僅在於山水與建築,還有那些濃郁的地方文化,而蘇州的佛教文化則又是當地文化形態最具特色的內容之一。
"自古名山僧占多",作為天堂之地的蘇州,歷來就是僧家住錫之所,也是各地僧侶謁拜之地。蘇州佛教從南朝起就已經開始在佛教界裡嶄露頭角,梁武帝崇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蘇州的寺院就在這"四百八十寺"里,彌散著濃濃的香菸,在煙雨中時隱時現,吸引了無數的善男信女。唐代詩人張繼,曾在蘇州閶門外楓橋鎮的寒山寺寫下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風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抒發思古悠情的名詩,不僅名垂千古,引得多少人前去憑弔,而且還編入了日本教科書,膾炙東瀛。總之,像寒山寺這樣的古老並有名的寺院在蘇州還有很多,如西園寺、靈岩山寺、報國寺。
我母親是佛教徒,她沒有較高的文化修養,但是卻能夠把整部《金剛經》一字不漏地全部背出來,那時家裡設有佛龕,每天早上起來,母親第一件事,就是在佛前燒香念經。初一、十五母親要到廟裡進香,有的時候我也會跟著她一起去,不過我是為了去廟裡好玩,但是那些威嚴的塑像,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廟裡的匾額報對,也能背出一二。至今我還記得家鄉興福寺里鐫刻的碑文,上面寫著"清晨人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這是唐代詩人常建寫的《破山寺後禪院》中的千古絕言,放在西院的米碑亭里。常建創作了流傳千載的詩,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將它書之出來,著名的刻工穆大展又勒之於石,名詩、名書、名刻,堪為三絕代表作。興福寺亦因此而享譽於整箇中國佛教界。
過去常熟屬於蘇州地區的一個縣,近年來已經升格為市了。常熟離蘇州不過幾十里路,離無錫也不過幾十里路,但是不管它的專屬級別怎樣,它始終是與以吳文化為特點的蘇州與無錫地區是分不開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在人們心目中被看做天堂,天堂之美,不僅僅在於山水與建築,還有那些濃郁的地方文化,而蘇州的佛教文化則又是當地文化形態最具特色的內容之一。
"自古名山僧占多",作為天堂之地的蘇州,歷來就是僧家住錫之所,也是各地僧侶謁拜之地。蘇州佛教從南朝起就已經開始在佛教界裡嶄露頭角,梁武帝崇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蘇州的寺院就在這"四百八十寺"里,彌散著濃濃的香菸,在煙雨中時隱時現,吸引了無數的善男信女。唐代詩人張繼,曾在蘇州閶門外楓橋鎮的寒山寺寫下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風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抒發思古悠情的名詩,不僅名垂千古,引得多少人前去憑弔,而且還編入了日本教科書,膾炙東瀛。總之,像寒山寺這樣的古老並有名的寺院在蘇州還有很多,如西園寺、靈岩山寺、報國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