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波

江一波

江一波(1908.10 —1985.02),又名亦頗,福建人。著名國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資深會員,擅長寫意花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一波
  • 別名:亦頗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福建省
  • 出生日期:1908年10月
  • 逝世日期:1985年2月
  • 職業:畫家
  • 代表作品:《佛海的春天》、《邊寨書聲》、《爆竹花》、《老來紅》、《嶺上春早》、《薰風透果香》
人物介紹,人生經歷,作品介紹,

人物介紹

江一波(1908.10 — 1985.02),又名亦頗,福建人。著名國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資深會員,擅長寫意花卉。
江一波1908年10月15日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自幼讀私塾,7歲入大同國小,14歲到福州宏文閣書店當學徒,16歲時考入福州電氣公司;初為練習生,後擢為職員。這期間,他拜國畫家張凌波為師習花卉。1930年,他孤身一人闖入上海,在華商廣告公司任繪圖員,一年後又脫離該公司返回福建,自畫廣告為生。
江一波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積極投身於全國日益高漲的抗日救亡運動,擔任福建省抗敵劇團執行導演。1939年冬,迫於戰爭形勢他遷居到江西吉安,先後擔任江西省民生手工紡織社管理部主任,營業部主任等職。
抗戰勝利後江先生回到了南昌,在南昌女子職工學校圖工科任教師,教授中國畫和中國美術史,期間他在南昌、九江、牯嶺等地連續舉辦了個人畫展。
1949年7月,江一波隻身投向解放軍,從此加入了推翻國民黨統治的革命隊伍。他跟隨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進軍大西南,先後在雲南軍區政治部美工隊、宣傳部文教辦公室、國防戰鬥報社、文化部等單位工作。1954年,江先生創作的國畫—《佛海的春天》在軍內外數家報刊上發表,獲西南軍區文藝檢閱二等獎;隨後他就創作了著名國畫《聽得見毛主席的聲音》和《邊寨書聲》等作品。
1955年,江一波先生奉調入京,到我國最具權威性、學術性的美術雜誌—“中國美術家協會”機關刊物《美術》月刊擔任編輯,並任國畫組組長。1956年,他加入了中國美術家協會,成為該協會50年代吸收的資深會員之一。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宣告成立,當時中央各單位和各省區均選派幹部支援寧夏建設,江一波也來到了正在創刊的《寧夏日報》工作,成為該報第一代美術編輯。
文革中,江先生因所謂“歷史問題”備受摧殘,被批鬥和停發工資,每月靠領取20元生活費度日。那時他孤身一人,蟄居於銀川市老城區和平新村一間破敗的土坯房中,靠偷著作畫、授徒苦中取樂。
1975年,寧夏革委會主管宣傳、文教的副主任、老幹部陳養山出面為其平反,恢復原工資待遇。平反後,他便調到雲南省話劇團工作,離開了寧夏。那一年,他已經67歲了。
20世紀60、70年代,江一波先生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美術界享有很高聲望,那時求畫者甚眾,有顯貴,也有普通百姓,他都儘量滿足大家的要求。
1975年—1985年是江一波生命中最後的10年,也是他在創作中主動變法、吸收西畫技法,作品漸入巔峰的10年。當政治的陰霾漸漸散去的時候,他恢復了一個藝術家追求真善美的本性。先生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以極大的熱情創作出了《爆竹花》、《老來紅》、《嶺上春早》等經典性作品。

人生經歷

他的畫曾被選送到北京人民大會堂雲南廳懸掛,1979年和1980年,他的作品《荷花》、《薰風透果香》連續兩年被雲南人民出版社印製成掛曆,發行到千家萬戶,江一波成了家喻戶曉的“人民藝術家”。1980年,先生在昆明舉行個人畫展,展出作品90餘幅,主要有《爆竹花》、《梅魂》、《荷》、《好春長駐》等。1985年2月,這位老人終於走完了他的人生旅途,在昆明去世,享年77歲。江一波一生與雲南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在新中國創作的起點和終點均在雲南,是雲南人民撫慰了他那顆受過創傷的心靈,歸還了他在美術界本該擁有的榮譽,而這些都促使新中國又多了一位大師級的國畫家。
江先生幼受蒙學教誨,及長則接受傳統國畫教育,有很深的中國文化底蘊。他詩書畫印無一不佳;琴棋歌賦亦為所長。先生尤其擅長寫意花卉,其筆法在使轉、提按、頓挫、輕重、徐疾、藏峰、露峰上一波三折,頗見骨力與氣質,故而凸顯出老辣、凝重、雄渾的陽剛之美。

作品介紹

江先生一生愛梅、畫梅,他的《梅花圖》通過線條的律動概括樹幹、樹枝形態的變化,同時在樹枝上點綴色彩不一的花朵。寥寥數筆,然栩栩如生,形神兼備矣!
江一波
松鶴圖是傳統國畫常見的題材,江先生的《松鶴延齡圖》隱樹幹於一旁,突出糾纏交錯的樹枝和松針,線條狂野,用筆或提或按、或頓或挫、或徐或疾,盡顯千年古松的歲月滄桑;而鬱鬱蔥蔥的枝杈上靜立一隻黑尾白鶴,線條細膩,與粗獷的古松形成了強烈反差。美哉,線條;妙哉,線條!睹江先生《松鶴延齡圖》方悟中國畫線條之美、之變化莫測。
《嶺上之春》是先生晚年變法後畫梅的力作。畫中一塊陡峭的巨石占據了大部分畫面,可謂奇險;而右下角是起伏的山巒,恰好構成了畫面的平衡;巨石上下方各伸展出怒放的梅花。這幅畫既有樹木坡石的體面關係,又見先生老辣、凝重的運墨骨力;雖然少了些狂野、恣放的線條,卻多了色彩和畫面的縱深感,稱得上是傳統國畫技法與現代繪畫技法相融合的佳作。
江一波
先生七十歲以後的作品多有這種變法的痕跡,這些畫使人從心裡感嘆江先生在藝術上永不停滯的追求精神。
南齊謝赫首倡國畫“六法”之說,以後的畫家均將“六法”奉為金科玉律。江先生深諳“六法”精髓,其中他對經營位置有更深的體會。他的畫在構圖上絕少四平八穩,力求出奇制勝,就是簡單的幾朵花卉也往往別出心裁,給人以美的視覺衝擊。這種特色反映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中國畫由象形文字發展而來,一直沿用線條並不斷使之發展。宋、元以後文人畫崛起,標誌著中國畫創作進入了一個高水準的階段。文人們憑藉自身的書法功力和學養,張揚個性,不斷求索,勇於創新,始終引領著時代繪畫文化的潮流。筆墨功夫是衡量中國畫藝術水準的重要尺桿。很難想像一個書法不過關的人能夠畫出令人感動的線條,從這個角度講,江一波先生是當之無愧的大家!他筆下的線條恣放而不失法度,老辣又略含機巧,撲面而來的陽剛之美中卻透出些許的靈秀之氣,這才是中國的寫意畫啊!先生運用點法已達爐火純青的境界,每點之處必讓畫面錦上添花,其筆墨功夫之深可見一斑。
國畫大師潘天壽先生在教授學生時要求“四全”,即對詩、書、畫、印有全面的修養。這反映出老一輩國畫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江一波先生的作品及其創作歷程也印證了這個道理:國畫創作只有根植於民族傳統的厚土沃壤,並結合審美的時代變化加以創新,其作品才能長成參天大樹。【王夷平撰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