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三山培風塔

汝州三山培風塔

汝州三山培風塔是位於汝州城東南十五公里的景點,占地面積是25平方米,景區全天開放。

汝州三山培風塔處於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三山中鋒之巔,據清道光直隸《汝州全志》記載,虎頭村馬家於清嘉慶二十三年修建。培風塔為六角七層樓閣式磚塔,坐南朝北,平面呈六邊形,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通高23.5米。塔基為青石條砌築,塔身採用青磚砌成,自首層塔身以上寬度逐層收斂,高度均勻遞減,使塔體外形輪廓略呈拋物線形。培風塔塔身第一層正面為磚券塔門,第二至第六層正面隔層設真假券窗,第七層六面牆體均設圓形券窗,塔頂部為六角攢尖頂,置葫蘆寶瓶式塔剎。培風塔內部為八邊形空筒式,有木樓板作為上下層之隔層,遊人至此可逐層登臨,透過券窗遠眺周邊景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汝州三山培風塔
  • 地理位置:河南省汝州市小屯鎮史莊村南三山中鋒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無
  • 占地面積:25 m
  • 建造時間:清代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
  • 建造人:虎頭村馬卓群馬冠群兄弟
基本介紹,歷史修建,歷史評價,歷史記載,

基本介紹

歷史修建

汝州兩山夾一川,汝河流中間。汝州城東南三十多里,有三座高凸的山峰,呈三足鼎立之狀。北峰最高,人稱中鋒,其北面延伸汝川之中,非常明顯。而最招人眼的是,矗立在中鋒之巔的,那一座古老的磚塔。
凡是晴朗天氣,當你走出汝州東門,三山中鋒的古塔就會進入你的視野。越向東行,古塔就顯得越高大;越往北走,回首所見的山形塔影越清晰。你會發現,以三山中鋒之巔為中心,左右兩邊山脊逶迤,恰似二龍朝拱戲珠,而古塔正好坐落在龍珠之上。
汝河以北的人們,把三山中鋒稱為“塔橛山”,認為“塔橛”是古代汝海南岸的“拴船橛”,賦予它諸多神秘的色彩。實質上,汝州人,一直把三山古塔,看做是汝州東南的地標性建築。據清《直隸汝州全志》和《河南通志》記載,三山古塔建於清嘉慶二十三年,當時名為“培風塔”,由虎頭街馬姓家族所建。“培風塔”實為文峰塔。古代篤信風水走勢,重視文脈運勢。
相傳,虎頭街馬家四世祖馬卓群,的孫輩屢考進士不第,馬卓群請來南方術士解惑,術士道:“文士累考,功名不中,究其緣由,因靈秀之氣不足,文脈不顯。可在村南三山中峰處建塔加以彌補。”
卓群遂偕其弟馬冠群在三山中峰創修一塔。建塔之意在於培植文風,激勵後輩,奮發努力,人才脫穎而出,故取塔名為“培風”。
建造此塔可能有另一層原因,冠群任縣府訓導,而汝州明清幾百年間連一個狀元也沒有考出,所以馬卓群極力推崇建造文峰塔以重塑文風。
與一般磚塔南向開門不同,培風塔塔門朝向北面。這與建塔者,即虎頭街馬姓,居於培風塔北方有關。
培風塔為一座七級六面磚塔,通高20餘米,築於青石鋪就的六邊形塔基之上。每層磚砌檐口,結構簡單。塔身一至六層朝北各建有一個券門,第七層六面各砌有一個圓窗。塔頂六脊封檐,中置塔剎。整座塔看上去造型別致,嚴謹無華,樸實大方。
培風塔建成不久,遭遇雷擊,整體坍塌。後來馬卓群的孫子監生馬冬鳴又依原樣進行重修,也就是現在人們看到的這座培風塔。
1949年培風塔又一次遭遇雷擊,塔剎被擊掉,一二層券門損毀,連成一個大豁口。由此豁口可窺視塔內全部結構。
如今,這座汝州的地標性建築已到垂暮之年,除了自然損毀之外,更有人為破壞。寶塔已是岌岌可危,人們擔心某一天它會轟然倒塌,給汝州人留下深深的遺憾。
2017年3月,殘損多年的三山培風寶塔,在汝州馬氏後人:馬紅民、馬宗偉及民間關愛文化人士:高萬須、尚自昌、楊占營、郭進拴、彭中彥等多年呼籲下,政府領導高建軍書記、陳天富市長、李宗武局長高度重視關懷下,得以修復,萬分欣慰!培風塔附近有慈清宮、太清宮、神清宮、白龍廟、海瑞墓、九姑廟、野湖泉、黃龍泉、黑龍泉、扁擔山、放馬場、扳倒井、涼水泉、舍茶站遺址、白朗殉難處遺址等等。期待市文聯作家文化部門關注,深度挖掘整理,早日開發塔山風景區,使人民民眾多個遊玩的好去處!

歷史評價

清代民國時期,虎頭馬家家境殷實,創修培風塔初衷,就是希冀子孫”培植文風,人才輩出“。馬氏子弟從小入學,以考舉人考功名入仕,為人生最高追求。功名不中,以秀才 、教師居多,清代民國至今,文人代代輩出,多如繁星,難以計數。
解放時期,多有後人參加革命,為救亡中國,做出非凡貢獻,至今,縣團級幹部多名。現在,後人已有一千多口,在汝州,一直被尊稱為“汝南第一望族”,有著良好的口碑。
解放後,從事教育工作者,如馬朝聘,馬四軍,馬七星,馬朝善,馬京,馬高,馬聰,馬章成,馬錫祿,馬萬山,等等。
去年考入本科大學生至少三人,今後,年青一代大學生,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三山培風寶塔,精彩對聯欣賞:
三山俯仰,厚土培基毓文脈;
一塔雄威,高德風化淳世俗。 ——楊光照
攜三山廣袤大地鐘毓秀;
帶一河文莘雅士前程錦。
峰轉千迥伏龍脈;
文立國運著華章。 ——汝河文化
補巽拱乾,改良山川藏聚勢;
修文蓄武,祈佑後世棟樑材。 ——張三學
中峰降文曲進士進京;
塔頂顯祥瑞尚學尚書。 ——頂上山人
先祖以詩書齊家,知孔孟之禮,心愿一代文風延千古。
優昆從謙讓修身,當標新立異,賡繼三世聲望潤華乘。 ——許宗合

歷史記載

清道光直隸《汝州全志》人物誌記載:
一:馬雲翼,字漢飛,縣丞職,住虎搖頭街。豐於財,設立家塾,延清名師,凡來學者,假以資斧,毫不吝惜,所成就者甚多,如廩生魏越、唐儒華其尤著者也。
二:馬卓群,字子超,號古槐,住虎搖頭街,布經歷職。馬金瀛之生父也。一生篤孝友好施與,嘉慶十六年,移建學宮,軀襄其事,十七年,出資修建村南石橋,名日“濟民橋”,行旅便之。災荒十八年飢,牧熊設廠療荒,卓群傾資助賑,並於虎搖頭,每日給餓者面一碗,賴以存活者數百人,牧熊制文,以彰其善。晚年,在三山前要道處,修茶亭一座,每逢酷暑,舍茶三月,至到去世,終年八十有五。子金瀛克承父志,不愧盛德之後雲!
三:馬樂群,以子金瀛禮部司務誥封徵侍郎。
四:馬冠群,字魁多,住虎搖頭街。廩貢署宜陽撫溝訓導。於嘉慶二十三年督工創修培風塔一座,在三山中峰,後被雷火損壞,其孫監生冬鳴獨力重修之。
五:馬金台,字繼常,州同職,住虎搖頭街。
六:馬金瀛,字砥洲,住虎搖頭街,少習舉業,不售援例,捐禮部司務。行走三年,奏留本部兼精膳,司事補缺。後奉諱旋里,即優遊林下不樂仕進。為人疏財仗義,凡州有義舉,無不踴躍爭先。如補築城垣、續修文廟,創建節孝坊、劉猛將軍廟等工,皆捐重資以倡首,而又身肩其任者也。現修州乘刻汝帖賴其力猶多焉。年七十餘精神矍鑠,前州牧楊贈以匾式曰:‘修德永年。’並敘其生平義舉以示獎勵雲。”
七:馬金三,字荊品,號朴齊。皇清太學生例贈修職郎、奮武校尉、 八:馬金堂,皇清太學生。
九:馬文鳴,皇清例贈登仕佐郎
十:馬道鳴,皇清太學生。
十一:馬冬鳴,皇清太學生。修州乘捐銀三百兩。
十二:馬善鳴,皇清太學生。修州乘捐銀二百兩。
十三:李濤,字松聲,三品兵馬司正指揮。卓群次女女婿。
碑記記載
汝州三山培風塔維修記(初稿一)
汝州城東南三十里,有三山鼎峙,其中峰突兀,頂矗一塔,名曰“培風”,培植文風也。
汝州之形勝,兩山夾一川;州城之居,惟巽方稍遜。故先人謂建塔於巽,方彌之不足,以攏文脈,而助科考之盛。清嘉慶二十三年,虎搖頭街布經歷馬卓群、撫溝訓導馬冠群,兄弟攜手,捐俸出資,為佑後世英才輩出,而督工創修培風塔。工竣數年,遭遇雷火,塔損嚴重。監生馬冬鳴者,鳩工庀材,獨力重修之,巍然汝州東南地標也。今六方七層磚塔,其舊制也。然1949年再次雷擊,塔剎墜落,底部兩層券門損毀。其形維持,歷六十餘載,底層破洞重現,岌岌乎危矣。凡見之者,無不唏噓哀嘆之聲連連。隨有關愛文化人士,或撰文,或奔走,呼籲保護,數年努力而不怠。
時值公元2016年,汝州市委書記高建軍、市長陳天富主政,文化建設、文物保護之風蔚起。汝州市文物局順潮流之勢,遂民心之願,啟培風塔維修之事。文物局長李宗武行籌款、勘查、招標與督工之實,奉誠心,揩汗水,經始巨工。工起於2016年底,訖於2017年10月。
既維修,如舊制。塔高二十米有奇,一至六層北面各置券門一扇,七層六邊均造圓形開窗,每層磚砌檐口,頂飾六脊,中置塔剎。其造型別致,而樸實大方,獨具匠心之奇巧。
三山者,中有慈清宮所居,左有太清宮所駐,右有神清宮所在,乃向為道學之聖地也。培風塔者,筆形之所喻,雄姿之所比,方正之所狀,乃素為仕者之所崇也。北有汝水涓涓,流默淌清;南有筆架橫置,被綠掛彩,真乃好書文錦華章之所也。
東出州城南眺,三山呈二龍拱珠之狀,而高高拱起之寶珠即是培風塔也。寶珠與雲霞相接,雁鶩在雲霞中翱翔。其勢,其狀,其情,其景,豈不令州人激奮耶!
詩曰:補巽拱乾藏聚勢,修文尚德出良才;峰巒千回龍脈伏,風水一巡文運來。
撰文:高萬須 馬紅民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二十日
汝州三山培風塔維修記(初稿二)
州城巽方三十里有山焉,曰“三山”,蓋三座山峰品形聳立而得名。又曰“蓮花山”,乃指三座主峰外另四座稍遜山包,環圍其間如綻開之蓮花。又曰“筆架山”,乾坤二向遠眺,三峰又成一線,且中峰之上磚塔巍峨,恰似書案之筆架故名。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神則名”。斯語正應斯域。三山之巔皆神廟,其來尚矣!東曰太清,原敬天皇伏羲,明嘉靖重修之時,里人誤始祖為祖師,沿訛至今。中曰慈清,乃中華始祖母人皇女媧之神殿。西曰神清,實女媧之幼女玄女九姑之祀所。可謂歷史悠久,神道源遠。
中峰亦北峰,上有七層磚塔曰“培風”,培植文風之意也。初建於大清嘉慶戊寅,乃老汝州在二里虎搖頭村馬公卓群及其弟冠群所為。
此馬氏,清代不二望族,汝南屈指富戶。捐金助公益,州牧表彰多義士;散財賑民飢,鄉鄰傳頌稱善家。然,卓群公舉業不成,捐巨資僅授六品經歷;冠群公詩書苦讀,歷寒窗只是監生訓導。
後經高人指點,於村南十里三山中峰之巔,建六面七層磚塔一座,每層面北開門,頂層六方圓窗,以吞天地靈氣,以聚奎星文脈。沖而北向,撲虎頭而佑馬門,此乃培風塔建造之由衷也。
塔成愈季,雷電擊毀,其孫監生冬鳴獨立復建之。自此,巍巍三山,青塔矗矗。汝州平添一景,巽方奎星高懸;馬氏心愿已了,後昆文士蠡斯。
惜哉!四九年天雷再襲,培風塔又遭一劫。底二層北向洞穿,頂一層六方皆裂。二百載文物,日復日搖搖欲墜;三世紀古建,年逾年岌岌可危。社會變革,馬氏家族力不從心,久而忘卻;意識形態,相關部門無能為力,任其坍頹。
幸哉!二十一世紀之初,社會發展文明提升,文物保護意識增強。有識之士著文宣傳,馬氏後人傾情呼籲,文管部門奔走謀劃,市委市府高度重視。丁酉年,撥巨資、招投標、聘名匠、復文物,不逾年修舊如舊,堅完如新。三山恭慶 汝水歡歌 刻諸貞珉 以志永記。
虎頭村馬氏後裔:馬紅民、馬宗偉 誠敬立意
汝州市文物局局長:李宗武 精心策劃
州人 :郭鴻志 沐手撰文
公元二〇一七年夏曆丁酉年十一月吉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