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橋村永豐橋

汛橋村永豐橋

永豐橋,在臨海汛橋鎮汛橋村的西面村口,東接汛橋街,北距104國道約150米。1986年10月17日,臨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臨海縣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名稱:汛橋村永豐橋
  • 別名:長石橋,汛橋
  • 所在地:臨海汛橋鎮汛橋村的西面村口
  • 外觀:分節並列式單孔石拱橋
歷史,外觀,

歷史

永豐橋舊名“長石橋”,俗稱汛橋,始建年代不詳。明嘉靖時(1527—1549年),邑紳蔡潮曾捐金重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至嘉慶元年(1796年)又進行了重修。蔡潮(1467—1549年),字巨源,號霞山,臨海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初授兵科給事中。累遷湖廣按察司僉事和提學、貴州參議、福建右參政、河南右布政使。其為官所至,政聲頗佳。平時尤為關注橋樑、道路和水利設施的建設,一生共建橋樑一百餘座,平治道路一二十萬米。致仕回鄉後,利用準備在臨海城內巾山建造讀書樓的錢,為民辦實事。居家二十年間,為臨海建造了錦衣橋、三江渡、浮岡渡,整治了大惡灘、泉井洋等,並重建了“長石橋”。晚年所作的《自詠》詩:“不怨不尤心似水,憂國憂民鬢如霜。勞勞三萬六千日,半為橋樑道路忙”。是他“心存康濟,志切憂民”的真實寫照。
11

外觀

永豐橋以長方形條石砌建而成,為分節並列式單孔石拱橋。長19.80米,寬3.88米。橋面為長條石組成的多級石階,橋兩側各按八根石望柱,七塊石欄板和一對抱鼓石。每根望柱柱頭均有雕刻,中間四柱園雕獅子,其它各柱園雕覆蓮或含苞蓮花,惜半數已被鑿毀。石欄板正中一塊南欄刻雙獅戲球,北欄刻三麒麟。每塊外壁還各刻“永豐橋”三個大字,上款為“大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下款“歲次丙辰(1796年)謝(以下數字已泐)”等。餘下各塊,有的刻以回紋,有的飾以纏枝花卉,有的則浮雕人物。也有素麵者,當為後代修繕之物。抱鼓石設在橋兩端,中間刻卷草紋。此外,橋東還建有方形兩坡頂橋亭一座,現基本保存完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